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數上下九的美食,有“銀記”腸粉;“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麵;“伍湛記”的及第粥、魚皮粥;“廣州酒家”的灌湯餃、蝦餃、燒賣、蘿卜糕;“蓮香樓”的蓮蓉月餅、雞仔餅、老婆餅和龍鳳結婚禮餅;陶陶居的薑蔥雞、奶黃包;“南信”的雙皮奶、薑撞奶和牛三星;“林林”的牛雜和豬紅湯……
在數以百計的西關小食中,公認是名牌的有20多種,其中有10種還被評為“中華名小吃”,如:南信甜品專家的“南信雙皮奶”和“南信薑撞奶”,歐成記麵食的“上湯鮮蝦雲吞”,伍湛記粥品的“伍湛記及第粥”,蓮香樓的“老婆餅”,銀記的豉油牛肉腸等。[3]
心住在附近的老廣州,平日裏有空總要一家大小或約上三五知己到廣州酒家、陶陶居這些老字號飲早茶,享受最正宗的粵式點心。年輕人們則沒那麼講究,隨處可見的老攤老鋪到處都可覓得美食,沒有桌子椅子,當街一站,或邊吃邊逛,一樣吃得心滿意足。頗負盛名的“林林”牛雜店,店麵才兩三平米,一鍋鍋熱氣騰騰的蘿卜牛雜正煮得“咕嚕咕嚕”響,看鋪的阿姨遞過一碗滿滿的蘿卜牛雜,再加上海鮮醬、蒜蓉醬、辣醬、自製的酸蘿卜粒,往旁邊一站就吃開了,吃得熱汗淋漓,卻又在濃鬱的香味中無限滿足。林林的蘿卜牛雜用料看起來不大精致,但蘿卜塊頭不大,入味許多,牛腩味足,十分抵食。吃了鹹的東西後,該讓清甜的甜品潤澤一下味蕾了。有60年曆史的南信甜品店,“南信雙皮奶”飲譽廣州。所謂“雙皮”,是因為在製作時選用優質水牛鮮奶隔水煲滾,然後速注碗中涼凍,碗麵便張起一層奶皮;再在奶皮上戳一小孔把鮮奶倒出,混以適量鮮雞蛋白,再從小孔注入碗中隔水燉熟,碗中鮮奶又形成另一層皮,故為“雙皮奶”。南信雙皮奶,奶香撲鼻、狀似瓊漿、口感滑嫩,不少食客不怕路遠,專門來此品嚐。[3]
除了西關傳統小吃,在荔灣廣場旁的名彙中華小吃街,還可以吃到韓國、日本料理以及全國各地的名小吃。路邊林立的小吃鋪子,烤雞腿、鐵板魷魚……無時無刻不吸引著人們的食欲。不遠處還有仙蹤林、真功夫、必勝客、麥當勞、薩利亞意式餐廳等。
民俗文化與北京路、天河城相比,上下九最大的商業特色是雕塑、老字號,構成了上下九的民俗風情。
接近荔灣廣場一帶,一組組表現西關傳統生活的雕塑多了起來,它們永遠是遊客鏡頭裏的最愛,而這代表廣州傳統文化的雕塑亦能喚醒市民的傳統廣州情結。這些表現西關風情的雕塑作品在2002年由萬兆泉創作,“涼茶檔”、“人橋”、“老車夫”、“門前倩影”,均栩栩如生。透過這些雕塑,二三十年代廣州人的生活情景浮現眼前,西關情愫洋溢心間。
當你正徜徉於上下九時,一個頭戴尖頭竹扁帽、兩頰塗紅胭脂、身上背著“五彩大公雞”的人物出現,他用嗩呐模仿公雞叫著“賣欖、賣欖”,那是賣雞公欖的工作人員,是荔枝灣文化交流協會為了保存雞公欖文化,專門請人扮演的。他的出現猶如時光倒流,讓我們追憶三四十年代的西關民俗風情。“有辣有唔辣一蚊一包好滋味”,去過上下九的人回來談起雞公欖,都會記得這一句。
雖然,大多數人到上下九是衝著她的商業氛圍而來,但有些人的興趣卻不在此,往路旁眾多的小巷中一拐,又是另一番幽靜的天地,那裏有更深的文化內涵。
幾乎每一條街、每一條巷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及深厚的曆史。下九路的“文瀾閣”,印證著昔日十三行富商組建的“文瀾書院”的曆史;湛露直街,是清同治年間的狀元梁耀樞曾住過的地方。陶陶居曆史上是粵劇藝人的聚所,曾以“西關古壇”、霜華小苑書畫展馳名,這裏群眾的自娛自樂粵曲演唱“私夥局”,也頗具名氣。十甫書店的荔灣雅苑書畫展銷廳、上演粵劇的平安戲院,更是這條步行街上的文化綠洲。
上下街每一處都吸引著我,我也想父母和弟弟一起感受一下廣州的魅力,這次感受廣州,下次是國內每一處,下下次是全世界每一處地方,看盡天下的美景,吃盡天下的美食,人生才沒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