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疾病與飲食禁忌2(1 / 3)

腎炎

腎炎是彌漫性腎小球腎炎的簡稱,有急性與慢性之分。急性腎炎是細菌感染(主要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腎變態反應性疾病;慢性腎炎的發病機理與前者大致相同,可由急性腎炎遷延而成,但也有急性期不明顯,一開始就呈慢性過程的。一般來說,急性腎炎多發於兒童、青少年;慢性腎炎則以中老年人為多見。

本病屬於中醫的水腫範圍,涉及肺、脾、腎三髒,外因濕邪侵犯,內因肺失運調,脾失控運,腎失氣化,以致水液滯留而成病。病久諸髒衰敗,水氣逆犯心腦,則形成尿毒症。

[主要症狀]急性腎炎往往在扁桃體或上呼吸道感染後發病,表現為以眼瞼、下肢為主的全身浮腫,尿少或尿閉、頭痛、惡心、嘔吐、血壓升高諸症狀。

慢性腎炎,時有麵部下肢浮腫,乏力,頭暈,腰酸腿痛,食欲不振,蒼白貧血等症狀。小便檢查,常有蛋白、管型出現。由於腎病日久,正氣漸虛,或陽損及陰,五髒失養,最後氣血雙虧,轉為虛損重症。

[飲食宜忌]

宜進食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胡蘿卜、番茄、菜泥、桔汁、檸檬水等。因這些食物既含維生素豐富,又多屬於堿性,既有利於腎功能恢複又可調節酸堿平衡(腎炎病人尿偏酸)。

急性腎炎宜:在浮腫、少尿、高血壓和尿素氮增高的情況下,宜低蛋白,低鹽飲食,蛋白質攝入量,全日在20克左右為宜,以減輕腎髒負擔。限製食鹽與水分,則視水腫程度而定。可給無鹽或低鹽飲食。糖類食物可適當增加,提供足夠的熱量以節約蛋白質。如麵條、粥類、軟飯、藕粉,含糖多的土豆、果汁、粉皮等皆宜進食。

恢複期宜食紅棗、山藥、桂圓、蓮子、赤豆、綠豆、甲魚等清補利尿之物,有利於康複。

忌:忌食刺激性食物及含核蛋白高的食品,如動物肝腎等。主要目的在於減少對炎症的刺激和減輕腎髒負擔。

慢性腎炎宜:因病程長,蛋白質隨尿流失甚多,血漿蛋白低下,所以需要高蛋白飲食,以補充丟失的蛋白。可食牛奶、乳品、魚、瘦肉等。這些食物含核蛋白少,可減輕腎髒負擔,牛奶又有利尿作用,營養素易為機體吸收。但慢性腎炎變化複雜,如腎小球過濾功能減退,腎功能不全,尿素氮升高時蛋白質的攝取則應適當控製。可給予高糖、高維生素,低蛋白飲食。

忌:最近日本學者七裏真義等提出慢性腎炎宜食含磷食物,對控製血清肌酐和血液尿素氮的上升,有明顯效果。引起學術界普遍關注。有水腫時,應限製鹽的攝入,可給低鹽飲食,亦不必完全禁忌。應忌酒類、腥膻鹹寒、辛辣刺激性食物。

泌尿係統結石

泌尿係統結石,包括腎及輸尿管結石和膀胱結石,結石成分多為尿中固有的晶體物質,如草酸鹽、磷酸鹽、碳酸鹽、尿酸鹽、草酸鈣、磷酸鈣等;尿中還有膠體物質,如粘蛋白、硫酸軟骨素等。膠體物質能維持晶體處於過飽和狀態而不沉澱。平時晶體與膠體,保持相對平衡狀態,一旦平衡失調,尿中晶體即發生沉澱而形成結石。從外因講,引起結石病的原因很多,諸如自然環境、氣候、水質、精神狀態、勞動條件、年齡性別、遺傳因素、飲食營養等等。其中飲食營養與結石形成關係最為密切。飲食成分至少與以下5種形成結石的因素有關:①尿鈣排泄增加;②尿酸排泄增加;③尿pH降低,④草酸排泄增加;⑤尿中粘多糖濃度降低。其中草酸與尿酸在尿中含量高低是結石形成的重要指標。經常進食高脂肪、高動物蛋白、高草酸食物是形成結石的重要原因之一。代謝紊亂、細菌感染也都是結石形成的原因。

此病在中醫,則屬於石淋、砂淋範圍,認為是腎髒、脾髒氣化不利,尿液受其煎熬結成沙石。

[主要症狀]腰部腎區,突然陣發性劇烈絞痛,向下沿輸尿管向膀胱,會陰及大腿兩側放射,患者絞痛時伴惡心嘔吐,麵色蒼白,冷汗淋漓,痛後往往出現血尿。

腎盂、輸尿管結石,腎區可有扣擊痛;膀胱尿道結石,可有尿急、尿頻、尿痛或排尿突然中斷現象。

尿常規檢查,可見大量紅血細胞或晶體,如合並感染可見大量白細胞或膿細胞,X線檢查,可顯示結石陰影(但亦有不顯影者如小結石和陰陽結石)。

[飲食宜忌]

宜:結石症患者可多食核桃。國內最近不斷有以核桃仁治療結石的報道,病人食核桃後,被溶解的結石隨尿排出時,尿呈乳白色,其機理在研究中。可能核桃中有某些溶解結石的物質。

