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係統疾病(1 / 3)

內分泌係統疾病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概述

西醫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hypothyroidism,甲減)是由多種原因致使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理效應不足引起代謝率減低的全身性疾病。因發病年齡,病理生理改變及臨床表現的不同,本病可包括克汀病(cretinism)、幼年甲減(juveni1ehypothyroidism)及成人甲減(adulthypothyroidism)三種臨床類型。成人型多見於中年女性,男女之比為1:5。

中醫

甲減屬中醫學“虛勞”之氣虛、陽虛範疇。是由於稟賦薄弱,先天不足,或多孕多產,久病傷腎,腎氣虛衰;或思慮傷脾,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中氣不足,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外感邪氣,耗傷中氣,戕及脾陽,則陽虛氣耗;或病程遷延日久,累及心腎之陽,損及宗氣及元氣,陽氣無以生陰,氣耗難以化血,以致陰傷血虧,或飲停血瘀而起病。其病機主要是陽虛氣耗,或伴陰傷血虧,飲停血瘀,常虛實夾雜。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有溫潤五髒之功。甲減症起病緩慢,素體虛脈久病傷腎,致腎精虧損,腎氣虛衰;脾為後天之本,生化氣血之源,思慮損傷脾胃之氣,不能化生氣血,致使氣血虧虛,病邪內侵,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致水濕內停,發為浮腫;脾虛日久,遷延及腎,由於精、氣、血的相互影響,呈現脾腎陽虛,故見倦怠乏力,少言懶語,表情呆滯,反應遲鈍,畏寒少汗,納呆腹脹,腰脊酸痛,性欲減退。陽虛陰耗,氣血不足,故見麵色無華,皮膚蒼白多屑,毛發枯稀脫落;脾虛則停飲,氣虛則瘀血,故見頭暈重聽,胸悶心悸,麵肢浮腫,腹水,女性閉經等表現。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原則與方法

本病由於甲狀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引起,故應采用甲狀腺素替代療法為主,中醫辨證施治為輔。中藥治療甲減具有肯定療效,中西醫聯合用藥優於單純中藥治療。對於重度甲減患者,出現危象時,必須中西醫結合治療全力搶救。

甲狀腺機能減退是一種難治疾病,用甲狀腺片治療可改善臨床症狀,但僅僅是替代療法。近年來,采用中醫治療者日趨增多,尤其是開展了有關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探索了中醫治療甲減的機理,進一步肯定了中醫治療甲減的療效。甲減時能量代謝低下,腎陽虛是甲減的主要病理及必具之證候,同時又兼見心脾陽虛。溫腎壯陽是其治療大法,多以金匱腎氣丸、右歸丸、斑龍丸為主方化裁,常用藥物為仙茅、淫羊藿、附子、肉桂、鹿茸等。中藥治療甲減,主要依據臨床症狀和化驗指標兩個方麵。用中藥治療同時,加用小劑量的甲狀腺素片(15-20mg/d)或用甲狀腺素治療同時,加用中藥後逐步減少甲狀腺素的用量。療程1年至1年半,以臨床症狀的消除和甲狀腺激素水平的正常作為停減甲狀腺素片的依據。停用甲狀腺素片後,中藥仍應堅持服用半年以上,以鞏固療效。

中西醫綜合治療

西醫治療

1.甲狀腺片

本病治療用甲狀腺激素替代療法,效果顯著,需終身服用。甲狀腺片從小劑量開始,每日20~40mg,於早晨一次頓服,以後每1~2周增加20~40mg/日,最終劑量可為80~160mg/日。當治療見效,症狀改善,脈率及血清T3、T4恢複正常時,應將劑量逐漸減至維持量,每日約40~60mg。治療過程中如有心悸、心動過速或心律不齊、多汗失眠等反應時,應減少劑量或暫時停服,或緩慢遞增,老年冠心病或其他心髒病者劑量應酌情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