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氣色、綜合識人術2(1 / 3)

春季,草長鶯飛,百花盛開,綠色遍野,春情萌發,人類的存在欲望,此時最為強烈。按照五行之說,春屬木,木色青,於人則為肝,春季肝旺,所以形之於色者為青,青色,生氣勃勃之色也。

夏季,赤陽高照,天地為爐,人類的情緒,此時最為激動。五行上夏屬火,火色紅,於人則為心,心動則氣發,氣發於皮膚呈紅色。

秋季,風清氣爽,天高雲輕,萬木黃凋,人類受此種肅殺之氣的感染,情緒多淒惶悲涼。秋屬金,金色白,"金"為兵器,"白"為凶色,雖然得正,卻非所宜。宜黃者,以土生金,不失其正,而脾屬土,養脾以移氣,所以說"秋黃"。

冬季,朔風凜冽,砭人肌骨,秋收冬藏,人類生活,此時趨於安逸,冬屬水,水色黑,於人則為腎,腎虧則色黑。不過其色雖得正,卻非所宜。宜白者,以金生水,不失其正,而固腎以養元。

"一月之氣色",隨月亮的隱現而發,初一之日後,氣色如枝葉之生發,清盛可見,十五之後,氣色就若隱若現,如月圓之後,漸漸侵蝕而消失。

"一日之氣色",則因早、中、晚氣候的變化而有小範圍的變化,大致上是早晨氣色複蘇,如春天之草綠,中午氣色飽滿充盈,如樹木之夏茂,傍晚氣色漸隱漸伏,夜間氣色平靜安寧,即秋收冬藏之義。

故《洞微玉鑒》中雲:

"氣者,一而已矣。別而論之,則有三焉:曰自然之氣;曰所養之氣;曰所襲之氣。自然之氣者,五行之秀氣也,吾秉受之,其清常存。所養之氣者,是襲義而生之氣也,吾能自安,物不能撓。所襲之氣者,乃邪氣也,若所存不厚,所養不充,則為邪氣所襲矣"。

在中國古代,黃色曆來被尊為正色。皇帝是九五之尊,他的衣物器具,以黃色為主,而且一般大臣,不能著黃色衣袍,皇帝的龍袍都是黃色的,要麼有黃色的正如在飛騰之龍。在五行中,黃色代表土,而在五行方位中,土是居中的,其他如金為西,火為南,水為北,木為東。中國古代文明發源地是黃河流域,也以黃為主,因為,黃色被尊為正色。

"科名中人,黃色為主"。科名中人,為皇家效力,自然以正色為吉色。這種黃色,雖與土色同,但須有光澤。如無光澤,則是氣不足之態,也難以為用。

相學家就氣色觀人論相,一般分七種顏色,即青、黃、赤、白、黑、紅、紫,黃、紅、紫主吉主喜,黑、白、青、赤主凶主災。七色的總體吉凶判斷是:

青色:主是非、憂懼、驚慌;

黑色:主牢獄、疾病、災難;

白色:主折傷、孝服、亡故;

赤色:主血光、口舌、訴訟;

紫色:主遷官、榮升、名望;

紅色:主發財、功名、生子;

黃色:與紅色相似,主各種吉慶之事。

日常生活中,婚慶禮包以紅色為主,遇有喪事,則以黑白為主,從這個習俗中就能看到七色與吉凶的關係。

古代科舉考試,自隋唐建製以來,到明清時代愈加完善。曾國藩24歲進京赴考,26歲中舉,此後10年內連升10級,是清朝一代漢人少有的幸運者(因為清朝是不大重用漢人的)。曾國藩本出生於湖南湘西的一個農民家庭,完全靠科舉奠定他一生功名的基礎,因而,他在論科名中人時,特別倡導黃以為文人之正色。

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稱大魁,也就是人們說的"狀元"。一個文人,如有"黃雲蓋頂",可謂祥雲籠罩,不發才怪。黃色由天中、天庭而起氣勢森然勃發,上達頂心,旁連鬢角邊地,一片光華燦爛。這樣的人,在殿試中必能取得很高名次,中個狀元、榜眼、探花什麼的,因此說:"必掇大魁"。