忌:既然結石形成與飲食關係密切,因此結石患者在日常膳食中,要格外注意。特別是要控製高蛋白、高動物脂肪、高糖食物的攝取。

美國泌尿科醫生提出一多五少的建議值得結石患者參考:

一多:多飲水,每天2000毫升以上,目的在於增加尿量,使晶體不易形成沉積。

五少:一少吃含草酸鈣的蔬菜,綠色蔬菜中含草酸鈣以菠菜最多,不宜多吃;

二少吃維生素D,在代謝過程中可生草酸,能促使結石形成;

三少吃含鈣食物,鈣的攝取量應適可而止,因鈣是結石的主要成分之一;

四少鹽,因與鈣有協同作用,並幹擾防治腎結石藥物的代謝過程;

五少吃牛肉、羊肉,因牛肉、羊肉中含較多的嘌呤,嘌呤分解成尿酸,尿酸是許多結石的成分之一。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內分泌疾病,主要分為胰島素依賴型(Ⅰ型)和胰島素非依賴型(Ⅱ型),臨床所見約90%為Ⅱ型。其主要是體內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而引起的代謝紊亂,包括糖、蛋白質、脂肪、水電解質等,其特征為血糖增高,尿糖陽性,葡萄糖耐量減低等。症狀為: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無力、煩渴。

在中醫屬於消渴病範疇,認為由於平素嗜食肥甘酒熱,逸多勞少。《素問·奇病論》雲:“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為消渴”。一般長期高熱量飲食,身體肥胖者易患此病。其發病機製是素體陰虛,複因飲食不節,情誌失調,勞欲過度所致,以陰虛燥熱為基本病機。

化驗檢查:血糖、尿糖升高,同時伴有血脂增高。

[飲食宜忌]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宜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僅要根據病程的發展階段和不同類型(可按中醫的上消、中消、下消劃分),還要針對病人的個體差異來安排飲食。如年齡、體重、勞動強度,有無並發症等,都要全麵考慮。

宜:(1)英國搪尿病協會的學者們,提出了與傳統禁糖方法截然不同的見解;認為限糖方法對病人極為不利。因糖尿病患者本來就限製了碳水化合物之後,代之以脂肪、肉類、乳品等,鹽的攝入隨之而增加,這一改變,勢必促進動脈硬化發病率增高,也必然引起更多的血管合並症。學者們還認為,如治療得當,糖尿病人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比例,可恢複到正常入水平。

關於糖、脂肪、蛋白質攝入量,過去的傳統說法是糖尿病人應嚴格忌糖並限製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這對身體肥胖的初期糖尿病患者是必要的,但到後期在病人營養不良十分消瘦的情況下,限糖方法就得不適宜了。

在控製膳食總熱量的原則下,要注意熱量來源的合理分配:應考慮到患者的年齡、體重、性別和勞動量等因素。一般標準體重的人,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以250-350克為宜。蛋白質應占總熱量的15--20%;不要選擇膽固醇高的蛋白質如動物肝髒等,脂肪每日不超過60克,以植物油為主。同時要進食足夠的蔬菜與定量的水果,以補充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具體些說:每天可給予瘦肉或魚200克,雞蛋2個,豆腐200克,含糖量在30%以下的蔬菜2500-2000克,植物油15克,這樣就可以滿足所需的熱量。每日總熱量在三餐中的分配,可按早餐20%,午餐、晚餐各占40%來安排。

(2)宜進食高纖維食物如玉米、豆類和小麥的麩皮,多纖維的蔬菜,富含果膠的水果。因為纖維素不但可減少食物營養在腸道中的吸收,而且可降低血脂,同時還可補充大量維生素。

(3)按中醫辨證食療上消:煩渴多飲,宜食百合、藕、綠豆、黃瓜、冬瓜、南瓜等食物以生津止渴;中消,胃熱熾盛、多食善饑:宜食蕎麥、玉米、豆類、苦瓜、絲瓜、芹菜、魔芋、海帶等以清胃陳火,減少饑餓感;下消:腎陰虧損,夜尿頻多,濁如硝脂:宜食山藥、蓮子、苞米、甲魚、枸杞、豬胰等以滋明補腎。

忌:除每日規定的主食外,禁用額外的紅白糖類、糕點、藕粉、山芋、土豆、胡蘿卜及含糖高的飲料;忌食辛辣、肥膩及酒類,避免憂思、情緒緊張、驚恐憤怒等精神刺激。

痛風

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失常引起的疾病,嘌呤是人體中組成蛋白質的重要成分,其主要來源為食物或由人體內合成。嘌呤在人體內分解後形成尿酸,大部由腎髒排出體外,當代謝失常,體內尿酸來不及排泄時,便在體內聚集,並形成結晶。這些結晶沉積於腎髒,便成腎結石而沉積於關節或皮下時,就形成為痛風。

中醫認為本病由於感受風寒濕熱之邪,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或痰濁瘀血,阻於髓,深入關節筋脈所致。

[主要症狀]關節局部紅腫、劇痛、炎症現象明顯;多次發作後,關節畸形變硬、肥大、活動受限;關節附近的滑囊,蹠趾、指間或外耳等處,出現痛風石;有的出現腎結石或尿路結石。

[飲食宜忌]

宜:痛風病人宜以精米細麵為主食,多食含嘌呤少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牛奶、雞蛋、藕粉、黃油、植物油等,還應多飲水,每日2000-3000毫升,以衝淡尿液,促進尿酸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