第十六章 打工起家來創業(1 / 3)

第十六章 打工起家來創業

不要小瞧打工仔,打工仔靠辛勤的勞動,超人的智慧,過人的膽識,奮鬥幾年、十幾年而成為百萬富豪,甚至千萬富豪和億萬富豪的大有人在。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打工仔隻要善於積累知識,積累經驗,積累資金,不停歇地向著目標奮鬥,總有一天會致富的。

一、大徹大悟的商界奇才

"湖北大悟出了個商界奇才",很多人都這樣評價易曉峰,而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能從一個打工仔成為一名大富翁。今天,易曉峰常常被自己的故事所感動,而他的事業仍然在不斷地壯大。

1、武漢打工遭遇"好心人"

出來打工的那一年是1980年,易曉峰還不滿17歲。回想起走出大悟縣易家大灣的那一天,前麵的路被一座一座的雪山封鎖。他不知翻過了幾座山,走了多長的路,才進入武漢市。走進武漢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找一份謀生的活幹,然而,旅店、酒樓、工地都跑遍了,卻沒有一個老板賞識他。"武漢他媽的真不是人呆的地方!"他自言自語地罵著,突然眼前一黑,昏倒在武昌一家"打字社"門前。

醒來時,他躺在一位中年男子的懷抱裏。

中年男子用一口夾生的普通話問他是哪裏人,到武漢來幹什麼?

易曉峰簡單地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後,用一種求救的眼光望著中年男子,希望能得到中年男子的幫助。

中年男子斯文地點了點頭說:"好吧,就跟著我幹,我也是大悟人。"

易曉峰一聽說中年男子也是大悟人,一股"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鄉情油然而生,口裏不知道說什麼話好,隻有用雙膝下跪來表達感恩之情。

中年男子名叫陳如海,是這家打字社的個體老板,以前在省京劇團工作,由於在一次演出中出現的工作失誤,使他在劇團的飯碗被敲得粉碎。

沒有了飯碗,怎麼生存呢?他花8元錢買了個打氣筒,往馬路邊一放,旁邊一塊廣告牌寫著"每次兩分"。坐在打氣筒後麵的他,每天都要戴一付墨鏡,頭上再戴一頂禮帽,將帽沿拉得低低的,不讓人看清他的麵孔。這樣風雨無阻,在馬路邊守著打氣筒。足足守了兩年,手裏有了點積蓄。一天晚上,他到街上閑逛,看見一家不起眼的"打字服務部",於是好奇地走進去與服務部的小老板聊天。小老板告訴他,打一張蠟紙6角錢,印一份收費2分,薄利多做,接的業務量大,賺頭也大。說著,小老板拉開抽屜,抱出尺把厚的一摞材料說,看看今天還有這麼多材料要趕出來,差不多天天都這麼多,哪能沒賺頭呢。陳如海聽著心裏一亮,回去拿自己的積蓄在武昌中山路租了個不足8平方米的門麵,掛了個牌,名曰:如海打字社。他雖然是打字社的老板,但很少出頭露麵,業務往來,主要是靠招聘的打字小姐直接與顧客聯係。他一直想找個替身,代他經營打字社,但一直沒有物色到合適的人,此時,昏倒在他店鋪門前的易曉峰,他覺得是最佳人選。直覺告訴他,易曉峰是一個急需要找到工作的打工仔。

有了易曉峰,陳如海完全可以退到幕後了,凡是出頭露麵接洽業務的事,他全部交給易曉峰,經營運作由他在幕後指揮。對內陳如海是經理,易曉峰是打工仔;對外易曉峰是經理,陳如海是叔叔。兩人不分你我,攜手打天下。

為了讓易曉峰忠誠於打字社,陳如海不給易曉峰以現金為報酬,而是以消費為報酬--易曉峰吃、穿、住、玩一切開支都由陳如海提供。陳如海曾經向易曉峰暗示過:我孤身一人,年紀也大了,你好好地跟著我幹,幹出來的財富最後還不都是你的。

