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疏、蕭禦風和齊王趙桌三人一起緩步徐馬回京。
林星疏有烏騅馬代步,省了不少力氣,又呼吸郊外清新的初春空氣,加之識得齊王心情大好,所以漸漸緩過那陣暈眩勁兒,臉上也慢慢有了血色。
齊王本欲為林星疏執馬韁,但蕭禦風一把搶過,稱齊王身份尊貴,不易做此等低下的活,所以代勞了。
於是蕭禦風牽馬走在前麵,齊王則走在他的身側。
林星疏坐在馬上,咬著下唇,她心裏想和齊王提對付瀛王的事情,但又不敢貿然開口,隻能時不時地偷看對方一眼。而齊王突然不經意地回過頭來看她,四目交彙,林星疏趕緊心虛地低下頭,暗自盤算。
蕭禦風瞥見兩人眉目往來,心中老大不高興,但也不便明言表達自己得不滿,以免落得個小氣的惡名,況且此時他心中也有個謎團尚未解開。
齊王十五歲時離開京城去往封地濟南府齊州,至今的五年間除了逢年過節,甚少回京。齊王和蕭禦風兩人從來沒有碰過麵,蕭禦風若不是見齊王不俗,又聽他自稱桌六,加上卿雲十三騎司地的堂主七日前的快報說齊王這兩天便要回京,也識不出對方便是齊王。而齊王呢,在蕭禦風尚未言明身份的情況下,一眼就認出他來,況且蕭禦風表現的和傳聞中所說的又不太一樣,倒像是齊王從很久以前就關注他了一樣,不過倒不如說他關心蕭元帥周圍的人更合適。
思及此處,蕭禦風又想起快報中提到的另一件事,就是齊王回京前,曾經繞道塞北拜會過駐紮在固原州古雁嶺的父親蕭元帥。遺憾的是,卿雲門在固原州司地的弟子隻探到齊王進了主營,但是具體和蕭元帥說了些什麼,卻無從得知。卿雲門雖消息靈通,幾乎無孔不入,但總歸來說還存在一些盲點,比如蕭朗銅牆鐵壁般的帥營便是其中之一。
不過,遇上不能直接查著的消息時,也不見得就一無所知了,大概分析一下還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當朝的幾個皇子,滿十二歲時,都曾被聖上下旨分到各個軍營去學習兩年,以磨練意誌,強其體魄,就連身患耳聰之疾的七皇子也不例外。趙桌在還未封王之前,也曾經隨軍訓練過,當時正好被分到還是將軍的蕭朗麾下。可想而知,齊王這次一定是以探望恩師的名義拜訪蕭元帥。但隻有這麼簡單嗎?七八歲的黃口小兒恐怕也知道不可能。齊王為什麼早不去,晚不去,偏偏在蕭朗剛剛拜帥之後去呢?
按照大泱國的軍製,軍事領導可分為軍政、軍訓和軍令三大係統。軍政在中央為中書省的兵部,軍訓係統主要由五軍都督府組成,而軍令係統則由皇帝或內閣直接把持。
兵部官員全部是文官擔任,現役的軍官基本上不允許在兵部任職。而五軍都督府則專門負責管理和訓練兵員。
由於軍政和軍訓的關係緊密,所以五軍都督府的基層部門即都司以下單位雖然隸於五府,但仍要聽命於兵部。
每逢戰事時,由內閣宰相或其它朝廷重臣推薦武官,最後由皇上定奪,親授大將軍、前將軍或副將軍職,並從各都督府中抽調軍隊予將軍統領。一旦戰事結束,該軍隊仍然回到原所在建製。
很明顯,皇上所指派的將領隻管作戰指揮與打仗,而平時的訓練和日常的行政事務則分別由都督府和兵部管轄了。
於是,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都督府有統軍之權而無出兵之令,調兵權與領兵權分。皇上采用這種方法顯然是為了掣肘將帥們的職權,防範軍權旁落。
大泱國這種軍製傳承百餘年,但是近幾十年來,隨著北方滿、蒙等關外民族不斷滋擾生事,戰亂頻繁,為了讓將領和軍隊更好地互相配合、彼此熟悉作戰手法,提高作戰能力,將領和軍隊都是長期戍邊的老兵和老將,大軍統領名義上雖然隻有領軍權,但實際上隨著常年累月和士兵們共同禦敵,形成了堅不可摧的軍旅情意,軍士們早已盡數唯大軍統領馬首是瞻。
軍心一旦形成,難以離散,所以皇上也就順應情勢將大軍統領封為兵馬大元帥,一切大小軍政,包括軍官任免、軍隊調遣、戰役指揮、戰略考慮等,都交由都元帥決定,如此塞北便漸漸形成了獨立於舊製的屯駐兵製。
長期駐守關外的大將軍在經過朝廷的考察後,可以拜帥。本朝第一個拜帥的武官叫做劉茂,繼他之後便是今年二月裏剛剛被擢升的禦北神武軍總將蕭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