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修造工業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恢複和發展有色金屬生產的同時,開始建立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有色金屬機械修造工業。五十年代初,接收、改組了舊中國的一些破舊機修工廠,組建了衡陽、沈陽、昆明、贛州等有色金屬機修廠,一些較大的有色金屬老廠礦也恢複或建立了機修分廠(車間)。當時職工人數約3000人,各種設備約700台,生產的產品主要是礦山恢複生產所需的修配件和小型機械設備。以後,隨著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有色金屬機械修造工業也不斷發展壯大。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國家連年投資,對衡陽、沈陽等老廠進行較大的擴建和技術改造。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又建設了隴西、華山等新的機修廠。到一九八五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共擁有15個大、中型直屬機修廠和83個企業機修分廠(車間),職工6萬餘人,固定資產9億元,年機械修造生產能力16萬噸,形成一支為有色金屬工業服務的生產設備維修和設備製造的重要力量。
建立機械修造工業
一、組建有色金屬機械修造企業
舊中國的有色金屬工業中,除少數翻砂場和修配場外,幾乎沒有為本行業服務的機械修造企業。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恢複國民經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組建有色金屬機械修造企業。
(一)在東北組建沈陽礦山機械廠(即現在的沈陽有色冶金機械總廠)。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沈陽市解放以後,軍事管製委員會接管了沈陽冶煉廠,對工廠進行了改組,將該廠第一分廠分出,成立沈陽有色金屬加工廠。年底,該廠加工部分遷至蘇家屯,留下機械部分和水門部分組成沈陽礦山機械修理廠。一九五○年六月長春礦山機械廠遷沈陽與該廠合並,改名為沈陽礦山機械廠。當時共有職工400餘人,機床及其他設備110多台,設有車工場、鉗工場、鑄鋼場、鑄鐵場、鉚焊場、木型場及修理部等生產車間,以生產恢複礦山所需的修配件為主。
(二)在湖南組建衡陽礦山機械廠(即現在的衡陽有色冶金機械廠)。
一九四九年十月衡陽市解放後,鐵道部所屬的衡陽鐵路工廠恢複了生產。一九五三年四月劃歸中央重工業部有色局中南分局領導,改名為衡陽礦山機械修造廠。一九五三年十二月長沙礦山機械修造廠(前身為湖南銻品廠)遷衡陽市與該廠合並,改名為衡陽礦山機械廠。當時共有職工1919人,固定資產1121萬元,各種設備204台。工廠下設鑄鋼、鑄鐵、鍛壓、鉚焊、加工、裝配等9個生產車間,18個科室,主要生產有色金屬礦山設備及維修備件。
(三)組建雲南昆明冶金機械修配廠(即現在的昆明冶金機械廠)。
一九五三年二月由中央重工業部有色局西南分局在昆明接收了公私合營的信成實業工廠,改名為昆明鑽機修造廠。一九五三年四月進行擴建,一九五六年改名為昆明探礦機械廠,一九五七年改名為昆明冶金機械修配廠,主要任務是為雲南有色金屬礦山生產維修備件及非標準設備。
(四)組建江西贛州機械修配廠(即現在的贛州有色冶金機械廠)。
一九四九年,江西鎢礦局接管了原國民黨資源委員會鎢業管理處所屬的機械修配廠,並進行了整頓和擴建,定名為贛州機械修配廠,專門為江西省各鎢礦生產維修備件。
(五)恢複和建立有色金屬廠礦企業所屬的機修分廠(車間)。
一九四九年二月,華東工礦部籌建山東鋁廠,首先是籌建機械分廠。利用日偽留下的3棟破舊廠房,9處倉庫和30台設備,建立了鑄造、鍛造、車工、鉗工等生產組。一九四九年五、六月間,渤海兵工廠、濰坊鐵工廠共300餘人和20多台機床並入;十二月份膠東兵工七廠116人和23台設備並入;同時自製了化鐵爐、汽錘、摩擦壓力機等設備,共有設備80多台,職工500餘人,建立了山東冶煉總廠機械分廠(即現在的山東鋁廠機械廠)。這是最早建立和能力較大的一個有色金屬廠礦企業機修廠。另外一批較早建立的有色金屬廠、礦企業機修廠是廣西平桂礦務局中心機修廠、雲南錫業公司機修廠、遼寧楊家杖子礦務局機修廠、湖南水口山礦務局機修廠、錫礦山礦務局機修廠等。這些企業機修廠,主要是為本廠、礦的恢複生產和建設發展服務。