以上是黃氣貫頂之象。如果黃氣沒有這麼燦爛隻由兩顴而起,如鴻鵠展翅,直入雙鬢,有升騰之兆,但沒有上貫頭頂連成一片,較之"黃雲蓋頂"次一等,仍能"進身不遠",也就是仍能博取功名,但名次差一些。

"印堂黃色,富貴逼人"。人們常說某某人印堂發亮,聰明有為,定有好事臨身。曾國藩看人相,如印堂有黃色燦然,鮮潤奇目,則這人必定會取得富貴。與前麵的"氣"旺相關。

"明堂素淨,明年及第"。明堂,就是一個人的鼻子,鼻是肺之竅,屬疾厄財帛宮,主人有無財富。明堂素淨,就是鼻白潤光潔,如果真能這樣,考試中第隻是時間遲早的問題。明堂素淨也有一個得令不得令的問題,以秋季為當令,否則,先憂後吉。

"眼角鮮霞,決利小考。"眼角魚尾紋處,如有紅紫二色豔如霞彩者,自然有吉慶之事。這種人智清神明,有利於縣試、州試。

"印堂垂紫",兩眉之間紫氣流動。民間有"紫氣東來"主吉祥之說,那麼眉宇之間紫氣流動,自然也是吉兆,如再加上眼神清澄,氣朗如雲,則"動獲小利",病者可以痊愈,訟者可以勝訴,謀職者可獲職位,求功名者可獲功名。但這種情況,難獲大利。

"紅暈中分,定產佳兒"。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而有喜得貴子一說,以生兒為人生一大喜事。《冰鑒》考察人之氣色,如兩眼下有紅色如暈,由鼻分隔而左右互不相連,此為大旺,當產貴子。古人曾說:"火旺生男,木旺生女",即指此。

"兩顴紅潤,骨肉發跡。"親人之間有血緣關係,一人有事,親人能夠遙相感知,或在夢中或有感應,這已不是奇事。在相學上,如人之兩顴紅潤如霞,兆示著他的親人如父子兄弟多有發跡之象。但紅色並不易辨,紅色深而為赤,則有凶災;紅色又不能帶枯色,枯則不吉。

這一節,主要論人三停的中上二停的氣色,沒有論及下停。這裏的顏色,以紅黃為主為吉,而且要色澤明潤豐富為宜,不能消失偏枯,否則不能算吉利。

如果是工、農、兵、商等行業之人,由於他們的氣質稟性各有特點,以此色來衡量,則不宜為標準。《冰鑒》雖未論及這個問題,但在其他古人書籍中,有所言及。

比如《人物誌》中就有"英材"與"雄材"之分,英是聰明秀出、具備文材的人;雄是膽力過人,具備武略的人。

雖然聰明秀出稱為英,膽力過人稱為雄,然而兩者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彼此相輔相成,我們絕對不可把他們截然分開。

此話怎麼說呢?由於聰明是屬於英的成分,如果沒有雄的膽力的支援,那麼其主張就不能實現了;而膽力是屬於雄的成分,如果沒有英的聰明的支援,那麼就無法成其事。

因此,英必須依靠自己的聰明開始計議,掌握先機,預先納祥避禍,並要依靠雄之膽力來實現其主張。雄必須以其膽力使眾人佩服,以其勇氣排除種種困難,並有待英之聰明幫助他。總之,英與雄相須成體,相輔相成,必須密切配合才能充分發揮其長處。如果有雄無英或有英無雄都不能成大事。

英材與雄材各有三個層次。

英材的第一個層次是:開始會根據其聰明計議,可是不能預先知道禍害,隻能坐而論道,不能夠處理事情。

英材的第二個層次是:不但開始能夠根據聰明計議,而且能夠先通曉福禍,可是欠缺勇氣去實行,這時能夠處理尋常事務,卻不能根據情況變化加以更變。

英材的第三個層次是:一則開始能夠根據聰明計議,二則能夠知未來事納利避害,三則膽力能夠決斷事情,這才是真正的英材,譬如張良就是這種人。

雄材的第一個層次是:雖然膽量過人,可是欠缺實行的勇氣,這時隻能當個有力氣的人,得個大力士的美稱,不能夠當先鋒。

雄材的第二個層次是:不但膽力過人,而且有實行的勇氣,可是遇到事情欠缺謀略,這時隻能當先鋒,而不能當將帥。

雄材的第三個層次是:一則膽力過人,二則有實行的勇氣,三則聰明能夠處理大事,這才是真正的雄材,譬如韓信就是這種人。

英材含有智的成分,以文材為名;雄材含有膽的成分,以武略為名。前者可以擔任宰相的職務,後者可以擔任將帥的職務,兩者雖然名目不同,但都是偏材,都是人臣的材質。隻有兼具英材與雄材的人,才能開創出新事業,永世長存。就像劉邦與項羽。