有陳如海這種極具誘惑的"暗示",易曉峰當陳如海的"替身老板"當得全心全意、盡職盡責。不到一年的時間,效益連滾帶翻,小小打字社竟獲得了4萬元的純利潤。陳如海又將這4萬元變成設備,擴大營業範圍,打字社又增加一台配鑰匙的電子設備和一台半新的可用來印名片的圓盤印刷機,三台設備齊頭並進。

第二年年終結算時,打字社的純利潤達到了8萬元,8萬元怎麼處理?為此,易曉峰與陳如海發生了一場爭執,陳如海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要把這8萬元放到銀行裏拿利息,將來養老是一筆穩定的生活來源。易曉峰卻建議把8萬元拿出來再去投資,8萬元就可以變成16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如果放到銀行存起來,這是守財奴的做法,不是經營者的做法。正在兩人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有位與打字社有長期業務的顧客給易曉峰提供一個信息:"對麵有間60平方米的私房,住著一位老太婆,身體不好,最近在深圳工作的兒子要把她接到深圳去,決定低價賣掉這間房子,隻需要4萬元就可以成交。"

易曉峰把這個信息給陳如海講後,陳如海看了看房子說:"花4萬買一間破房子,既不能住,又不能做生意,豈不是把錢往水裏丟。"

易曉峰說:"我到規劃局去看了這一帶的規劃圖,這間房剛好在紅線之外,如果拓寬馬路,這個房子就成為門麵,隻要成為門麵,你的4萬元就成為8萬元。"

陳如海經過反複的算賬,反複的核實房子是在紅線之外後,最後決定買。

果然,不到一年的時間,馬路擴寬,破房子成了門麵。

成了門麵後,易曉峰又幫陳如海策劃,請來民工,將房子一拆,一個60平方米的破房子變成了五個12平方米的小門麵。

有了門麵就得有經營項目。這對"小敲小打"的易曉峰來說,是麵臨著一個新的難題,他要求陳如海給他一點錢,讓他到廣東沿海去看看,學學別人的經商經驗。

陳如海沒有反對易曉峰外出取經,但限定他時間不能超過10天。

易曉峰在廣東沿海城市,馬不停蹄地跑了幾個地方,眼界大開,當他帶著很多設想趕回武漢的時候,五個門麵房已經名花有主了,陳如海把五個門麵,以每個門麵600元的價格租給了別人。打字社的房子他也退給了戶主,其設備轉賣給了另一個體戶,連他易曉峰住宿的一個單間也被陳如海租給了一個菜農。

易曉峰問陳如海,為什麼要這樣做?陳如海說,現在生意不好做,把門麵租給別人經營,比自己經營要劃算,你看,這五個門麵一個月的租金就是3000元,我一個人用綽綽有餘。

"那我怎麼辦?"

"你想怎麼辦就麼辦,我沒有養你的義務。"

易曉峰真沒有想到陳如海會這樣對待他,他氣憤地說:"陳老師,我跟你幹了這麼多年,創造了那麼多效益,你一點報酬都不給我,就這樣分手?"

"你要什麼報酬?"陳如海臉上堆著笑,"你沒有什麼值不得的,你想想當初我不收留你,你可能還在武漢大街上挨餓。"

"你收留我,我不會忘記你,但我幫你賺了錢,你也不應該忘記我。"

"你賺了這麼多錢,是誰提供你賺錢的舞台?是我呀,你在我這裏學會了賺錢,我不找你要學費,就是給你的最大報酬。"

"怎麼能說這樣的話呢?陳老師!"

"怎麼不能這樣說,你是要我給你錢,還是要我給你賺錢的本事?你算算賬,給你錢你一下子就花光了,而賺錢的本事,一輩子也用不完,你是要我給你一條魚還是要我給你一根釣魚竿?"易曉峰沒有回答,他覺得他與陳如海的合作到此為止了。

2、好心人使他又回到了從前

他又回到了1980年第一次進入武漢的處境--沒有工作,沒有資金,沒有住房,隻有一個光身人。不過,這一次,他不像第一次進武漢那樣對一切感到陌生,那樣充滿危機感,那樣恐怖,而對人生充滿了信心。他口裏經常哼著《國際歌》--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自己救自己"這是他遲早要走的路,陳如海不可能永遠需要他,他也不可能永遠靠陳如海生存,他離開陳如海,反而覺得輕鬆自由。

