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

土族,現有人口191624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東部的互助土族自治縣以及民和、大通兩縣,其餘散居在同仁、樂都、門源等地。土族聚居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全境分山區、淺山區和川水區三種地形。北部山區森林密茂,有廣袤的草山牧場。南部淺山,河川交錯,氣候溫暖,遍布良田園林,盛產蔬菜瓜果。土族是本民族的自稱。因地區不同,還有“蒙古爾”、“察罕蒙古”、“土昆”、“土戶家”等多種他稱。土族的遠祖,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吐穀渾”,唐宋時期的“吐渾”、“退渾”,元代的“土人”等。新中國成立後,土族成了他們統稱。土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內部又分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部分土族兼通漢語和藏語。土族無文字,長期以來,一直使用漢字和藏文。土族早期從事畜牧業,尤以養羊業最為發達。大約明代以後,逐漸改為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但至今土族家家戶戶仍有養羊的愛好和習慣,並精於飼養。土族著名的民間說唱史詩有《羊頌》、《拉仁布與且門索》等。土族人民喜愛唱花兒,傳統的“納頓”堪稱世界上時間最長的“狂歡節”。

宗教習俗

土族普遍信仰喇嘛教。

飲食習慣

土族一般習慣於日食三餐,早餐比較簡單,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為主食;午餐比較豐富,有飯有菜,主食為麵食,常製成薄餅、花卷或疙瘩、幹糧等食用;晚餐常吃麵條或麵片、麵糊糊等。日常菜肴以肉乳製品為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節日食品。民間有不少以當地土特產為原配料製作的食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如;哈力海、遝乎日、尕仁麼、燒麥等。日常飲料與當地藏族一樣,喜飲茯茶、酥油茶,還特別喜飲用青稞釀成的酩流酒,酩流酒度數較低(約30度左右),清醇綿軟,馨香可口,家家皆能自釀,在釀製時都習慣加一種名為羌活的中藥,飲時味稍帶澀,有散表寒,祛風濕的功效。除酩流酒之外,還有互助白酒,如互助頭曲、互助特曲、互助大曲、青稞液等多種。

服飾特色

土族的服飾,色彩鮮豔,式樣別致,至今仍保留著濃鬱的民族特色。傳統的男子服裝是內穿繡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2公分見方的彩色刺繡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著寬邊的長袍。腰係繡花帶,頭戴織錦鑲邊的卷簷氈帽。其中青壯年的氈帽後簷向上翻,前簷向前展開,稱之為“鷹嘴啄食”。部分地區的男子還戴一種翻邊尖頂帽,頂端有一綹紅穗,更顯得別致、飄逸。土族婦女的服飾更為鮮豔。通常的裝束是身穿斜襟上衣,兩條袖子是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圈縫製成的。遠看,如同兩道美麗的彩虹。據說,這幾種顏色帶有象征意義,如藍色表示天,紅色表示太陽,其它色表示彩虹。腰係寬而長的彩帶,帶子兩頭繡有花、鳥、蜂、蝶、彩雲等花紋圖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長褲。褲子的顏色依年齡的不同而異。少女和年輕婦女多穿紅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藍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後開口。褲子的褲腳較寬,用兩種顏色的布做成,以膝蓋為界,下半截的顏色是區別是否已婚的重要標誌。未婚少女多是紅色,已婚者多用藍色。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土語稱“扭達”,樣式複雜,各地不一。過去有所謂“三叉頭”、“幹糧頭”、“羊腔頭”、“簸箕頭”、“馬鞍橇”等八九種。現在,繁多的頭飾已不多見,代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簡便頭飾:已婚婦女梳兩根發辮,以珊瑚、鬆石等綴飾,再戴以美觀大方的織錦鑲邊卷簷氈帽,顯得雍榮華貴;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辮子,紮紅頭繩,係一塊海螺片,頭戴一條繡花頭巾,顯得活潑,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