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學勞動技術教育的認識(1 / 3)

對中學勞動技術教育的認識

一、勞動技術教育的含義

我國長期以來,對於勞動技術教育課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關係理不清,理論上模糊使實踐中產生以簡單的生產勞動代替技術教育的現象,影響人才規格中的技術素質,從總體上看就妨害了教育為社會主義建立服務的效果。所以深入探討勞動技術教育的理論,十分必要。

(一)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根本原理同勞動技術教育課的關係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列主義教育的根本原理,是指導全部教育工作方針。而勞動技術教育是教育的構成的一部分,勞動技術教育課,則是勞動技術教育課程與教材的實施。後者是前者的實施與體現。這種關係從馬克思的《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幹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一文中“把有報酬的生產勞動、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結合起來,就會把工人階級提高到比貴族和資產階級高得多的水平。”這一句話得到答案。同時,這個論斷還說明:智育、體育與綜合技術教育是並列的,是“教育”的構成部分或因素,而“生產勞動”是與“教育”並列提出的。

(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改造社會的強有力的工具,現代技術則是

工業化的工具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改造社會的強有力的工具,是培養全麵發展人的惟一途徑。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改造社會的強有力工具,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它是推翻資本統治的手段,馬克思在《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幹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中,論述“男女兒童和少年的勞動”時,揭露了資本主義製度下,殘酷剝削童工的“畸形”的社會醜惡現象,進而論述了“工人階級的未來”,亦即“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於“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這種教育以消滅資本製度對兒童的“危害”為前提。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變社會意識為社會力量”。而“從這一點出發,……如果不把兒童和少年的勞動和教育結合起來,那麼無論如何也不能允許父母和企業主使作這種勞動”。所謂“變社會意識為社會力量”。就是用立法的或革命的手段推翻資本統治,這既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前提,又是它的結果。所以說它是推翻資本主義製度的強有力的鬥爭工具。這裏邊包括了通過教育提高工作覺悟,使工人階級團結起來,推翻資本統治;而當工人階級掌握政權以後,它則是提高社會生產的強有力工具,它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的發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馬克思看來,包括兩方麵的內容,即如他在評價工廠法時指出的,這一條款(指把初等教育宣布為勞動的強製條件)的成就“第一次證明了智育和體育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可能性,從而也證明了智育和體育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可能性”。十分明顯,前者主要從教育角度闡述,而後者則從工廠工人的角度講,因此,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的貫徹不單單是大、中、小學校教育問題,還有在職的勞動者的終身教育問題。

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其中的“生產勞動”,按馬克思的原意指“有報酬的勞動”,這一點對於勞動者來說,一邊從事生產,一邊接受教育,他們的生產勞動,無疑是“有報酬”;而對於學校的學生來講,除去公益勞動和自我服務勞動以外,也應“有報酬”。同時,在校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則應盡量參加社會生產勞動,有一點是十分明顯的,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在崗的勞動者,隻要認真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都將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技術教育,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是與綜合技術教育通用的。技術教育是現代生產的必然要求,其促進社會生產與社會發展的作用,已經得到充分證明,還將繼續得到證明。

技術教育的性質、目的和內容,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明確指出:“要使兒童少年了解生產各個過程的基本原理,同時使他們獲得運用各種生產的最簡單工具的技能。”十月革命成功後,在列寧的領導下,在蘇聯實踐了馬克思關於技術教育的主張,克魯普斯卡婭指出:“列寧是兒童和成人綜合技術的教育的熱烈擁護者,綜合技術教育不僅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而且是工業化的工具。……隻有在群眾的幫助和參與下,全國才能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