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詞類的活用(1 / 2)

文言文中詞類的活用

詞類活用是在具體語境中發生具有臨時性的語言現象。學習詞類活用要在具體語境中運用句法分析去研究活用的條件。

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是高中教學的重點,更是高考的重點,而教材語焉不詳,更主要的是教材僅僅告訴學生"知其然",卻不告訴學生"所以然",更沒有教給學生如何去判別。

何謂詞類活用?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一類詞臨時用作另一類詞並且改變了原來的語法語義的語言現象。其特點:一是要有具體語境,沒有語境就不能談活用。二是語義語法的臨時性,此處活用彼處未必。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現代人以現在的語法習慣去看待文言文的語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詞和動詞兩類,如"天雨雪"(《蘇武傳》)中的"雨"本身就是動詞,但是現在的"雨"卻隻具有名詞的詞性,人們就把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項脊軒誌》中的"乳二世"的乳也是這樣。

如何判別詞類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簡而言之,就是劃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劃出來,然後去分辨各個成分上的詞類是否和正常的詞類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如何判別名詞的活用

(一)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1、兩個名詞相連,必有一個活用。"襟三江而帶五湖"的襟和帶。(《滕王閣序》)

2、結構助詞"所"字之後的名詞活用。"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3、名詞後直接粘附一個語氣詞,活用。"趙王之子孫侯者"的侯。(《觸龍說趙太後》)

4、連詞"而"(以、且)前後的名詞活用。"飲且食兮壽而康"的壽和康。(《送李願歸盤穀序》)"火尚足以明"的明。(《遊褒禪山記》)"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孽也"的壽。(《種樹郭橐駝傳》)

5、代詞前麵的名詞活用。"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原謗》

6、狀語(不)後麵的名詞活用。"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荊軻刺秦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的齒。(《師說》)

7、能願類詞語"能、欲、可、當"等後麵的名詞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晉公子重耳之亡》)

8、介賓補語前麵的名詞活用。"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道路。(《召公諫厲王弭謗》)

9、被結構助詞"之"取消獨立性的謂語上的名詞活用。"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察今》

10、根據語境判定獨立的名詞活用。"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的端章甫。(《子路……侍坐》)

(二)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作狀語在教材上羅列了五類,當然不全,類別的齊全與否不是關鍵,隻要能夠根據語境進行合理的解釋就符合高考的要求。學習的關鍵是如何掌握名詞作狀語的判別方法。還是要進行句法分析,隻要是處於主語謂語之間的名詞就是活用為狀語。如,"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的力和暫。(《崤之戰》)"人皆得以隸使之"的隸,這裏的"以"作"而"講。(《五人墓碑記》)

(三)名詞活用作使動用法。何謂"使動用法"?就是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賓語發出的。其實質是這個動詞裏麵暗含著"使"的意思。可以通過"使……怎麼樣"的句式進行檢驗,如,"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錦以晝之"的衣錦。(《越婦言》)"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的肉。《中山狼傳》)

(四)名詞活用作意動用法。何謂"意動用法"?就是主語"主觀"的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動詞的特性。一種是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駝業種樹"的業,(《種樹郭橐駝傳》);"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傷仲永》),這是名詞活用作意動。第二種是主語認為賓語具有什麼性質,"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類主要是形容詞活用作意動。教材沒有講動詞的意動用法,這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