二、綜合觀人術原文及譯文

(一)貴相與富相

【原文】

端莊厚重為貴相,謙卑涵容是貴相;

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譯文】

一個人的相貌如果是外表端正、莊嚴沒有邪惡之態,而且待人待物憨厚穩重,就是尊貴的相貌,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如果是謙遜卑躬涵蓄寬容也是尊貴的相貌。做事有條理,認真負責的人是大富之人。一個人愛財惜物,不隨便浪費錢財物品的人是大富的人。

(二)觀相可辨人

【原文】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

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

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譯文】

一個人是否是善良之人有無邪氣要看他的眼睛和鼻子,是否誠實,有無奸詐之心要看他的嘴唇;一個能否成就功名,或功名大小就要看人的風度和氣概,能不能不富大貴就要看他的精神是否興旺;一個人做事是不是有主見就要看他的手指,有沒有凶險或者吉祥的好事就看他的腳筋,若要觀察此人做事是否有條理,全根據他平常的言語判斷。

(三)觀人應選擇對象

【原文】

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之。

【譯文】

看人的方法,應該以有節操而沒有官氣的,做事有條理而不說大話的人為主要用人對象。

解說與述評

(一)觀人於微,冷眼識英雄

曾國藩的發跡以及身後的影響,在近百年國史上堪稱一大奇跡!

他崛起湘湖,既不如封疆大吏握有實權,也沒有欽差大臣那樣的生殺予奪,他無職、無權,有的隻是"在籍侍郎"這個空銜,用當時大學士祁春圃的話說,"在籍侍郎猶如匹夫"一般。可是,不論是湖廣總督、旗籍大吏楊霈,還是清廷倚為幹城的官文,一個個都走死逃亡,敗倒在穿長衫的曾國藩腳下。

當烽火四起,警報頻傳的時候,清廷先後令湘、蘇、直、皖、豫、魯、贛等九個省四十二位官員舉辦團練。但遺憾的是,激蕩的年代早已把其他四十一位團練大臣拋到了曆史的某個角落,隻有在塵封的檔案中才能經意地找到他們早已模糊的名字。曾國藩則不同,他不但打敗了幾倍、十幾倍乃至幾十倍於己的強大的對手,而且破天荒地在清朝的曆史上,讓馬背上的皇帝不得不倚重漢族官僚。

曾國藩卒於周甲之年後的第一百天。然而,曾國藩的影響遠沒有結束。主宰晚清大政的李鴻章"薪盡火傳",內政外交,一脈相承。清末學者夏震武說:"合肥(李鴻章)南皮(張之洞)一生所為,其規模皆不出湘鄉(曾國藩),數十年來朝野上下所施行,無一非湘鄉之政術、學術也。"

曾國藩在統治陣營中是個成功的化身,頌揚他的人甚至說,孔聖人所言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兼而有之,集精神偶像與事業偶像於一身。

曾國藩之所以"成功",可能有諸多原因,但他能夠網羅人才,把一大批有各方麵才能的人聚集在自己的周圍,成為他的幕僚,為他出謀劃策,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花隨人聖庵摭憶》說:"文正之事業,所以不可及者",原因就在於此。

曾國藩以培植、宏獎人才自詡。他說:"君子有三樂,而'宏獎人才,誘人日進'為其一樂。"對於曾國藩的知人善用,封建陣營普遍評價甚高,曾氏的故舊門生尤多褒辭讚語,郭嵩燾為曾國藩作墓誌銘,說他"以美化教育人材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說曾國藩"尤善相士,其所識拔者,名臣名將,指不勝屈。"就連剛直自負的左宗棠,後期與曾國藩齟齬甚深,但曾國藩死後,仍寄聯挽曰:"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