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生與敬業
高明的教師,我們想都有共同的長處,那就是“愛生與敬業”。你看那些名師們,哪個沒有一群好的學生圍繞,學生尊敬教師,是因為學生受到教師的愛和教誨。一個教師如果不愛自己的事業,不愛自己的學生,他的主導作用,隻能是極小的。我們的學生有的已成家立業,有的遠走他鄉,但他們與我們,如被牽線的高飛的風箏,都保持著與我們的聯係。1956年,當我們登上中學美術講台之時,學生比我們小不了多少,有的比我們年齡還大。他們多半是共和國成立後得以求學的工農子弟,我們被他們純樸好學的精神震撼著,努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盡可能給予關照和愛護。以後曆經“文革”,在自己遭受批判的同時,也照顧那些被下放的學生。我們認為,美術教師周圍總會有一些崇拜者,教師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利用職業的優勢,發揮主導作用。我們當過多屆的班主任,多次被評為先進,成為學校裏有影響的教師,這與我們“愛生”有極大的關係。正是由於受到學生的愛戴,我們的主導作用才得到較好的發揮。其次是敬業精神。檢視我們所走過的路,不論是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或是被表彰,被評為特級教師,我們都不計寵辱,堅定地站在中小學美術教育陣地上,與同事們一道勤奮地耕耘。回顧往昔,我們不記得自己何時有過動搖,我們摯愛自己的講台與畫板。現今不少教師想跳槽,美術教師流失已成為一股小小的潮流,實在是令人遺憾的,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是複雜的,但,總是與教師本身有無敬業精神有關的。教師不是生活在真空裏,生活條件,工作環境,收入、住房、醫療等固然是重要的。但我們認為,就現時的狀況,要比我們從事工作的50年代、60年代(更不用說“文革”期間)不知要強過多少倍。不是要“憶苦思甜”,我們的意見是,最主要的還是能提供一個供自己馳騁的講台。既然自己選擇了美術教師這一職業,我們就要在這一崗位上,發揮教師的作用。正是這種敬業精神,激勵我們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使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正是這種敬業精神,幫我們戰勝諸多的困難與挫折。近年來我們多次住醫院,受病痛折磨,但我們仍頑強地為美術教育奔波。正是這種敬業精神,感動了不少學生,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供了學習的樣板。同時也感動了不少中小學美術教師,與我們一同奮鬥,為改變“小三門”的處境而呐喊,而奮鬥。正是敬業精神使我們獲得成功與榮譽,得到許多良師益友,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教研工作有力的支持與幫助。在師資隊伍不穩定的今天,尤其應該提倡敬業精神。隻有“敬業”與“愛生”才能當一名稱職的教師,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樹立先進的教學觀念
我們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教師,持何種教學觀念,決定工作的成敗與效率的高低。建國以後的幾十年中,由於受蘇聯凱洛夫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們的美術教育受到製約。我們作為50年代一名年輕的美術教師,也深受影響。雖然從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自覺地做了一些教改工作,但其作用是微小的。比之於80年代改革年代的環境,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50、60年代教學模式的刻板、教條,我們至今記憶猶新。今天,我們提倡改革,提倡開展學術研究與討論,開展教學改革實驗,可以說,是我們接受新教育思想,轉變教學觀念的大好時機。我們已快到退休年齡了,但仍渴望學習新的教育思想,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同時,更注意通過舉辦研討會、交流會等形式,為我們市的教師灌輸新的觀念。我們多次請來全國有影響的美術教育專家、教授、美術特級教師來武漢傳經送寶,指導教學工作,這些活動受到教師們尤其是青年教師的熱忱歡迎。實踐證明,先進的教育思想,並不是自然而然地被接受,被運用,而是需要培訓,推廣。當前,雖然改革成為主流。但陳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並沒有退出曆史舞台,那種一味追求專業化,一味培養少數尖子,一心一意準備比賽與展覽的現象,還普遍地存在。“依樣畫葫蘆”的臨摹模式,還相當有市場。這些舊框框,嚴重地窒息了美術教學的生命力,也極大地限製了教師聰明才智的發揮。教師不能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受影響的是千千萬萬中小學生。如果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挫折,那問題還是出在教師身上,出在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上,根本還在於教師的教學觀念上。