聽說易曉峰和陳如海分手了,不少業務單位都要聘他為經理,他一一謝絕。他要獨立幹,要從一無所有幹起,要幹出個樣子給陳如海看看。他陳如海的第一步是從"打氣筒"開始,我易曉峰的第一步要從"門麵"開始。

做門麵生意需要有資金,他手無分文,怎麼辦呢?他不得不求生意上的朋友幫助借他3萬元。說是借,其實是貸。不過別人願意貸給他,是因為別人了解他,相信他做生意不會虧。

有了資金後,他要幹的第一件事就是租門麵,他在武漢三鎮打聽了一圈以後,在曬湖發現了兩間挨在一起的招租門麵,每個門麵的租金為800元,如果同時租兩個門麵就可以優惠到700元一個門麵,兩個門麵兩年的租金是33600元,如果一次付清兩年的租金,又可以去掉3600元的零頭,如此3萬元正好租下使用期為兩年的門麵。

易曉峰借來的3萬元,隻夠租兩個門麵,流動資金他還得再想辦法,不過,他相信有了門麵不愁沒有生意做--有了廟就會有人來燒香!

按照做生意的慣例,剛開業的門麵,一般都是一月虧,二月平,三月開始盈利,然而,易曉峰幹了三個月,書刊、打字、複印、出租影碟等五六個項目同時出擊,場麵拉得大大的,結果連房租都沒有賺回來。如此下去,他隻有死路一條。於是,他立即采取縮小營業空間的辦法,節約房租成本。他在鋪麵門口掛了個"門麵招租"的牌子。很快以880元的價格租給了一家家具廠做門市部,剩下一個門麵,他又以400元的價格,租出半個門麵給一位出租VCD光盤的小姐,這樣可以收回資金30720元,他也采取兩年一次付清可以去掉零頭的辦法,一次性收回資金3萬元。如此一來,他自己營業的半個門麵的租金就由其他兩個承租人給支付了。

他手裏又有了3萬元。他拿這3萬元,作為流動資金,借黃鶴裝潢公司的牌子由朋友牽線承接了漢口夜明珠酒樓的全部裝潢工程,他招兵買馬,苦戰一年,3萬元變成了30萬元。還了將近4萬元的債款,還剩26萬多元,他又花了18萬元在南湖花園城買了一套三室一廳的商品房,解決了居住問題。此時,手裏還剩8萬元,他又拿這8萬元買了一台半新的電腦刻字設備,辦起了一家廣告公司。

有人說易曉峰發跡真快,他說:"這是我在商場滾了15年不計報酬得來的,15年的實習,15年所交的商界朋友,15年資金運作,15年與社會上的種種人周旋,這些都是我今天能賺錢的資本。沒有當初,哪有今日?"

......

易曉峰算不上什麼大老板,但作為一個一無所有的從山區來大都市謀生的打工仔,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確實很不容易。易曉峰並沒有停止不前。他又成立了曉峰營銷策劃公司,職工有20多人。易曉峰沒有忘記自己打工時的遭遇,他決定:凡屬公司員工,已滿5年工齡的職工,為他們解決住房問題;已滿10年工齡的員工,為他們買一份養老保險金。職工工資300元保底,上不封頂,多勞多得。與此同時,員工每天還享受免費供應的午餐,女工享受3~7天的新婚假和60~70天的帶薪產假......

