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禁忌或禮節不可用食指指人,若要指示方向隻能用拇指。與馬來人打招呼、握手、饋獻禮品或接物時不可用左手。用左手接物或打招呼會被認為對他們不敬。馬來人忌諱別人觸摸其頭部,除了教師或宗教儀式外,任何人都不可隨意觸摸別人的頭部。不要把腳底展露在他人麵前,用腳底對著人是對別人的侮辱。入鄉隨俗。
我在《單戀雙城》看他們說馬來話挺有趣,我記得當時學會一個詞語:bobo(笨蛋的意思),說起馬來西亞語音的發展也有曆史的:官方語言為馬來語,英語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曾經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在1969年種族騷亂五一三事件發生後,馬來語才成為主要語言。然而在許多領域,英語依然是一種活躍的第二語言。馬來西亞英語也稱為馬來西亞標準英語(myse),是源自英國英語的一種英語型態,雖然很少正式使用這個名稱,除非是跟教育有關的討論。馬來西亞式英語(manglish)也廣泛被使用,它是一種口語化的英語形式,帶有很重的馬來語、華語方言及泰米爾語的影響。政府不鼓勵錯誤使用馬來語,並對那些混合馬來語和英語的公共標示牌處以罰款。
由於馬來西亞華人堅持捍衛華文小學、華文獨立中學與國民中學華文課程,並有華文報紙與媒體,以及華社組織的支持(華教、華文媒體、會黨合稱馬來西亞華人三大精神支柱),一般都能使用流利的漢語交談。在平常生活以及非正式場合下,多數的華人慣用混合各種方言、英語與馬來語的“羅惹式華語”。在華文學校、廣播電視、公開正式場合或演說,則使用標準華語。而一些粵語等方言電台如988,myfm等則會在某些時段說方言,避免各籍貫的華人忘了自己的根源。華人遷居馬來西亞數百年,其祖居地大多位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是以各種方言,也隨著祖先南來,且在馬來西亞繼續流傳。仍為人們所使用的方言,依據祖居地由北而南排列,包括閩清話、興化話、閩南語、客家語、潮州話、粵語、海南話、廣西粵語等等。在鄉村地區,同一方言群聚居較多,會有較單一的方言。在市鎮地區,雖有一到兩種強勢方言,但人們中多通曉各種方言,能夠快速轉換對答。
其實說起來我每到一個國家,我和老師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吃當地的美食。馬來西亞可以說是一個美食天堂,多元文化的種族的天然優勢下,造就了馬國擁有許多特殊美食。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菜肴類似,口味較重,多以胡椒和咖喱調味。其中較出名的食物有椰漿飯、沙嗲(雞肉、牛肉及羊肉串)、幹咖喱牛肉、馬來糕點、竹筒飯、沙律囉惹、咖喱雞、印度拋餅、黃薑飯、叻沙、海南雞飯、rojak、肉骨茶等。想想都流口水了,快快下飛機吧,此時我不禁用擦一擦自己嘴巴,沒有留口水。“鑽鑽,怎麼呢?想起吃了?”老師注意到我情況,老師通過一段時間對我了解,發覺我最喜歡就是吃。“老師,對呀,馬來西亞的美食有.......................”一說起吃就滔滔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