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做個勤儉助人的人 第1章 序
古今中外,無論哪一個成大事者一定都十分勤奮刻苦,因為他們深知,勤奮是成功的惟一捷徑。勤能補拙,養成"勤"的習慣,對你的事業有益無裨。勤儉的人,終究會成為成功之人。
第2章 成事在勤,謀事忌惰
第一卷 做個勤儉助人的人 第2章 成事在勤,謀事忌惰
成事在人。這是俗語,也是真理。一件事、一項事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麼樣的態度來付出,就會有相應的成就回報你。如果以勤付出,回報你的,也必將是豐厚的。所以,某種意義上講"成事在勤"實不為過。所以,養成勤的習慣,對於每一個欲成大事的人來說都是必須的。
有人將人生比作一段旅程是因為人生的艱難曲折,人在旅途上,他的目的不僅僅是遊山玩水,他肩負著人生的使命,他要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終點,體味人生的意義,無怨無悔地走進墳墓。旅途上的食糧是勤奮。沒有它,一個人不可能在人生路上走很遠,即使能走遠,也是碌碌無為的,走了很長的路,卻依然兩手空空。隻有勤奮,才能走好人生的路,獲得事業的輝煌。無論是天才做到的亦或是沒有做到的事,勤奮都可以在生命裏令你做到。聖賢不是天生的,都是勤奮造就的。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個從小立誌當孔子的人。在他讀書時,一天上午,老師有事外出,沒有上課,學徒們高興極了,紛紛跑到院子裏的沙堆上遊戲、打鬧。不大的天井裏,歡聲笑語,沸沸揚揚。這時候,老師從外麵回來了。他站在門口,望著這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們"造反"的情景,搖搖頭,輕輕地笑了。猛然,他發現隻有朱熹一個人沒有參加孩子們的打鬧,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會神地畫著什麼。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邊,發現他正畫著《易經》的八卦圖呢!從此,先生更對他另眼相看了。
朱熹這樣好學,很快成為博學的人。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讀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人"當朱熹無意中讀到這句話時,他高興得跳了起來。他自言自語地說:"是呀,聖人有什麼神秘呢?隻要主觀努力,人人都能夠成為聖人啊!"
高高在上的聖人其實並非可望不可及。治學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輟,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項。"高處不勝寒"的聖人們的成功其實亦是由勤奮得來的。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孔子讀《易經》竟然能把編聯簡冊的牛皮翻斷三次,可見其勤奮。不管你是一個凡人,還是一個聖人,"勤"在你成為聖人的努力過程中,始終不可缺少。
世上成功之事,缺了勤就會變得不易實現,如果有了勤,成功也就不會太難了。
偉大的勞動造就偉大的成就,而勤勉耕耘也就得出了豐碩的果實。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在其父司馬談死後第三年被任命為太史令。司馬遷立誌要寫一部史書,通過網羅天下的舊聞軼事,考察事情的起始終末,"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如饑似渴的讀國家珍藏的書籍,同時整理各種曆史資料,目的隻有一個,完成這部著作。
有一天,上大夫壺遂來拜訪司馬遷。他看到司馬遷埋頭看書,孜孜不倦的樣子,有點不明白,就問:"子長,聽說你想寫部史書,很好啊!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沒日沒夜苦讀,不覺得太辛苦了?"
司馬遷說:"先父在世的時候說過,周公死後五百年,出了個孔子,寫了《春秋》。孔子死後到現在又有五百年了,應該有人能寫出像《春秋》那樣的書。先父去世了,這件事我應該承擔,我要當仁不讓,也不敢謙讓啊!"壺遂理解了司馬遷的寫作意圖,了解他的心思後,他高興地點頭說:"子長,我明白了。你是要把這盛世的美德發揚光大,真是在做件大好事。我祝你早日成功。"
不久,司馬遷開始寫作了。他既反複研究和比較曆代的史料,他認真整理自己親手調查來的事實。經過多年的努力,一部史料真實全麵,敘述生動感人的《史記》誕生了。它把遠古時代的黃帝至漢武帝幾千年的曆史全部記錄下來,氣魄宏大,比起《春秋》有過之而無不及,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