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在與永恒(1 / 2)

存在

這世界是存在的無論它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我們又看到這存在中有一種變化的性質,那麼就有一個問題:這變化有源頭嗎?如果沒有源頭,這存在和變化本身就是永恒的,如果有源頭,那麼它一定是由先前的某種存在轉化過來的,如果我們稱這種先前的存在為本體,後來的這種存在為實體,綜上這世界有兩種情況:

本體=實體     (無源頭)

本體 生成 實體  (有源頭)

我們來詳細分析上述兩種存在模型,第一種是當下科學界觀點,也是目前唯物主義的觀點,而且細分還有多種,一種是認為自然界存在最小微粒,這些最小微粒按照物理法則複合成複雜的結構,複雜的結構進一步複合成更大的結構,比如人腦,天體。從心裏和數學的角度來說最小微粒仍然可以再分,因而是可以無窮分割的,但可能因為物理定律限製我們製造更大的對撞擊,在某一個位置上,我們不能再往下分割。由這種模型可以提出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麼這些最小實體以這樣的數學法則而不是那樣的數學法則複合?大統一理論的研究發現隻要稍微改變某些物理參數,所造成的宇宙可能就不會孕育生命,於是提出了人擇原理,所有可能的數學法則支配的宇宙同時存在,我們之所以能生活在這個宇宙是因為這個宇宙能孕育我們,這裏還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在某一個宇宙中,為什麼最小微粒能始終按照那些特定的規則複合和運動?有一種說法是宇宙在下一刻所有可能的狀態都同時存在,這是平行宇宙的想法,但又帶來了新的問題:為什麼單個的最小微粒能同時處在所有的世界?如果宇宙在下一刻在朝所有的可能狀態並行前進,為什麼我們這個宇宙沒有突然消失或者改變物理規則?後文我們會繼續分析這一模型的困難之處。我們馬上提出新穎的第二種模型:無窮本體模型。

我們考慮本體生成實體的情況,無論“生成”這個動作的具體原理怎樣,本體不是絕對的“無”:這裏可以引用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的思想,絕對的無是不可談論也不可想象的,因此他得出結論存在與思維同一,他用思維定義了存在,但他忽略了一點:有不有一種存在它是超思維的,就是說有一種存在它在我們的思維看來是一種“無”,但實際上並不是絕對的“無”。所以如果實體是從某種和它性質不同的本體中產生,而這種本體是我們的思維所無法把握的,因為我們的思維和語言每時每刻隻能固定在一個對象上,以至於我們認為那就是唯一的存在,這時我們就應當承認本體不是絕對的“無”。甚至恰恰相反它可能是萬有,隻是因為它造成了某些分離,從而把其中個別的具體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和周遭的世界。就像白光不是沒有顏色而是很多顏色的混合物,通過儀器可以把其中的個別顏色分離出來。這種情況下本體是永恒性的。這裏可以看出實體與思維同一,而本體超越於思維,表現出空無的表象。我們可以把本體形象的比作為一台計算機,把實體比作為由這台計算機虛構的3d世界,實際上計算機可以虛構任意維數的世界。無窮本體模型用了一個假設,一切存在皆需要本體,所以上述計算機是另一台計算機上的虛擬機,而另一台虛擬機又是第3台的虛擬機,第3台又是第4台的虛擬機,這樣無窮下去。我們知道計算機可以模擬各種宇宙,我們的宇宙是其中的一個,計算機提供相應的物理法則,在這種情況下,物質不存在最小微粒這種說法,因為物質從根本上來說是這台計算中的信號,是二進製信息,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才是真正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