好一個離開老板後的打工仔!祝易曉峰好運。

二、深挖細摳的大老板

溫州人的生意經名聞天下,陳言禮在這樣的氛圍熏陶下,自然經營有方。在激烈的競爭中,他的食品廠,機械生產廠總是能勝出一籌,效益可觀,並由此而引出了一個動人的成功故事。

1、貧困練就吃苦耐勞的品格

陳言禮生在浙江溫州的一個小鎮,人多地少的不利自然條件,使這個兄弟姊妹多的家庭窮苦不堪。早早懂事的老三陳言禮在讀書期間就想著為父母分憂解愁,他常常利用周末到稻田釣黃鱔,然後拿到市場上出售,掙得塊八角錢貼補家用。

1981年,18歲的陳言禮剛讀高二,家裏實在拿不出近100元的學費,他不得不放棄繼續求學的夢想,這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為了早日脫貧致富,陳言禮決定到江西承包工程的叔叔那裏打工。可憐的一點零用錢根本不夠到達工地的路費,陳言禮就徒步穿過茶桑林場幾十裏長一人多高的茅草區,走得又累又渴,在一窪塘水旁竟然睡著了。半夜天下起了雨,陳言禮被淋醒後,被迫摸黑冒雨趕路。

在工地上,天天都要挖大量土方、石塊,剛走出校門的陳言禮有些吃不消。一次不小心,被尖利的石塊劃傷了左掌,頃刻血流如注,在診所裏縫了9針才算止住了血。為了能多給家裏寄點錢,陳言禮硬是每天忍著疼痛堅持到工程完工。

回到家後,陳言禮用積攢的一點工錢學起了裁剪,在小鎮上開了一家縫紉店,同時兼營紐扣、鬆緊帶等相關用品,生意還算不錯。有一天,當他從浙江永康販回大量紐扣和鬆緊帶時,中途翻了車,車從公路上翻進很深的水溝裏。溝裏的水有兩米多深,幸虧他會遊泳,方才死裏逃生。紐扣全散落到水裏,鬆緊帶也變了質,掙的倆錢全賠進去了!

陳言禮沒有被失敗嚇倒,他決定去闖關東。他和一位同鄉從國內有名的江蘇丹陽眼鏡市場批發眼鏡販到內蒙,在包頭東河區支起了眼鏡攤。不過這隻是謀生的權宜之計,一直想賺大錢的陳言禮時刻在尋覓新的致富良機。

在與蒙族群眾的接觸中,陳言禮發現,當地居民有愛吃糕點的習慣,幾乎家家都喜歡麵包、奶酪,而當地食品廠較少,且製作不夠精細,陳言禮便動了辦食品廠的念頭。恰巧,錫林郭勒盟的一個部隊食品廠對外承包,陳言禮東挪西借甚至不惜高利貸,湊齊資金將食品廠承包下來。

為了挖掘市場潛力,陳言禮一方麵深入調查當地民眾和官兵的口味特點,一方麵從南方引進先進的糕點製作技術。每天淩晨四五點鍾,陳言禮就已經起來活麵、醒麵、烘烤、外賣。冬天零下40多度的低溫使人嗬口氣就可結成冰花,真是寒徹骨啊!憑著自己的膽識和智慧,憑著對顧客的優質服務,陳言禮的糕點生意越做越好。第二年底,陳言禮不但還清了所有欠款,還淨賺5萬元。

2、經營追趕市場需求

隨著身邊同行逐漸增多,效益又都不錯,陳言禮萌發了新的念頭:既然有這麼多人爭做糕點,那麼賣電烤箱、打蛋機、和麵機等食品機械一定暢銷。為此,陳言禮果斷地兌出效益正好的食品廠,南下溫州、上海等地和當地食品機械廠取得聯係,順利成立了呼和浩特、通遼、長春三個食品機械銷售處。

認定了這個市場項目,他開始在用戶身上狠下功夫。大凡購機的用戶,都對食品製作技術感興趣,陳言禮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利用自己善做糕點的特長,向用戶認真講解各種機械的性能、特點,熱心傳授各種食品的製作技術。由於服務周到,很多人都成為回頭客。在這些回頭客中有許多下崗職工,從苦難中走過來的陳言禮十分同情他們的遭遇,都給予了很大的照顧。長春的下崗女工楊某來買烤箱時隻帶了200無錢,還不夠一半的價錢,但陳言禮還是讓她拉走了,並且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幫她迅速辦好了個體工商執照。楊女士的生意做得很好,後來又開設了分店。陳言禮和廠家關係也處得非常融洽,回款十分及時,由於信譽好,不用打款就可提貨。

