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乾江山,自立鼎至今,已有四百載。
其間,有皇帝一十人。
大乾王朝,曆經高祖開.國延祚→太.祖拓疆→世祖盛世→聖祖伐奸平江山→太.宗的寧和盛世→世宗的大康清平→高宗的永寧之治→仁宗的永平康泰→中宗的武業新政→孝宗的延和中興。
期間,雖亦有跌宕波折,然每至危難之際,皆有明君至,故而江山仍固、國泰民安。
乾中宗武業,在位三十載,雖其任長不能與祖宗相比,然其於吏治、民生、邊疆等功績、效果,堪比前人。
中宗武業,從來節儉,廢後宮妃嬪、減宮女宦官,變三年大選為應期裁選,大減吃穿用度,故,中宗後宮,惟一後而。
中宗與後,隻有一子,封為太子。
太子即位,年號“延和”,後世尊稱“乾孝宗”。
孝宗以仁孝著稱,仿父皇所為,隻娶一後,帝後感情甚篤。
然,孝宗唯有一女,帝後憐之愛之之深,猶若明珠。
孝宗立嗣,屬意公主,召見內閣諸老,欲立太女。
立太女,太皇太後聞而怒,以孝相阻。
太皇太後,仁宗之文貴妃,因仁宗正宮無主,以貴妃之尊,代掌宮闈。
文貴妃有子兩人,長子中宗、次子謙親王。
中宗自幼,長於仁宗錢皇後之手,仁宗帝後情深意重,緣起幼年,故而後歿,仁宗痛絕,唯中宗能慰。仁宗為安後心,賜太子位於中宗,晝夜教導不假人手。
文貴妃因中宗寤生,厭之;又與宮人語“子惟識養恩不見生恩”,故而惡之。
仁宗傳位於中宗,文貴妃因母以子貴尊為“皇太後”;中宗傳位於孝宗,皇太後尊為“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酷愛幼子,中宗即位,冊封胞弟“謙親王”。
謙親王有二子,長子成年,親王請封為世子,幼子封為義郡王。
中宗二十九年,因內閣輔臣聯名上告,言謙親王與民奪利、霸占民產、縱仆辱士,請帝施懲。中宗遂貶其為郡王,號“禮”。
禮郡王世子襲爵,有三子,長子請封世子,次子封鎮國將軍,三子封輔國將軍。
義郡王亦有子三人,長子請封世子,次子封鎮國將軍,三子因與禮郡王三子擅自出京,故而降封輔國將軍。
孝宗立嗣,太皇太後意欲於謙親王之後中擇取,聯宗室、言祖宗,孝宗病遁。
中宗與後,還有一女,長於孝宗,帝後珍愛之,冊封長公主。
長公主共有子女二人,孝宗珍視若親生,長女獲封嘉寧郡主,幼子獲封敬國公。
長公主性溫,駙馬敦厚,常被駙馬之族欺,中宗聞之,怒;賜國姓於駙馬,令其另開宗祠。
太女之封,太皇太後不豫,然更懼敬國公以繼,每與孝宗言之憂,孝宗顧左右而言他,太皇太後憂愈深。
延和四十一年,孝宗立嗣皇太女,以待傳位。
……
“前世今生明月同,明月深夜罩宮中,暗石曾為中官掩,福佑自有後來榮。”①
延和三十八年春,五月初三
日頭一西偏,椒房宮便早早落閂閉宮,延和帝端坐在正殿,一臉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