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曆史的爆炸(1 / 3)

震撼曆史的爆炸

1945年7月15日上午,美國海軍巡洋艦“奧古斯塔”號,載著哈裏·杜魯門總統一行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靠岸。中午一過,他就登上總統座機“聖牛”號,從比利時飛往德國的波茨坦,參加代號叫“終點站”的同盟國三巨頭會議。

杜魯門是7月6日從美國乘軍艦出發,橫渡大西洋,前來歐洲的。他要同英、蘇兩國首腦舉行二戰結束前同盟國之間的最後一次高峰會議。

波茨坦位於柏林西南方,曾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首都,距柏林僅30公裏。“終點站”會議的地點在波茨坦市郊一個風景宜人的小鎮,樹林環繞的這個鎮幾乎完全沒有受戰爭破壞。杜魯門、丘吉爾和斯大林均下榻此地。

隨同杜魯門總統出席波茨坦會議的美國代表團成員有國務卿詹姆斯·貝爾納斯和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等人。

他們來參加會議時,帶有一份在華盛頓起草的呼籲日本投降的草案。這份草案是在副國務卿約瑟夫·格魯的慫恿下草擬的。他請求杜魯門總統在公告中通知日本,無條件投降並不意味著結束天皇製。他認為,如果沒有這個保證,日本會不會投降很值得懷疑。

當時,美國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已接近成功,很快就要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進行首爆試驗。因此在公告中要不要提及保留天皇製的問題,就取決於原子彈試爆的成功與否。

“我已考慮過天皇問題,”杜魯門對格魯說,“我覺得這個想法不錯。”他要求格魯與參謀長聯席會議以及海陸兩軍部長進行磋商。

陸軍部長史汀生和海軍部長詹姆斯·福雷斯特兩人表示“頗喜歡這個想法”,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也表示了相似的意見。

不過馬歇爾擔心:“此時公開發表這樣內容的公告,恐怕時機不成熟。”史汀生也認為,公告的措詞如何,應看原子彈試驗是否成功而定。

他們認為,隻要原子彈試製成功,並在對日作戰中使用,就可以逼迫日本投降,而不必顧及日本人堅持的保留天皇的條件。

“曼哈頓工程”始於1942年夏末,由美國陸軍工程兵籌建。同年9月,46歲的萊利斯·格羅夫斯準將被任命為主管該工程的主任。他畢業於西點軍校。他要在沒有現成的儀器、設備和藍圖的情況下,以科學信念把大堆抽象的方程式和理論化為實用的武器。

“曼哈頓工程”的規模大得驚人。由於還不知道能把鈾235分離出來的4種不同方法哪種最好,惟有4種同時試用。每一方法都耗費昂貴,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會產生兩個新難題。雖然隻要生產不足45千克可分裂的核原料,以備1945年夏天製成的3枚原子彈之用,但該項計劃及有關的各項工作,在巔峰時期曾聘用近54萬人。

“曼哈頓工程”成了美國科學家的熔爐。像羅伯特·奧本海默等熱愛新物理學的美國科學家,與英國原子物理學家,以及流亡美國的意大利、德國、匈牙利科學家共同工作。某些部門有博士頭銜的人比普通職員還多,其中不乏諾貝爾獎得主。

“曼哈頓工程”的總部建在田納西州,占地202平方公裏。它還將獲得的比利時礦業聯盟在非洲剛果開采的1140噸鈾礦全部庫存,如果沒有這批礦石,原子彈也無法研製。有20萬人在37個秘密工廠和實驗室內專職從事研製工作。

“曼哈頓工程”隻開始了幾個月,便獲得具有曆史意義的重大成果。1942年12月2日下午,參與研究的物理學家恩裏科·費米和他的美國同事,在芝加哥大學橄欖球場看台下麵的一個壁球場裏,成功地實現了人類史上第一次受控核裂變的連鎖反應。他們所用的儀器雖然簡陋,但在那天傍晚,物理學家就確知這個核分裂過程,並終有一天可用來製成一種威力極大的武器。雖然如此,棘手的實際難題仍然很多。據科學家計算,45克鈾235(約有一個高爾夫球的大小)所放出的能量,約等於9000噸三硝基甲苯(tnt)炸藥。但單是這45克鈾235的力量並不足以完成整個連鎖反應,一定要有相當的數量,即所謂“臨界質量”,才能引發爆炸。當時還不知道確實數量是多少。

