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的程序
美術作品所提供的信息是一種共時的存在,這是我們知道的事實,因此,它不可能像音樂或文學作品那樣由創作者預先規定一個觀賞的程序。由於這個原因,任何人為地規定美術鑒賞的類似時間順序的先後次序來,似乎都不妥當。就一般情形而言,人們在鑒賞中也存在某種線性變化,這種變化大都是從主要形象向其他形象遊離。然而,這裏又表現出某種複雜性,因為並非所有美術作品都存在一個主要形象,在一些現代藝術中甚至連視覺焦點都不存在。退一步說,即使作者有意創造了一個主要形象,也會因為其事實上存在的結果,以及觀者的不同視覺興趣而難以使之明確。此外,即算確定了鑒賞的起點,以後的秩序又是怎樣,也是無法確定的。然而,教學有其特殊的要求,因為任何教學,都要將完整統一的知識分解成不同的要素,並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框架中向學生加以傳授。因此,這要求我們即使對以共時性為特征的美術作品的鑒賞,也應擬出某種時間性或程序性的東西來,其原則是要符合由美術作品的性質規定的鑒賞活動的性質。
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和批評家費德門(Edmund Burke Feldman)將美術鑒賞的程序分為敘述、形式分析、解釋、評價四個步驟,具體內容包括:
1、敘述(description)
陳述畫麵上可以直接看到的東西,暫不顧其含義和價值判斷。這裏又有兩種差別,即對寫實作品,應指明畫中畫了哪些東西,如人物、動物等;而對抽象作品,則應指出主要的形狀、色彩與方向等。
2、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指探討一件作品的造形關係,包括各種形狀間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調的處理,空間的營造,構成原理的運用等。
3、解釋(interpretation)
推測美術作品的含義,或者說探討美術家通過作品所想表達的觀念。
4、評價(judgement)
即在一種範圍內進行比較,以判斷這一作品的優劣。這種比較應盡可能在相當廣的範圍內進行,不能僅局限於某一流派或時潮。再就是要充分注意形式與所表達內容是否有諧調性和統一感。
費德門的程序是由感受到理性的逐漸上升,因此,這種程序應該說是合理的。
豐子愷先生則認為鑒賞是創作的逆行,創作先由藝術家內心發生感動,再表現於一定形式和媒體中而形成作品。鑒賞則是先針對作品的外部,再體會作者的感情。因此,他認為鑒賞的程序是“第一訴於感覺,第二發生感動,第三感情移入,第四美的判斷,第五美的批評。”豐子愷先生的鑒賞程序,也同樣體現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高。因此,它也是符合鑒賞的規律的。
下麵,我們結合俄國偉大現實主義畫家列賓的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介紹我們所倡導的鑒賞程序。
1、作品給了你什麼感覺?
一般而言,感覺都帶有一定的複雜性和微妙性,感覺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體驗,語言則往往難以準確地傳達某種感覺。因此,人們即使產生了某種感覺,也往往難以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對智力成熟、語言豐富的成年人來說已是如此,對少年兒童來說就更是勉為其難。但是,感覺不管再微妙,總還存在大的趨向性,教師在鑒賞教學活動中為了避免學生因無法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可能出現的窘迫感,可以列舉一些雖不能準確無誤表達其感覺,但可以從大的趨向性上接近其感覺的描述性的詞彙,供學生選擇對應。這些詞彙包括愉快、崇高、莊重、強烈、幽默、輕柔、朦朧、悲愴、狂烈、神秘、壓抑、恐怖、深沉、沉重……等等。當然,這種對應選擇並非單一的,有時往往是多種感覺的複合,像恐怖感就往往與神秘感雜糅在一起。
那麼,具體聯係到《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它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壓抑、悲愴和深沉。
2、作者如何使你產生這樣的感覺?
這一過程主要探究作品產生某種氣氛和感動力的原因。其途徑一是社會角度,一是形式角度。從社會角度探尋,指的是將畫麵中的形象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已有的認識與經驗聯係起來,以此解釋畫麵形象之所以給我們造成某種感覺的原因。從形式角度探尋,則是注意研究作者通過對點、線、麵、體、空間、光色、材質等造形元素的處理,以及對規格、比例、均衡、對稱、反複、節奏、對比、協調、虛實等組織方法的運用,如何營造出我們所感受到的氣氛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