二、艱苦創業,為恢複和發展有色金屬工業服務
中國東北三省是有色金屬工業的重要基地。新中國成立初期,急待恢複生產的礦山有華銅、石嘴子、清源、芙蓉等銅礦,青城子、八家子、桓仁、天寶山、岫岩等鉛鋅礦。這些礦山恢複生產時,在設備上的一大關鍵問題是缺乏球磨機的大人字齒輪。當時國內沒有製作這種大齒輪的條件。東北有色局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沈陽礦山機械廠。該廠老技師與工人們一起日夜奮戰,利用舊機床設計製造了一台能加工直徑1.5—5米的人字齒輪銑床和5刃人字齒輪指形銑刀,一九五一年一月製造出當時國內尚未製造過的直徑5米的人字齒輪,解決了礦山恢複生產的一大關鍵問題。接著,礦山急需各種規格的傘齒輪。當時用普通牛頭刨加工效率低、質量差。為解決這一矛盾,工程師袁家斌借鑒兄弟廠的技術,與技師王文合作,設計仿製了兩台能自動走形、自動分齒的傘齒刨床,解決了礦山設備的又一關鍵問題。衡陽礦山機械廠為水口山礦務局恢複生產修理和製造了全套選礦設備,並承擔了水口山冶煉廠鉛鋅冶煉設備的設計任務,製造了第一台9英尺煤氣發生爐和直徑2.5米的焙燒爐,為提高精鋅品位創造了條件。一九五四年山東冶煉總廠機械分廠為生產氧化鋁廠回轉窯所需直徑4.5米、重17噸的大齒圈,經過認真試驗,完成了大齒圈的毛坯製作任務。又自製了直徑2米落地車床和直徑3米卡盤,革新和製成了仿形刀架與各種輔助支撐工具,進行了大齒圈的加工,為建設氧化鋁廠解決了設備上的一大關鍵問題。此外,還製造了各種輸送設備、高壓泵、溶出大罐和過濾機等,保證了一九五四年七月一日氧化鋁廠正式投產。
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有色金屬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開始建設蘇聯援建的13個重點項目,並依靠國內力量,新建、改建和擴建了15個重點企業及一批中小項目。有色金屬機修企業在這樣大規模的建設中,生產產品從以維修備件為主,轉為維修備件與成台設備並重。如衡陽礦山機械廠製造了日處理50—125噸的選礦成套設備,和礦山生產用5—10噸絞車、小型礦車、各類泵等37種。在一·五計劃期間,該廠共生產了各種礦山設備1.1萬餘台(套),裝備了15個鎢礦和18個其他有色金屬礦山及冶煉廠,總產量達19345噸,總產值4899萬元。沈陽礦山機械廠為礦山生產了回轉窯、燒結機、螺旋分級機、濃縮機、板式給礦機等500餘種非標準設備。山東冶煉總廠機械分廠為氧化鋁二期工程承擔了大量的非標準設備製作任務。
三、擴建、改造獨立機修廠,增強廠、礦企業機修力量
為了擴大有色金屬機修工業的生產能力,在一·五計劃期間,國家開始對衡陽、沈陽兩個礦山機械廠進行較大規模的擴建、改造。衡陽礦山機械廠原來的廠房除少數為磚木結構外,其他均為竹木結構,廠房破舊,生產工藝落後、不配套。一·五計劃期間國家投資1525萬元,於一九五四年建成了機修車間和鑄鐵廠房,安裝了2噸、3噸化鐵爐各一座,年產鑄鐵件2000噸。一九五五年建成鑄鋼車間,安裝了5噸化鐵爐一座、2噸轉爐一座、0.5噸和3噸電爐各一座,年產鑄鐵和鑄鋼件3000—4000噸。一九五七年又建設了第一金工車間和另一鑄鋼車間、鍛壓車間、鉚焊車間、木模車間,並相應地增添了生產設備。通過改、擴建,該廠機械修造生產能力從一九五三年的1728噸增加到一九五八年的8622噸,其中機械加工能力從400噸增加到4609噸,職工人數從一九五三年的1919人增加到一九五八年的2200人,成為有色金屬機修工業的骨幹廠。沈陽礦山機械廠,於一九五七年擴建了鉚焊廠房,一九五八年建成鑄鋼車間和加工車間,職工人數增加到1604人,機床增加到128台,機械修造總產量增加到3960噸,成為有色金屬機修工業第二個骨幹廠。山東冶煉總廠機械分廠也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造。為了製造氧化鋁二期工程所需要的設備,該廠購置了一批機床,其中從國外進口了直徑4米的立式車床,直徑2米滾齒機,直徑620毫米×M8鏟齒機,直徑80毫米搖臂鑽,從而解決了直徑4米大窯齒輪、托輪和圓錐破碎機外殼等大件的加工問題。該廠生產能力從1655噸增加到3000噸,其中加工能力從1162噸增加到1872噸,成為有色金屬廠礦企業所屬的最大的機修廠。在一·五計劃期間,其他一些老廠礦都加強了各自的機修力量,新建的有色金屬企業也配置了機修分廠(車間)。這樣,組成了獨立的機修骨幹廠與廠礦企業所屬的機修力量相結合的有色金屬機械修造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