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勞技課的教學技巧探索(2)(1 / 3)

(三)反饋與總結

采用上述教學模式後,學生個性能得到自由發展但也會盲目發展,避免盲目發展的方法是加強引導,加強反饋與總結。

每堂課後的課堂評議是不能少的。教師要小結一下課上發現的問題,存在的缺點,指明前進的方向。尤其要指出學生自己不易發現的,或比較普遍的問題。某一項目內容的學習與操作告一段落時要組織學生自己總結,使他們能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反饋信息應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進行。依據反饋的信息,教師應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訓練內容的側重點,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選擇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求更加切合學生實際。學生則可以認識到過去一段學習的得與失,更加明確下一步前進的方向。

反饋信息有多種方式,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寫“勞動技術課學習心得”,用自我總結的形式培養學生理性的興趣,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個性特點和不足,以利於繼續學習。

總之,抓住反饋與總結就能突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導向作用,控製的住局麵,使教學緊張有序地進行,“導演”出最佳效果來。

七、借石攻玉

由於中學勞技課項目多內容廣,所以授課中出現“知識超前”的矛盾是無法避免的。可以說所有項目中都有教師不能講又避不開,學生想聽又聽不懂的題目內容。如何解決這個矛盾,著實讓任課教師頭痛。

(一)“用已知、點未知、不展開”是解決這個矛盾的第一個

辦法充分利用學生在文化課上已經學過的知識或已經知道的道理來“點明”勞技課上聽不懂的部分。要啟發,要引導,隻要學生基本明白,教學可以繼續進行就應及時停止,絕不能再展開。比如,“家用電器的使用與維護”項目內容中有電風扇的機械定時開關、洗衣機的電磁閥、電冰箱如何製冷等等,都是學生們想知道又不易掌握的知識。實際上,學生的知識結構中有這些內容的認識基礎。很多學生家中有機械馬蹄表,上了弦才能工作,不上弦就停,可以用這個例子來講機械定時開頭。學生們在小學科學常識課上都作過簡單的電磁實驗(在大軟鐵釘上纏繞漆包線圈,通電後可以吸住小鐵釘),可以用這個大家熟知的小實驗來講電磁閥。夏天,學生們愛往教室地麵上潑水,用水蒸發吸熱的辦法納涼,可以用這個現象講電冰箱的製冷原理。

當然,上述手段不過是類比法,是啟發式教學的一種。不過,在勞技課教學中采用這個方法,最好是適度啟發,啟發學生明白了一二就達到了目的。要突出技能培養的主題,否則,課時會遠遠不夠用;講得太多了,也會失去學科的特色。

采用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要備好學生。要清楚學生學過什麼(包括小學期間),知道什麼,見過什麼和作過什麼。比如高一學生在物理課上學過“焦耳—楞次定律”,知道了定律公式Q=I2Rt的內容。那麼在講“家用電器的使用與維護”項目中的家用電阻類電熱器具發熱原理時,借助學生們已知的這些內容,講起來會省力得多。

(二)與相關文化課的橫向配合,是解決“知識超前”矛盾

的第二個辦法中學開設的各門文化課(尤其是理科學科),內容多是社會生產、生活中人們能夠接觸到的科學技術基礎理論。而勞技課所有項目又都是選自社會生產、生活的實際,所以勞技課各項目都與相關文化課學科存在著客觀上的密切聯係。比如,動植物類養殖項目與生物課;金工、機械、電子類項目與物理課、幾何課;攝影、服裝設計、製作類與美術課等等。掌握這一特點以後,密切與相關文化課的橫向關係,依據相關文化課的教學進度開展相應知識的勞技課教學,打好“時間差”,則不僅解決了“知識超前”的矛盾,還輔佐了文化課。比如,等物理課上學完杠杆原理以後,“簡單機械—自行車修理”勞技課上再講“閘係統”,學生們會非常容易接受。這些配合為近配合。有些不易實現近配合的教學內容,可以從學生知識結構中了解、確定相關的配合點,實現遠配合。

總之,能與相關文化課配合的應盡量配合,這是搞好勞技課教學的一個竅門。

借助文化課搞好勞技課的意義,不僅限於克服“知識超前”矛盾這一點。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們都是在課堂上學數學、學物理、學化學等等,至於社會中的物理、化學、數學、生物等是什麼樣子,他們則見之甚多,知之甚少,從而造成嚴重的脫節。在國際上這也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個問題。勞技課把孩子們在文化課上得到的學識與社會中的實物緊密聯係起來,作到學以致用。從而使孩子們認識到學好文化課的意義,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孩子們能文能武本領,為社會輸送需要的實用人材。

