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教材實錄分析(1 / 1)

鄉土教材實錄分析

地方美術課本(初級中學)第二冊。

一、內容選擇的特色

全冊共8個課題(單元)。其中欣賞2個課題,占7頁,占全冊20頁的1/3強。繪畫2個課題,共6頁,占全冊1/3弱。工藝設計6頁,占1/3弱。可以說,體現重在展示鄉土美術文化的特點。更深入的分析,還可以看到,在工藝設計製作單元中,“石膏雕刻——仿古編鍾”,大部分篇幅介紹了楚墓中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中有戰國、商、西周等各曆史時期的精品。其中編鍾全貌作為封麵封底刊出,充分顯示出楚文化的地位和表現力、創造力,也顯示出編者對鄉土美術文化的重視。

8個單元都緊緊圍繞鄉土美術選擇內容。欣賞“楚文化的瑰寶”,自然是開宗與壓軸,是鄉土教材的核心和重心。沒有這部分內容,便失去了內核,失去了分量。而且封麵、封二、封三、封四,都有突出位置。加上印刷較好,版麵設計得當,構成了此冊的主旋律。其中編鍾的發掘震撼中國,震撼了世界,是中國文化的驕傲,中華民族的驕傲,具有強大的藝術和教育魅力。具體所選的內容,有尊盤、鍾虛銅人,銅鼎、盤、銅人擎燈、提梁銅壺、九彩繡衾、舞人織錦、繡羅單衣,漆器的虎座鳥架鼓、臥虎、雙連杯、虎座飛鳥等等,皆為國寶精品。既有代表性,又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可以說是精選得當。

繪畫的3個單元,一個是“三峽風光”,一個是“江南水牛”,一個是“水鄉修竹”。既有地域特點,又有美術雙基的貼切性。“三峽”、“江南”、“水鄉”突出湖北鄉土的特點。其中,“三峽”是山水,“水牛”是動物,“修竹”是植物,較好地體現題材的美術特點。而且采用了民族繪畫——國畫的形式,較妥帖地引入美術的課題,山水動物、花卉傳統的題材,把鄉土性與美術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這3單元的設計是很成功的。另外,這3個單元相對集中地進行了國畫的形式,與其他冊的水彩、速寫等形式,有區別,又有聯係。

工藝設計的3個單元,也有構思的得當之處。一是“民間彩燈”,一是“泥塑動物”,一是“石膏雕刻”。“彩燈”、“泥塑”都有民族鄉土情趣。石膏雕刻,不是民間的藝術形式,但其雕刻的內容“編鍾”,卻有強烈的鄉土色彩。在其藝術形式感上,既有傳統美感的泥塑,又有現代感較強的彩燈。而且,民間情調極濃厚。

無論是欣賞,還是繪畫與工藝,教學內容的選擇,還緊扣學生的實際。與學生實際的認識能力、製作能力、表現能力基本適應。除“三峽風光”難度較大之外,其餘的內容,難度較適中,而且趣味性強。尤其是工藝的選擇,更為恰當。用石膏雕刻仿製編鍾,設計得很巧妙。這三個設計製作,材料工具也是容易解決的,這樣增加了教學的可行性。

二、體現了教育價值

前麵談到的鄉土美術教材的審美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價值,與培養動手能力、開拓文化藝術視野等發展智力的因素都得到了體現。

本冊教材所選的內容,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無論從作品的形式到內容,圖片表現的藝術水準,都有較高的審美性。古代的楚文化精品,當然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是美育的好教材。“三峽風光”、“民間彩燈”、“泥塑動物”、“水鄉修竹”或筆墨精到,或民間風味濃厚,或氣質高雅,都能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增強審美體驗,提高對美的感受力。“江南水牛”與“水鄉修竹”,還有中國繪畫特有的意境情趣。

在德育方麵,本冊教材無疑可以通過對荊楚文化美術精品瀏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家鄉的熱愛。而繪畫和工藝創作,可以體驗一下家鄉風物之美。用石膏雕刻編鍾或青銅器,還可體驗審美創造的喜悅。

很薄的20頁,本冊教材的文化含量也較多,為學生提供了質量較高的信息,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總之,本冊教材基本體現了鄉土教材的價值,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教材建設理論和實踐。盡管這還是粗淺的,但是極有價值的。

這冊教材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教學內容的選擇,視野還不夠開闊,顯得麵較狹窄。繪畫3單元總的來說,都有難度。“水鄉修竹”如能換上武漢的“市樹”、“市花”,是否更有代表性和深刻的內涵,更具有教育教學的價值?現在來思索這些問題,也不光是亡羊補牢,我們想進一步修訂教材,並有計劃編寫一整套包含鄉土教材的地方教材。把全麵性與鄉土性更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成為內容全麵,特色突出,價值更高的模範教材。用我們退休前不多的精力和時間,再作一次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