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獨樹一幟的《商報》(1 / 2)

第一章 獨樹一幟的《商報》

《商報》於1898年創刊,最初隻是一張很不起眼的私營小報,主要刊登證券行市、商品交易、貨幣彙率和原材料價格等信息,大部分版麵都被各種呆板枯燥的圖表和數據所占據,更像是一份資料。70年代初,《商報》的訂戶僅有3萬。但近20多年來,《商報》迅速發展,越來越引人注目,現已成為全國最具有權威性的經濟日報。

在《商報》的訂戶中,99%是各行各業的企業管理人員、商人、實業家和經濟學家。報社認為,它的服務對象是公民中文化素質最高、最優秀的人。因此,《商報》本身也應該辦成質量最高、信譽最好的第一流報紙。為此,《商報》的同仁全力以赴,不斷擴大欄目、豐富內容,竭誠為讀者服務。

芬蘭其他報紙每天一般隻有10多條經濟消息,而《商報》每天用10多個版麵登載40-60條由本報記者采寫編發的獨家經濟新聞及評論文章。編輯們認為,國內經濟新聞欄目是該報辦得最好的重點欄目。全國沒有一家報紙能像《商報》這樣每天為讀者提供這麼多內容廣泛而又深入的經濟信息。

"曝光"是另一個深受讀者歡迎的欄目。《商報》每天都用整版的版麵將全國各地拖欠他公司款項或到期未支付帳單的公司名字一一登報列出,欠帳數額少則幾百馬克,多則幾十萬馬克不等。據說,每個訂戶都十分仔細閱讀甚至保存這個版麵的內容,以便在同這些欠帳公司打交道時謹慎從事。當然,沒有一個公司企業願意在這裏榜上掛名。

為了擴大國際經濟信息的來源,《商報》除刊登本報駐國外記者采寫的消息外,還與美國《商業周刊》和英國《金融時報》簽訂了協議,在芬蘭獨家使用這兩家權威報刊上的所有新聞。打開《商報》,世界各地主要股票市場、證券市場、原料市場的行情,以及各種可兌換貨幣的彙率、國際市場黃金白銀的行市等最新信息盡收眼底。

經過多年優勝劣汰,《商報》已形成一支精幹高效的采編隊伍。《商報》記者不僅人人都有一技之長,寫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個個神通廣大,既能與政界要人交上朋友,也同商界頭麵人物混得很熟,社交麵既深又廣,令同行望塵莫及。其他報社記者采訪不到的地方,《商報》記者則可以長驅直入,暢通無阻。隻要是《商報》記者約見采訪,各大公司都非常歡迎。《商報》記者的身價比其他報刊記者高出一大截。

許多人躍躍欲試夢想成為《商報》的一員,但真正能過五關斬六將進入《商報》大門的人卻不多。《商報》記者、編輯的名額固定為40名,多一個也不要。《商報》從不直接招聘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所錄用的采編人員一般都是從大學新聞專業或商學院畢業後具有多年工作經驗和業務能力的優秀人才。報社錄用人員的典型做法是從其他報社"挖牆角"。當出現空缺時,《商報》的"伯樂"便開始從各類報刊發表的文章中物色人選,並以提供能發揮本人特長的專欄寫作機會、提供優厚工資待遇以及提供采訪專車等條件來吸引"千裏馬"跳槽。鑒於《商報》極好的聲譽,被物色上的人選大都慶幸自己能進入《商報》,兩相情願,一拍即合,使原來的老板無可奈何。絕大多數《商報》記者、編輯都是這樣招聘來的。用《商報》記者自己的話說:"如果你寫不出好文章,就別想進《商報》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