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現有人口141549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蘇、額敏等縣,世代過著以遊牧為主,兼事農耕的經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漢代稱為“堅昆”、“鬲昆”,南北朝稱為“結骨”、“契骨”,唐代稱“黠戛斯”,遼金稱“紇乞斯”,元代稱“吉利吉思”。清代,沿用蒙古準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實厥語族。分南北兩種方言。自曆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製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柯爾克孜族的文藝絢麗多彩。著名的民間史詩《瑪納斯》,規模宏大,語言生動,被譽為民間文學中的奇葩,在世界傳統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柯爾克孜族特有的彈撥樂器三弦琴“考姆茲”,音調和諧豐富;刺繡、雕刻、織花,金銀飾器等傳統工藝,也有自己的特色。
宗教習俗
柯爾克孜族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飲食習慣
一日三餐,除早餐為饢和茶或奶茶外,中餐和晚餐多以麵食、馬、牛、羊肉為主;在農區以糧為主食,但肉類仍占有很大比重。日常蔬菜不多,品種不少,僅洋芋、圓白菜、洋蔥較為常見,並且很少與肉類一起成菜。很多肉類以做成手抓羊肉、烤肉(塔西哈拉克)為主。其次大都做成獨具特色的灌肺、灌腸、油炒肉、肉湯等。奶和奶製品在柯爾克孜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最常見的有馬奶、牛奶和奶皮、奶油、酸奶(濃、稀酸奶)等。平時喜用青稞、麥子或糜子發酵製成的一種名牙爾瑪的飲料飲用,柯克孜族好飲茯茶,煮沸後加奶和食鹽。
婚喪習俗
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十分隆重,分訂婚和結婚兩個步驟。在訂婚時,男方用一匹馬馱著禮物前往女家,馬頭上要紮一塊潔白的棉花,以示訂婚。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有的地區馬頭上的棉花由女方來紮,或向男方客人身上撒些而粉,表示同意親事,預祝順利。結婚一般要舉行三天,日期多選擇在月底,儀式主要在女家進行。第一天,新郎在父母、親友陪同下,帶著禮品前往新娘家。禮品包括剛宰殺的兩隻羊,一隻作整羊煮熟;一隻把五髒掏出,不剝皮烤熟,還要帶上數十頭小牲畜。臨近新娘家時,舉行“叼羊”遊戲,並借此機會將那預先宰好的羊扔到新娘家門前。隨後才被新娘家的女眷們熱情迎入。婚禮儀式開始前,女方的親友群起將新郎新娘雙雙綁在門口,這時,新郎的父兄要向這些親友贈送禮物,請求“釋放”。婚禮正式開始,由男方的一位長者用木棒將氈房天窗挑開,從天窗向外撒糖果、點心等,客人紛紛爭搶,以分享幸福。接著,新娘的母親要唱“送嫁歌”,還要舉行“賽得河”,即讓新婚夫婦背對背坐下,每人頭上蒙一口袋。眾人用一隻羊蹄輪流在他們頭上輕打一下,然後拉起來共同跳舞。之後,由阿訇主持典禮,念“尼卡罕”(結婚證詞),給雙方分吃蘸鹽水的饢,象征夫妻白頭偕頭,永不分離。第二天,雙方家長要舉辦傳統的賽馬、叼羊、摔跤等活動,以示祝賀。晚上,新娘來到嫂子家與新郎見麵,這時的氈房外擠滿了賓客,人們奏起傳統的民間樂器“庫姆孜”,跳起會麵舞,唱起一曲曲喜慶的歌,直到深夜,當討得禮物,放新郎進入洞房後,才盡興離去。第三天,新娘帶著豐厚的嫁妝,隨新郎回婆家,沿路每過一個牧村,都要受到熱情款待和祝福。回到新郎家的數日內,一對新人還會不斷得到親友的邀請,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使他們處在長時間的新婚蜜月之中。
民族禁忌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時,擺在盤裏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豐盛。如吃不完,切忌將剩菜剩飯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裏,不能剩下殘羹剩飯,這一禁忌不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記,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