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
九年製義務教育的美術教材已經在全國使用,縱觀教材,有其成功之處:比起舊教材來內容更加豐富,更切實際。但是,美術教育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我們認為在方向上沒有根本的改變。
美術教育如果適應於現代化的要求,就必須為商品經濟和科技現代化服務,必須在為國家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同時為物質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必須徹底改變美術及美術教育的觀念,徹底打破舊的以造型為基礎、以提高學生藝術鑒賞和繪畫技能為主要目的的教學體係,建立起以各種基本表現語言為基礎,以提高形象思維和創造力為手段,提高全民設計意識和設計水平為目的的教學體係。隻有這樣,美術教育的改革才是實質意義上的改革,才是真正適應現代化的美術教育改革。因為,當今的中國急需的是提高全民設計和實用美術的水平,而不是孤芳自賞、談雲吐霧的藝術家。
美術作為人類的一大社會行為,其性質從來就是審美與實用共存共榮的。文字的創造中就顯示出實用與審美的內涵,就石器時代的彩陶中,審美價值完全附屬於實用的性質中,青銅器雄渾的造型也完全是為了祭祀和等級的需要,漆器和絲織品的出現也顯然是以實用為目的,至於在建築、家俱等實用美術中,審美與實用的關係更是體現的很完美。中國的美術史是這樣,世界美術史更是如此。在希臘文明中,藝術與科學是姊妹關係,是人類對自然和自我的一種偉大探索。而文藝複興中高高飄揚的也還是科學與藝術的大旗,在作為文藝複興頂峰的達·芬奇身上,這種精神表現的更為輝煌,與其說達·芬奇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還不如說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在歐洲工業革命中,藝術家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作為現代工業設計的發祥地的包豪斯學校更是將美術與科學和生產方式的進步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了歐洲現代工業文明的大跨步飛躍。
可以說,美術是科學的一個組成方麵,或者說是科學與文明得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媒體和方式。在這裏,有兩個方麵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是美術的各種表現手段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輔助手段和探索領域。如各種圖示語言、圖解語言的發展,如空間結構的探索,如色彩的成因及應用的探索,如造型與工藝的探索,如材料與感觀的研究,人體與物品的關係的研究,如人體解剖的研究,自然動植物的研究,氣象現象的研究,光的研究,……等等,無一不是藝術與科學在相互推動,相互補充。二是想像力的問題。想像力是人類智力中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智能,是科學和藝術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想像力的開拓和應用是藝術最主要和基本的內容,而美術所研究的各種表現手段,又是表現想像力的基本語言,科學上的很多想像也都通過這種語言得以表達,所以說,科學的發展離不開藝術,藝術的發展更離不開科學。
從曆史上看,藝術如果離開科學,離開生產力和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鑽入純藝術的象牙塔,就必須會走入蒼白荒誕的境地,必然會變成小部分人玩弄技巧、玩弄文字、進而玩弄觀眾的把戲。如果說西方曆史中藝術與科學的一唱一和奏響了嘹亮的現代文明的前奏的話,而包豪斯的設計藝術吹響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凱歌。那麼,中國繪畫中那孤芳自賞、舞文弄墨、故弄玄虛的文人士大夫們的閑情逸致彈奏的卻一曲消極滯後的悲愴曲。因為一個民族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們的興趣不是建立在科學之上,而是建立在純而又純的筆墨遊戲之上,建立在玄而又玄的理論之上,那麼,這個民族除了玩還有什麼?西方的美術在創造生活,而中國的美術卻在逃避生活。公平地說,中國的美術從純藝術的角度來看,絕不亞於任何一個民族,其理論之玄妙,其技巧之高深,其門類之繁雜是獨領世界之風騷,但從曆史發展的角度看,並沒有給民族的發展帶來有益的作用,隻不過是文人墨客聊以自娛的一種遊戲,或者是落魄騷人泄憤染愁的一塊淚帕。中國畫在逃避現實中走向了一種幾乎完美的高雅,但如果一門藝術深奧到隻有幾個人才能玩賞,高雅到大眾摸不著頭腦的境地,便是該藝術窮途末路之時。但是,這並不是要徹底否定傳統美術,要摒棄傳統和外來美術中有生命力和優秀的組成部分,相反,要繼承和發揚這些人類文化中的精髓。但問題在於:這種純藝術性純欣賞性的美術究竟有沒有必要讓所有的人去掌握,去理解?中國究竟需要多少畫家、多少鑒賞家?美術理論與技巧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事,而美術課本來就沒有多少課時,況且技能訓練又必需專門的教室與教具,很多學校又不具備這種條件,所以要想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幾乎是不可能的。另外,美術技能的學習需要一定的天賦,如果不具備敏銳的造型洞察力,技能訓練與理論的理解是很難取得好成績,所以說讓所有的學生去學習傳統意義上的美術實在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