隨著科學與技術的不斷進步,當今孩子們頭腦中的信息量也越來越大。他們見得多,但未必識得廣。這一現實對於勞動技術課上解決“知識超前”的矛盾是非常有利的。我們可以大量采用啟發式、類比法,使學生們想聽的能聽得懂、能理解。所以,“知識超前”並不可怕。就是對於那些求知欲很強,愛刨根問底的學生也不用搪塞,讓學生失望。對於這類學生,應以培養自學能力為主。一是借給他尚未學到的課本,指出要看的相關內容;二是列出書目,指導他自學,遇到問題時,再為他個別講解。應當看到,自學能力在當前一部分中學生中是比較薄弱的,利用勞技課的多樣性特點,及早培養中學生博覽群書、自覺鑽研學問的能力,對於他們升入高等學府的深造和走入社會後的發展都將大有助益。

總之,充分發揮完全中學裏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優勢,挖掘各學科知識結構中和學生已具有的知識信息裏對勞技課教學有用的部分為勞技課教學服務,借石攻玉,會使勞技課教學有呼有應,有因有果。不但教師會覺得好教,學生也會更愛學,容易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八、“看見”思維過程

中學勞技課為學生開辟了認識世界的新天地。在中學勞技課堂上,他們會看到又搖頭又點頭的有故障的電風扇,會聽到故障收音機發出的怪叫聲……。對於處於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而言,這些都是新鮮事,是他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這些事物會激發他們的興趣,引發強烈的求知欲,看了就會想,想了就要動手拆開看個究竟。

中學勞技課又是務實的學科,它將有重點的教會學生掌握改造世界的一些辦法。學生們在課堂上要獨立動手解決很多實際的“怎麼辦?”諸如電風扇又搖頭又點頭,怎麼辦?收音機發出怪叫,怎麼辦?等等。為了解決這眾多的“怎麼辦?”他們更會積極地開動腦筋去想,以便正確地操作。所以,中學勞技課上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不亞於文化課。

然而,學生們的思維方式不見得都是正確的。其中不乏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機械思維方式等錯誤方式。比較常見的是思想不會拐彎,直去直來,呈現僵硬的直線性。比如插好插銷後電扇不轉,有的學生就認為是沒電,再不去想別的。勞技課上眾多的錯誤操作以及工傷事故無不與錯誤思維有關。想錯必然做錯,所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有助於縮短認知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避免事故。養成正確的思維習慣是學生成才的必備條件。

教學中可以從三個方麵進行思維方式的培養:

1、提出具體問題讓學生“觀察與思考”,使他們思想“動”起來,有意識、有目的地鍛煉思維能力。如上文提到的幾種電風扇故障都可以用作“家用電器的使用與維護”課上觀察與思考內容。講台上擺一台又搖頭又點頭的電風扇和一台正常的電風扇,演示以後請同學前來仔細觀察二者的區別,思考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故障?

2、要突出學生思維過程的分析,逐步引導學生會想。學生答對了問題或作好某件事情固然應該予以肯定,但不能以此為最終目的,應把教學引向思維方式的最層次。答對了,還要說出怎麼答對的?做對了,為什麼能做對?在答與做的後麵都有學生的思想活動,有思維過程,要把肯定正確思維作為教學重點。因為對學生而言,這正是他們的“學習方法論”。比如前麵提到的觀察電風扇案例,細心的同學觀察以後,一定會發現電風扇的扇葉變形了,從而找對了故障點。他答對以後,一定要請他講一下是怎麼想的,並把他的思維過程用文字在黑板上形象地表現出來:電扇能轉電機沒壞;扇頭能搖擺搖擺機構正常;電扇點頭有外力作用;扇葉變形空氣的反作用力不均勻不均勻的反作用力是點頭原因。這裏麵有邏輯思維方式也有由表及裏的逆向思維方式。要肯定他的正確思維,並清楚地講給學生聽。思維過程本身是抽象的、看不見的,但經過這樣整理,就會變得係統化、明朗化、直觀化,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

3、充分利用課型特點優勢。中學勞技課課型多的特點是進行思維方式教學的有利條件。如理論課堂上,可以側重理性思維方式的培養,以克服一些學生“想當然”的壞毛病;實踐機具的故障分析與修理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側重邏輯思維方式、逆向思維方式的培養;設計課的教學中,可以側重創意思維方式、類比思維方式的培養等等。

總之,思維科學是世界三大科學內容之一,充分利用中學勞技課條件上的優勢進行思維方式的培養,對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九、有磨有煉,重磨重煉

優越的物質條件,平靜、單一的學校生活,使不少中學生青少年時期的人生道路非常平坦。然而這一切對於他們的成長不一定都有利。他們沒有經曆坎坷,缺少戰勝挫折的心理準備,意誌脆弱、缺乏毅力。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不能隻有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很有必要為中學生設置接受挫折考驗的環境和條件,讓他們經受磨煉。在這個問題上,中學勞技課應當是當仁不讓的。可以說,體現不出對學生的“勞苦”教育,不讓學生經曆挫折,將不能算作完整的勞技課。所以,勞技課教學中應作好下述四點:

1、利用障礙,製造挫折。中學勞技課所有項目的教材中都專門安排了勞動實習的具體內容。這些內容都要求學生參加某種勞動,在實踐中熟悉一些技術,克服某種困難,解決一定的問題。都可看作磨煉學生的障礙,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這些障礙的作用,使學生得到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