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川若等表示:“我們回去之後,一定要把全國人民對誌願軍的熱愛和希望,把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深刻地向誌願軍部隊傳達。”
●彭德懷對柴川若說:“你們還要把祖國抗美援朝運動的情況向部隊傳達,這又是一件重要的任務,這對全體指揮員與戰鬥員是很大地鼓舞……”
●高取金對董樂輔說:“聽了從祖國來的人的報告,就像自己回到了祖國一樣。”
1951年9月22日下午,應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的邀請,回國向全國人民報告中朝人民部隊在朝鮮前線的英勇戰鬥事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代表柴川若、嵇炳前、高巢等10位誌願軍戰士,於16時10分由北京乘車返朝鮮前線。
赴車站歡送的,有首都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共17個單位的代表200多人。
自1951年3月初開始,誌願軍歸國代表分成三組,赴各地報告中朝人民部隊在朝鮮前線並肩作戰的英勇事跡。柴川若、董樂輔、竇少毅3人去華東、中南,曆時175天;嵇炳前、李維英、張甫3人去西北、西南,曆時170天;高巢、王有根、李激濤、王劍魂4人去華北,曆時105天。
到1952年初,一批批歸國代表團回到祖國,他們共到了24省,經過172個市、縣、行程合計5.1萬公裏。西北遠及中蘇邊境的伊犁和南疆帕米爾高原下中印邊境的喀什城,西南直達雲南西部中緬邊境的龍陵、芒市與紅河邊上中越交界處的河口市,與東南沿海一帶。
他們在各地參加歡迎大會及作報告729場,廣播講演28次,舉行小型座談會130次,共計參加各種集會907次。
各地人民直接與他們見麵並聽到報告的有1025萬人,聽到廣播的3000萬人以上,參加歡迎歡送的800萬人。誌願軍代表每到一地,都有人山人海的群眾隊伍歡迎,如蘇州、西安、昆明、梧州等城市都是10餘萬人參加歡迎歡送。揚州、蕪湖、洛陽、迪化都是10萬多人的城市,參加歡迎的人數就有七八萬。
農村也是一樣。川西各縣、蘇北沿江地區、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及湘西山區,幾乎所有的村莊都有人參加歡迎。
祖國人民對誌願軍代表特別愛戴和關懷。他們每到一地,就受到當地人民熱烈的慰問。僅誌願軍代表親手收到的慰問物品,就有慰問金1109億元,慰勞信50餘萬封,慰勞品20餘萬件,慰勞袋10萬餘個,象征光榮和勝利的鮮花2萬餘束,還有大批的書籍,報紙和其他珍貴的禮品。
誌願軍代表在各地所作的傳達報告,對各地的抗美援朝運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代表們臨行前表示:
我們回到前線後,一定把祖國各種建設事業的偉大成績,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各地的優撫工作,以及全國人民熱烈捐獻飛機、大炮和對誌願軍熱愛與關懷的情形,向全體誌願軍同誌們作詳細的傳達。
他們同時表示,為了保衛祖國神聖的國土,為了保衛遠東和世界和平,他們一定要作不懈的鬥爭,痛殲更多的美國侵略軍,以報答祖國人民的熱愛。
柴川若、嵇炳前、高巢等,離京重返朝鮮前線前,對新本社記者發表談話。他們在談話中說:
我們誌願軍代表在從前線回到祖國來的近半年中,走遍全國各省,到處看到我國人民抗美援朝愛國運動的偉大成就。我們在全國各地的活動是中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的一部分,我們的活動推動了這一運動更加深入和廣泛的開展。我們,作為前後方的橋梁,溝通和密切了誌願軍和祖國人民的聯係,這就是我們近半年來工作的成績。
我們現在要回到朝鮮前線了。敵人正在千方百計阻撓和破壞開城停戰談判,繼續堅持其侵略政策。我們回去之後,一定要把全國人民對誌願軍的熱愛和希望,把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深刻地向誌願軍部隊傳達,使誌願軍全體同誌知道:全國人民是盡最大努力支援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守衛著自己的崗位,以更大的力量來打敗敢於進犯的敵人,我們一定把自己的全力貢獻給爭取和平和保衛和平的*事業。
在談話中,歸國代表對抗美援朝運動提供了一點很好的意見:
1、抗美援朝運動決不能因現有的成績而鬆懈。美帝國主義永遠是中國人民的死敵,它永遠不會放棄其侵略中國的陰謀……
2、愛國公約要更加具體化,切合各人、各戶、各地的具體情況。捐獻運動要依靠增產,不強調掏腰包,不攤派,不妨礙學習。優待烈屬軍屬主要是做好代耕,組織生產和介紹職業,不能單純依靠救濟。
3、捐贈給前方的物品,要合乎戰士們的實際需要,例如精神食糧方麵,可以多捐抗美援朝小冊子或連環圖畫等通俗易懂的書畫;慰問信內容要更加實際具體,這樣才能更有力地鼓舞戰士們;慰問的物品最好是能夠吃或用的東西。
這些意見對於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