在和客戶的交談中,陳言禮經常留心客戶反饋的每一個信息,觀察消費者的口味需求,及時順應時勢,增加了電餅鐺、烤禽箱、炸雞爐、羊肉串等幾十種新型食品機械。與此同時,陳言禮也由人們對時尚的追求看出包裝事業的發展,迅速引進自動封口、真空包裝機、雪糕、蛋糕模具等係列包裝機械。細化了經營後,陳言禮的業務逐步擴大,至1992年底,固定資產已達百萬元。

在競爭中,他逐步發現生產、銷售一條龍要比單純的生產或銷售更能賺大錢。為此,他又與人合作在溫州老家辦起了食品機械廠和包裝機械廠。有了自己生產的產品,大大降低了成本,然後陳言禮便開始選擇銷售市場。最後他選中了東北市場,在東北各大城市的權衡中,他又選中了長春作為總經銷處。這不僅因為長春對他來說並不陌生,而且又可作為圓心輻射內蒙、黑龍江、遼寧等省。在長春,他又看中了人流比較集中的火車站,在其附近開辦了長春市天池食品包裝機械商場。優越的地理位置、低廉的價格、豐富的品種吸引著來自東北各地的客戶,每年都以十幾萬元的利潤遞增。

3、競爭創新藝高一籌

在賺了幾年大錢後,長春又先後出現幾家食品、包裝機械經銷點。由於競爭激烈,大家互相壓價,利潤都變得很小。為了打破這種僵局,陳言禮費盡心機研究經營策略。他不但在火車站的東側設有大型食品包裝機械商場,還在火車站的西側設有一家小型門市部,並針對火車站晝夜人流量大的特點,在商場和門市部的門前都有醒目的廣告牌和燈箱提示,這樣設置能夠成功地截住2/3的客源,陳言禮還抓住對手不願經營利潤極低的焊塑機、蛋卷機等小型機械的弱點,仍舊經營這些依然實用的產品。因為他深知,這些產品看似無利,但是買這些產品的客戶卻會由此認定自己薄利多銷的待客之道,成為回頭客甚至大買家。陳言禮還勇於打破門戶之見,從別的機械廠引進自己沒有的各種食品包裝機械,近200平方米的商場內,排滿了各類型號、品種齊全的產品。在經營中,他不僅能認真地講解各種產品的性能、特點,甚至還能當場熟練地拆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超越同行,成為食品機械和包裝機械的經營霸主,陳言禮還積極開發新奇而又實用的高科技產品。為此,他進行了精細的市場調研。在人們越來越講究效率的今天,各式做麵食的飯店、小吃部急需一種能夠快速出餅的烙餅機,陳言禮依托黑龍江一家食品機械研究所,很快研製成功一種自動烙餅機。該機采用單項小電機做動力,帶動壓麵棍、烙棍、出餅棍、切刀棍等旋轉,構成自動烙餅生產線,上麵進麵,下麵即可出餅。與手工餅相比,具有優質衛生、高效節能、操作簡便的特色,而且剩餅不怕回熱,現烙現吃口感極佳。這種產品剛一上市就受到小吃部、快餐業主的歡迎。

隨著家庭居室裝修成為新一輪裝潢熱點,陳言禮與山東一家工貿公司合作,開發出一種適用於家庭居室、辦公場所、歌舞廳等室內牆壁、頂棚、地麵植絨的靜電植絨機,能在各種牆麵、板材、玻璃、鐵皮等基材的表麵上植上各種顏色、圖案的絨毛,植絨後的絨毛不但無毒無味而且阻燃、吸音、防潮,裝飾效果優於高級壁紙、多彩噴塑、華麗板等。另外,這種植絨機還可用於產品包裝、字畫玩具、毛衣、首飾盒等各類植絨。

有了這兩種拳頭產品帶動其它產品銷售,陳言禮的銷路大開。但他仍舊不放過每一個稍縱即逝的商機。由於不斷有人到商場裏打聽多功能玉米麵條機,很快引起陳言禮的重視,從雜誌上看到玉米麵條機的主要經營者郝山田的事跡後,立即產生了合作的願望。令他高興的是,郝山田也願意與之合作,擴大玉米麵條機的影響力。兩個優勢互補、誌同道合的商界強人把手拉到了一起。

