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偏僻山村裏的生活2
那是剛剛搬到村裏來不久,輪到我做穀相村班長一職時發生的事情。A和B為了土地邊界上梯田石碓的石頭,發生了爭執,一直爭到時任班長的我的家裏,要求仲裁。可是,我們因為是新住戶,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就這樣一天天拖了下去。
一籌莫展之時,我找樵夫晴一先生商量,他說:“作為爭執原因的石頭要是沒有了,不就解決了嗎?”於是他很麻利地將石頭都買了下來。結果沒有傷及A與B任何一方的臉麵,問題圓滿地解決了。晴一先生為了整修梯田,也需要石頭,所以這是個皆大歡喜的解決辦法。我對晴一先生的方案深感敬佩。
像這樣,村裏的老人們經常會有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非暴力的智慧。放眼世界,同樣的爭端比比皆是。能夠用這種方法解決的智慧,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不是偏向於某一方,而是直接把產生問題的原因消除的智慧。我覺得消滅戰爭的非暴力之心,已經從這個小小的村子開始了。
宮本常一在《被遺忘的日本人》中所記述的村中集會也是如此。我剛搬來穀相村時的集會,展現出完全相同的場景。一年一次,各個家庭的人聚集在一起,定下村長人選,有問題就解決問題,互相交流溝通。本來,住在山頂上的偏僻山村的村民就有著生存的智慧與能力,所以,通過說話你可以觀察到每個人的臉和肢體語言都非常果斷,人生哲學和思想經常讓人震驚,生動有趣。
當然也有通過互相討論也不能夠解決的問題。不急於下結論,以“待議”的形式擱置,是我在村民集會上學到的方法。自學校裏學到的民主討論,是采納多數人的意見。但是有時,少數人的意見也不容忽視。不必非黑即白,在最後,由德高望重的類似於長老的人物提出將問題置後“待議”。
換言之,少數人的意見並沒有被忽視,可以站在弱者的立場上,用弱勢方的標準,從弱勢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許這正是這個強勢地球的世界標準。因為地球就是弱勢村民們的集合體。
這本《播種人的手繪日記》,記錄了小小村落中微小而平常的日子,感謝閱讀。
最後,對於隻能在高知縣讀到的《播種人的穀相生活》更名為《播種人的手繪日記》並出版發行,我感到非常榮幸。感謝讓這些文字成書的所有人,以及愛犬稻稻,謝謝你們。
寫於銀杏葉黃,溫馨和暖的小雪時節。
早川由美/日本知名織品藝術家
以亞洲手紡、手織布,蓼藍、黑檀果、蟲漆等草木染、泥染的布,山嶽少數民族生產的布,柿染布,立陶宛麻布等為材料,手工縫製成衣服,在各地展出。
為陶藝家丈夫小野哲平的柴窯做燒窯幫手,耕田播種,植樹育果,探尋亞洲布品,與家人一起旅行。
除個展之外,還分別與丈夫小野哲平、櫛郎爸爸舉辦過雙人展。
1957年 出生。
1983年 環亞之旅。初識亞洲手紡手織布品。體驗泰國農村生活以及山嶽少數民族的生活,結識了很多“為了生存的藝術運動”的歌手、詩人、畫家等。
1985年 在愛知縣常滑市的小山村中,與哲平開始過起小農田的耕種生活,過著相夫教子的每一天。
1986年 舉辦“播種者的夢想”個展於東京玄海藝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