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遠行(1 / 3)

昔年‘潮州’有一財主,姓李名清,家中世代以開染坊為業,樂善好施,人稱‘李大善人’。

一日,逢李清七十大壽。五世同堂皆來朝賀,商議道:“七十古稀之年,定要尋幾件希奇之物上壽,祝他個長春不老!”

李清聽聞此事,笑道:“往年都是你等在拿主意,此次須得由我做主!”

說完吩咐下去,讓兒孫每人準備手指大麻繩百尺送於他,說是以此續壽,方為長遠!

兒孫們執拗不過,隻得照做。

待得壽辰那日,兒孫們卻遍尋不到李清身影,最後隻在十裏外的‘雲門山’的懸崖峭壁上找到一用無數麻繩結成的繩梯,一端拴於崖上,另一端沒入雲霧繚繞的萬丈深穀之中。

此事過後,再無一人見到李清身影,有人說其早已葬身山穀,亦有人說此穀乃‘神仙第七個洞府’,那李清早已功德圓滿,得道飛升雲雲。

其子孫後來在此建有一亭,名為“爛繩亭”。

……

“‘李善人得道雲門’!”

老榕下,一名年及弱冠的白衣少年正一手執書,一邊望著蔚藍的天空發怔,似乎在對著半空中的某人侃侃而談一樣。

“此《水元注·疏》,原本隻是記載天下山川走勢,並附帶沿途風俗誌異的雜書,想不到竟也收納了這般的搜神誌怪的民間軼聞,雖不知其用意,倒也著實有趣!哈哈,有趣!有趣!”

少年搖頭晃腦,自言自語,最後竟自顧自地傻笑起來,宛如魔怔了一般,看樣子似乎真的沉浸在了那光怪陸離的書中世界,時而有村民經過,也不察覺。

“唉,玉郎,別看了,先吃飯吧!”

此刻正是日中時分,天氣雖不十分炎熱,倒也有幾分燥意,獨老榕樹下分外~陰涼。

一名頭發花白的年邁老婦正端著木盤,拄著拐杖,向著那白衣少年蹣跚走來,木盤上盛著一碗稀粥,一碟小炒,樸實簡單!

白衣少年這才回過神來,張望來人,連忙站起身接過木盤,說道:“不礙事的,餘婆!我這麼年輕,正當用功之時,多看點書,日後自有大用。且不聞這‘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

“哎,得了得了!你就別跟我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老婆子念叨了,我這耳上的老繭又要厚兩層咯……我看那,你跟我家裏哞哞叫的老牛沒什麼分別,隻不過啊,它叫起來是在搖尾巴,你是在搖頭!”餘婆滿臉慈愛,假意嗔怪道。

白衣少年‘嘿嘿’一笑,揣著手中書籍,將接過的木盤放在了不遠處的一張石桌上。石桌很是粗糙,可以看出俱是農家人自己雕砌而成。

餘婆走了過來,抬頭看了看天,道:“說來,你那出門為你置辦行李的父母,下午便要回來了吧?”

白衣少年一手拿著一個饃饃,刨了兩口小粥,邊吃邊看起了桌上的書籍來,見餘婆相問,趕緊答道:“是……是……對!照路程,大概黃昏時便能到家!”

“唉,你這孩子,用得著這麼心急嗎?都快成書呆~子了!真不知那書裏究竟有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是被父母逼著念書都躲閃不及,你倒好,整日埋頭在那書堆裏,都快看傻了!”

餘婆見少年心神並不在此,不欲再擾,笑罵著走開了,走了幾步又回過頭來:“如果他們今晚沒回來,便來我家吃飯吧!”

說完,回屋去了。

白衣少年這才帶著歉意訕訕地幹笑了兩聲。

這一副書呆~子模樣的白衣書生,名喚“彭玉”,據說其小名本叫“石頭”!

隻因為其剛滿周歲,還在地上亂爬時,按照當地習俗,前來慶賀的鄉鄰親戚都把隨身攜帶的東西擲在地上,讓這娃娃隨意抓取,一來討個好彩頭,二來試探一下這娃娃的誌向。

誰知這彭玉一概不取,抓起一塊石頭就往懷裏緊緊拽著,原來是他那做篆章手藝的三叔未完成的石頭印章。

於是便索性取名叫“石頭”了!等到彭玉長大了,要去考取功名了,這可不能“石頭”“石頭”的叫了,找到掌管村塾的彭家老村長家,老人家捋了捋花白的胡子,翻了翻老花眼,既然嫌這石頭太過粗俗,那索性便叫“玉”吧!於是,“彭玉”之名便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