如今,陳言禮已擁有兩個機械生產廠,一個食品包裝機械經銷商場,一個門市部,二十餘個銷售處,資產達數百萬元。

三、從眼鏡裏"摳"出金元寶

從眼鏡裏"摳"出金元寶。

葉定坎,這位浙江瑞安的農家子弟,在眼鏡市場中淘得了真經,其氣魄令人傾倒。

1、"配眼鏡,到千葉"

這句廣告詞從1992年11月開始便傳遍了山城重慶的大街小巷。在這之前,重慶市民隻知道有個老字號--"精益眼鏡行"。在這一年,葉定坎的事業也才算爬上了第一級樓梯,時年他隻有25歲,還是個毛頭小夥,沒有人會想到他已在眼鏡行業摸爬滾打了八年。

葉定坎出生在浙江瑞安農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在家是長子,農村人有一個說法:出頭椽子先遭難。父母與弟妹都把擺脫貧窮的希望寄托在葉定坎身上。高中還沒畢業,18歲的葉定坎便進了當地一家眼鏡廠做工,掌握了眼鏡生產的基本知識,拿著幾十元的工資他開始不滿足了。

一年之後,不到20歲的葉定坎走出工廠,背井離鄉開始闖蕩眼鏡市場。那時候,葉定坎沒有做生意的本錢,他隻身去了東北三省,在哈爾濱、長春、沈陽替眼鏡商打小工,小小年紀嚐盡了冰天雪地的嚴寒滋味。爾後,他又輾轉而至山東和河北,每到一處,打工糊口之餘,他騎著單車走街串巷,直觀了解眼鏡市場。這是葉定坎一生都無法忘懷而又刻骨銘心的歲月,餓了,兩個又幹又冷的饅頭就著一碗大白菜;倦了,就著簡陋的旅店睡在又擠又髒的大通鋪上。但大腦一直沒閑著,他總在挖空心思尋找契入眼鏡行業的機會。

葉定坎幾經闖蕩來到了重慶,重慶對於葉定坎來說是陌生的。然而這座陌生的城市卻使葉定坎產生了興趣。這時的葉定坎已經日漸懂得並且習慣以市場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一切。直覺告訴他,這個城市會有他發展的空間。1987年,葉定坎帶著親戚朋友借給他的3000元錢在重慶解放碑夫子池大眾舞廳外開了第一個眼鏡櫃,這個三尺見方的眼鏡櫃成了他致富的希望,創業的起點。

2、誠待客,生意旺

在繁華的解放碑鬧市區,它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一樣毫不起眼,葉定坎知道,要想這粒種子在商賈如雲、店鋪林立的解放碑生根開花,首先得恪守生意人的信條:誠實經營、熱情厚道。每天一大清早,他總是第一個來到櫃台,熱情地等待著來配眼鏡的顧客。做眼鏡這一行,不同於其他商家,眼鏡是一種對眼疾患者的治療產品,應是一種醫療式服務及銷售,因此在賺錢的同時,也是給人"光明"。葉定坎隨時隨地都用一顆誠懇的心對待消費者。耐心地為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者講解眼鏡這一雖然普通卻又特殊的商品的挑選、使用和保護。他是農民的兒子,一種原始的質樸告訴他要對得起賺到的一分一厘。做生意也是在做人,"誠招天下客。"葉定坎明白這個道理。

在眼鏡這一行,暴利無處不在,但葉定坎是個講信譽、講規矩的人。大眾舞廳外麵有數家眼鏡專櫃,就數葉定坎人緣好,人緣好生意也就好,應了句話:讓守規矩的人受益。兩年後,葉定坎在鄒容路93號又開了一間20平方米的百花眼鏡店,名氣越來越大,一傳十、十傳百,在重慶眼鏡市場裏"成為一張名片式的麵孔"。消費者曉得有個重慶百花眼鏡店,知道店老板是浙江小夥葉定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