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研讀·熟讀
2000年啟用的新教材,文言文所占比重較大,高中必修本中已達到了50%。文言文曆來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花費大量的精力,卻總是事倍功半,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卻感到晦澀難懂。總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覺的吃力不討好。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以盡可能地掌握文章的內涵,達到教學要求,已有很多同行作出了各種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所謂“把戲人人會做,巧妙各自不同”,我所采用的“解讀——研讀——熟讀——延讀”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歸納總結如下,以供各位同仁點播,指教。
一、解讀。
所謂“解讀”,即了解閱讀,隻需對文章的語言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無須過分理解課文思想內涵。其過程又可以分為三部分:
1、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示範性閱讀,閱讀時,不要作任何評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師的示範性朗讀應建立在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礎上,也就是說教師備課時應理解文章的作者,理解文章的內涵,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當教師對文章進行理性的朗讀時,學生可以從教師的語氣、動作、表情等來粗略感知文章的內容及情感,對文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2、學生朗讀課文,此處需讀兩遍。第一遍時可不求甚解,隻需圈畫出不會讀、不會寫、不會譯的字詞,以對文章的基礎內容有所了解;第二遍朗讀時,學生需勤查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詞典》等,結合具體的語境,用推論的方法,力求讀音、句讀,和語氣的準確,而不是僅識半邊形或大致的猜測。
3、學生朗讀課文注解。由於教材文言閱讀量的增大,而學生的教學時間並未延伸,所以編者在安排教材內容時詳細而完備地編排了注釋。一般情況下,學生根據課本注釋,就可以判斷字詞的詞性、活用類型、古今含義、句子結構,也可以了解句子的內容,逐字逐句翻譯課文,淺顯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解讀可以將教師從煩瑣的講解中解脫出來,節約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將不懂之處提出,教師一一指點,學生真正做到了各問所難。同時解讀的另一大優點是學生自我閱讀,避免了原先課堂“填鴨式”的枯燥無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自己學習文言文的信心,真正成了課堂的主體。
二、研讀
所謂“研”,即揣摩,研究。研究課文就是要研究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我們用心去揣摩作者當時的心理活動,體會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對文章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進行理性的賞析和評價。
由於文言文距離我們久遠,時間的流駛讓我們對以前的很多知識不了解,要真正理解文章,我們就必須了解中國古代相關的曆史典故、地理知識、社會風俗、文學常識等。對於這些要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上課前查閱《中國古代史》,在上課時請學生講解相關的資料,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綜合概括能力,又可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自信心。
了解相關的文史知識後,我們再讀課文,這一次的要求應大有提高,由前一步的淺顯了解到深入的探究、專題討論、比較分析,以從整體上把握,而這一切的完成者應該仍舊是學生,而非教師。例如在講解《過秦論》時,學生就提出了下列問題:(1)秦為何要統一中國?孔子所提倡的“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式的社會不是挺平和,很安樂的嗎?(2)為何隻有秦始皇能統一中國,而其餘秦王卻不能,甚至出現了燭之武說秦師的情況?(3)作者為何講秦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秦所采取的中央集權製在曆史上不是起巨大的推動作用嗎?(4)本文的作者對秦始皇的評價與翦伯讚在《內蒙訪古》對秦始皇的意見是否一致?表麵看來,這些問題無邏輯,也無中心,但實際上,它們都是圍繞在“秦統一和秦崩潰”這個前提下的。對於學生自己所提出的問題,他們暢所欲言,積極討論,並形成各自的觀點。這樣,學生就能對秦統一中的諸多問題有理性的認識,進而體會出本文主旨。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學生所提問題,還是討論問題、分析問題,我們應當少一點約束,多一點開放,這裏主要是指學生的答案不應當成為唯一,而應當呈現出多元性,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樣的問題和答案,對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乃至創新能力,往往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