(三)著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要正確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所謂教學能力,是一種教師職業能力,是綜合能力。其包括的主要方麵應該是:較寬的美術(藝術、文化)的知識麵;較紮實的美術專業技能;較高的鑒賞能力,審美判斷能力,評價能力;良好的組織能力;良好的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與文字表達);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對一個優秀的美術教師來說,還應該有一定的理論寫作與科研的能力。不過,如果大體上粗分一下,可以分為專業知識技能和職業技能兩類。隨著教師隊伍學曆合格率的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越來越強。而由於社會上各種影響的合力,美術教師成為不受歡迎的職業,於是,學生在校期間不重視教師職業技能的學習與訓練,而畢業當教師後,仍熱衷於繼續提高其專業技能,忽視教師職業能力的提高。因此,當前美術教師的教學能力,便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大抵中外的“名師”,都有良好的教學能力,隻有專業技能,而無職業技能,真可謂“茶壺裏倒餃子”,肚裏有貨,表達不出來,無法傳給學生。在建國以來的40多年裏,美術教師的這種重專業技能,輕教師職業技能的現象仍普遍存在。於是出現了學油畫的學生,寫不好板書;專業上的高材生,不能流利地上講台表達;滿肚學問的美術教師麵對學生,束手無策,顯得毫無組織能力;許多畢業生不會與學生談心,不會做思想工作,更不願也不會當班主任。要發揮出教師良好的主導作用,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高師的職業訓練課程必須加強。教研部門則必須對青年教師的職業技能有所要求。我們當了多年的教研員,一直把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尤其是職業技能放在重要位置上。我們舉辦教師職業技能比賽,比美術字、板書、服裝設計,比課堂的教學組織能力,有力地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隨著社會發展和我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推進,教育改革日益深入,提高教育效益與教育質量,成為最迫切的課題。對美術教學來說,提高師資隊伍的質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應該堅定不移地抓好美術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而不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任何削弱教師作用發揮的觀點與做法,都是錯誤的,十分有害的。
三、我們對寫生教學的認識與實踐
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寫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形式。圍繞要不要寫生?如何搞好寫生,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也反映了不同教學思想的差異。在當前,為寫生課“正名”,還寫生教學應有的地位,給以必要的重視,是十分重要的。
在1979年《中學美術教學大綱(草案)》頒布之前,我們國的中學美術教育,是以圖畫課的名稱出現並進行教學的,雖然大綱中規定有寫生畫、圖案畫、命題畫、欣賞與藝術講話四種課業,但在關於各年級各種課業授課時數分配表中規定:寫生畫總共57節,占三年總課時102節的56、86%。並肯定:“寫生畫是圖畫教學工作的主要形式。”
依照上述要求,進行寫生畫教學必然是美術教師的最重要任務,也就是說教不教好寫生畫,就是能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圖畫教師之關鍵。現在看來,這是一種學習前蘇聯美術教學模式,和受學院派影響的直接反映,也是“拿來主義”要走的曆史過程,過失必然存在,可是它對於我們國解放前後,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以臨摹為主要方式的教學模式來說,無疑是一次革新。以後,北京有關方麵編印的《圖畫教學參考資料》、《欣賞圖片》,對當時的美術教學影響是巨大的。前者成了我們教學的經典,後者則是我們進行教學的範本與拐棍。在老教師的帶動下,我們也就開始了“寫生台旅行式”的寫生畫教學過程。
當初,同廣大教師一樣,為克服無寫生畫教室困難,曾進行過小型物體如火柴盒、乒乓球、或小球等物的寫生教學實驗,甚至還為六麵體寫生而配置了一套十個紙盒(全班得用5—6套),分發給學生,擺在自己課桌上,作為寫生物體。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久就終止了這種令人尷尬的嚐試。
那時,讓學校建立或開辟一間寫生教室是無法實現的,為完成教學任務,經摸索實踐,我們終於找到了在普通教室裏,進行寫生畫教學的組織方法,這種方法現在看來盡管是“過渡方式”,或可稱為權宜之計,可是在目前,全國廣大地區中可能也不失實際意義。我們就是將這種教室寫生教學以及室外寫生教學,一直堅持到離開教學第一線,其中僅在動亂年代時因未開美術課而中斷過。
在教室寫生教學之初,為保證學生能看到視平線以下的寫生物體,在教室擺四個寫生台,分別放置在兩條走道的中間,以及講台左右方,這樣前三排座的學生畫前麵寫生台上的物體,後三排學生畫中間寫生台上的物體。但是前排坐的同學往往擋住了後排坐的同學視線,若將寫生台升高,會產生全部畫得視平線以上的形體形象,影響教學效果。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將第二排座位移動一下,改善了第二排學生視線不被遮擋的問題,為什麼不能像影劇院一樣全部移動一下,前後排錯位而列,改善所有同學的視線問題呢?於是我們將座位作了調整,就是這一細小環節的改進,帶來了整體效果的改觀,解決了一個難題。
每當初一新生第一次上寫生課時,就指導學生進行擺座位(特別強調悄然無聲地搬動),以後照此辦理,學生就習慣成自然了。另外,寫生台擺放位置作有記號,寫生台上擺放物體也有放置標記,因此,二至三節課一張作業也能使其物體擺放位置不變。
上述教室寫生方式是進行靜物寫生、人物頭像寫生的主要方式。
由於我們校當時處在近郊,與武漢名刹——印度式廟宇古德寺緊鄰,菜園、農舍、水塘,及日式建築圍繞,可畫景觀豐富,風景寫生很受學生歡迎,學生作畫積極性很高。初期學校無畫板,我們就讓學生拿板凳當畫板,蹲坐在地上寫生。當有了畫板之後,就讓學生把板凳當桌子,支撐畫板,使學生逐漸過渡到習慣於持畫板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