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弱水三萬裏:是激越?是橫流?(1 / 2)

中國北方有一座南北去向的山脈,據說是遠古時期大禹治水時在這裏鑄造過鎮弱水的九鼎,而被稱之為九鼎山。山峰雖不險峻,但也層**迭迭,綿延千裏,成為一座阻河攔水的的山脈。既阻隔了南來的滾滾濕潤的暖流,又向北撒來凜凜幹噪的寒氣,似乎大半個中國的地質和氣象、世界幾分幾的寒往暑來,都受到了她的牽引和影響,都在她的帶動下而起舞,而旋轉。呼風喚雨的鼎州一帶,怪石參聳,飛虹橫亙,峰峰造化,又像一道天然屏風,擋住了西北利亞的寒冷氣流和滾滾流沙,又承接著條條河流,在這樣的狹長地帶,正好是行雲布雨,奔雷走風的大荒原。一開始是山猛烈地長,河無邊地流,地無限地擴,後來遇到了來自地殼內部的巨變和天上巨大的外力,不得不讓猛山陡停,迅河驟止,荒原阻隔。正所謂昭昭生於冥冥,從此天地重生,山川重定,河湖重列,日月重組。

自古就有“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的弱水河,千回百轉的流出九鼎山,一路驚濤拍岸地向蒼蒼茫茫的大漠深處流去。穿峽出穀的弱水河,進入閃電峽之後,由於兩山靠攏天開一縫,地裂一峽,風雨雷電,在這裏聚成了巨大能量。衝進閃電峽,在兩岸的層層流沙中,漫不經心的流淌著,時而東呼嘯而去,時而向西出魚衝而來,形成了寬闊而悠長的五十裏河床,當地人稱之為響水灣,為為古鼎州八景之一的弱水緩流。弱水流出響沙灣以後,八十裏琵琶穀,也是弱水流徑的險要地段。穀右岸的懸崖為迎鳳坡。左岸的絕壁為懸壁岩,山上山下,奇石成嶺,河前山後,怪影重重,也為為鼎州八景之一的石林伏虎。再往下遊流去,可就遙遠了,據說幾乎橫穿蒙古高原,稱之為弱水三萬裏,也有一種地老天荒的神秘。

鼎州,以九鼎山而名,寓意為安定九州。三皇五帝夏商周,為古雍州的西北疆域。鼎州有兩個縣,一右一左地地占據於舉九鼎山之麓,弱水河兩岸。不知怎的人們把左岸的稱之為鼎右縣,右岸的稱之為鼎左縣和鼎北縣。鼎右縣自古就是一方富遮之地,最早來這裏墾田放牧的,是大禹治水時安置的三苗三移民。先秦時期為月氏烏孫的控弦放牧之地。漢晉之時,這裏是戊邊屯墾之地,唐宋之時,這裏一度繁盛,一度荒蕪。明清之時,這裏成了SX人走西口的最後落腳之地。人口日見繁盛。到清代末年己經發展為擁有十鄉八鎮的農牧大縣,有人口三十五萬,耕地一百萬畝,優質牧場二百三十萬宙。鼎左縣的曆史也很悠久,是一處水草豐美的地方,最早有莊周夢蝶的傳說,漢代以來為朝廷的軍馬場。明代時改軍馬場辦農牧墾區,全國各地的移民遷移了過來,於是村莊農田遍布,林木牧草茂盛。擁有三鄉兩鎮,人口十九萬,耕地四十五萬畝,草場八十萬畝。有種啥啥成,養啥啥旺的說法。鼎北縣在鼎左縣之北,也是一塊難得的綠洲,活著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朽的胡楊林就是這裏的基本色。境內生活著十萬人,亦農亦牧,農林並舉,也富足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