此外,他們必須把鈾分成兩塊,到引發時才讓它們合到一起,構成臨界質量。為了解決這許多難題,“曼哈頓工程”在新墨西哥州靠近洛斯阿拉莫斯市一個荒僻的平頂山上,設立了一個原子彈實驗室,由奧本海默出任該實驗室的主任。

新武器就在這個實驗場地裏進行最後的裝配。保安措施非常嚴密,所有郵件要經過嚴格檢查,來往電話一律受到監聽。科學家一離開實驗室,就有人如影隨形般盯梢。其他設備的保護措施,也大致同樣嚴密。所以從來沒有一個德國或日本特務獲得任何重大的原子研究情報。就是美國人也很少知道本國正在研究這種嶄新的武器。

“曼哈頓工程”的人員研製原子彈的熱忱,在大戰期間一直沒有減退。該工程投入的總經費達20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260億美元)。1944年12月30日,格羅夫斯將軍認為可以宣布他的時間表了。他在給馬歇爾將軍的一份備忘錄中寫道:“第一枚原子彈將於1945年8月1日左右製成。”

當原子彈麵臨可供實戰使用前景時,美國內部對如何使用它,產生了分歧意見。

在二戰期間領導美國並決定研製原子彈的羅斯福總統,於1945年4月12日逝世,副總統杜魯門接任總統。當年4月25日,杜魯門才被告知研製原子彈的詳情。他被迫麵臨是否要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重大抉擇。

主管原子彈研製工程的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當時領導著被稱為“臨時委員會”的機構。這個機構由8人組成,包括3名著名的科學家在內。另外附有一個由4名科學家顧問組成的“科學小組”。成立該委員會的目的是,要向總統提出原子彈的使用在政治、軍事和科學各方麵將會產生什麼問題。

1945年6月初,這個委員會同馬歇爾將軍及“科學小組”開會進行磋商。史汀生在會上致辭:“我們有了一種新式武器,不久就可試爆,其破壞力是空前的。今天,首要的任務就是要迅速勝利地結束戰爭。可以設想,新式武器會使我們握有壓倒一切的力量。現在擺在我們麵前最重要的問題是,使用這種新式武器,從長遠的曆史觀點看,會產生什麼影響。”

“科學小組”的成員、負責原子彈設計和試驗的科學家奧本海默博士估計,爆炸1顆原子彈能殺死兩萬人。這個數字使史汀生大吃一驚。他插話說,目的是摧毀軍事目標,不是平民的生命,例如,已列入轟炸目標的城市之一京都就不應該轟炸,因為它是個文化中心,當地的神社頗受人崇敬。

馬歇爾將軍毫不懷疑,為了迅速結束戰爭,拯救美國人的生命,應該使用原子彈。但是他在會上卻說,他也希望用不著扔原子彈,因為這樣就會過早地把美國擁有的新實力暴露給蘇聯人,從而降低原子彈在戰後的威懾作用。

午餐時,一名科學家在餐桌上問史汀生,是不是能用原子彈搞某種非軍事的示威給日本人顏色看看,而不轟炸城市。對這種可能性,飯桌上展開了辯論。有人反對說,如果預先宣布要投在日本某個偏僻地方,攜帶原子彈的飛機有可能被擊落。還有,如果示威性的炸彈不爆炸,那又怎麼辦?這樣的可能引起的問題實在太多。如果在日本以外的中立地帶進行爆炸示威,日本人可能認為這是假的。最後,大家的結論是,應該盡快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本土一個能明確顯示其破壞力的目標,而不預先提出警告。

“臨時委員會”的3名科學家同意這一結論。然而,其他一些參加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卻感到憂心忡忡。為首的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國物理學家詹姆斯·弗蘭克博士。他和另外7名著名科學家聯名給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中指出:“如果美國首先將這個毀滅性武器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它就會失去世界公眾的支持,造成軍備競賽,損害將來達成控製這種武器的國際協議的可能性。我們以為,如果能先選擇適當的無人居住地區,向世界顯示核彈的威力,那就能為最終達成控製這種武器的協議創造有利的條件。”

對於這份報告,奧本海默、費米等幾位科學家,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試驗場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起草了一份駁斥的書麵意見,於6月16日也提交給“臨時委員會”。書麵意見中說:“主張純粹的技術示威的人,認為使用原子武器是非法的,生怕用了它會在將來使我們的地位受到損害。但是其他人則堅信,要是立即在軍事上使用它,就能拯救美國士兵的生命。他們更加關心的是結束戰爭,而不是消滅這個特種武器。我們同意後一種意見:技術示威不大可能結束戰爭,除了直接在軍事上使用外,我們找不到其他替代辦法。”

當科學家對原子彈使用議論紛紛之時,政治家和軍事家也在權衡利弊。

在華盛頓,史汀生部長和他的助理部長約翰·麥克洛伊,當時正準備與參謀長聯席會議舉行一次關鍵性的會議,杜魯門總統也將出席,以便決定是封鎖日本炸得它投降呢,還是在日本的主島登陸。麥克洛伊對這兩種選擇都不讚成。幾個星期來,他一直私下與格魯討論對日作戰的前途,兩人得出同樣的結論:應該讓日本體麵投降。

麥克洛伊主張總統應該致函日本天皇或鈴木政府,一方麵闡明投降條件,允許日本在立憲基礎上保留天皇;另一方麵威脅它,如果它不接受,那麼美國別無選擇,隻好在日本使用新式武器——原子彈。這樣有可能在不造成巨大傷亡的情況下結束戰爭。如果提出了這樣的條件和警告日本還不投降,那麼美國不得不使用原子彈,道義上就能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這個建議史汀生顯然是同意的,他說,這樣做才具有政治家的風度。

1945年6月18日下午3時30分,討論對日最後作戰方針的會議在白宮會議室舉行。到會的有杜魯門總統和他的私人參謀長、海軍上將威廉·李海,兩位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成員:海軍總司令歐內斯特·金上將和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上將。另一位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陸軍航空兵部隊司令亨利·阿諾德上將沒有到會,由艾拉·埃克中將代表。史汀生抱病出席,他的副手麥克洛伊列席。從馬歇爾開始,杜魯門一一征求意見。馬歇爾堅持說,除了入侵日本主島外,沒有什麼別的選擇。他主張1945年11月1日開始在日本九州島登陸,將出動美軍部隊766700人,傷亡會是慘重的。但是,他說光靠空中力量不能征服日本。代表航空兵部隊發言的埃克中將證實這種判斷,他說空軍的轟炸並沒有使德國人屈服。海軍上將金也支持馬歇爾。史汀生點頭讚成。

杜魯門接著征求李海上將的意見。李海向來是個“炮筒子”,他批評羅斯福在1943年卡薩布蘭卡會議提出的“無條件投降”的原則,說:“有人說除非讓日本人無條件投降,否則我們將來便會自食其果。我不同意這種看法。我所擔心的是,我們堅持要日本人無條件投降這點,隻會使日本更加鋌而走險,從而增加我們的傷亡。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杜魯門認為公眾對放寬無條件投降的要求,思想上還沒有做好接受的準備。因此他批準參謀長聯席會議著手準備在1945年11月進攻日本九州的“奧林匹克行動”。

杜魯門說完,會議顯然已結束,大家覺得可以退席了,可總統卻把他們攔住:“麥克洛伊,你還沒有發言。你的觀點呢?”麥克洛伊把他在會前準備的意見講了一遍,建議考慮政治解決,由總統發一封致日本天皇的信,該信一方麵要答應日本保留天皇製度,另一方麵又要以使用原子彈相威脅。“原子彈”3個字使到會的人都吃了一驚。會議室內每個人雖然都知道研製原子彈,但由於它高度機密,從來沒有人在會上提過它。

杜魯門說,使用原子彈是“很有可能的”,並且這個問題從來沒有在他參加的正式會議上提出來過。他要求所有的人都留下繼續討論,他說,是時候了,該把這件事情攤到桌麵上來了。討論的內容集中在投擲原子彈的問題上。同一天,美國副國務卿格魯私下力勸杜魯門,說假如日本停止抵抗,應允許保留天皇,這樣做使日本投降好辦得多。

格魯建議由總統發表文告向日本招降,準許日本保留天皇體製。杜魯門表示此事要留待波茨坦會議上與盟國商討,暫時擱下。但指示可以準備一份文告的草稿,帶往波茨坦出席會議。這份草擬的《波茨坦公告》,將由美國、英國和中國聯名發出。草稿的第12條闡述的“無條件投降”的惟一例外,就是對日本來說至關重要的保留天皇的可能性。

格羅夫斯將軍說過原子彈將於1945年8月1日左右製成,結果7月16日已可進行試爆。選定的地點是新墨西哥州阿拉摩戈多市80公裏外的一片開闊幹地,時間是清晨5時30分。原子時代就在那一天誕生。一團強光把400公裏內的天空照得通亮。爆炸中心的地麵也發出炫目的亮光,就像許多個太陽直射著。直視爆炸的人都暫時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