銻工業

銻是一種銀灰色的金屬,性脆,無延展性,是電和熱的不良導體,在常溫下不易氧化,有抗腐蝕性能。銻在合金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硬度,常被稱為金屬或合金的硬化劑。銻及銻化合物首先使用於耐磨合金、印刷鉛字合金及軍火工業。隨著近代科學的不斷發展,已被廣泛用於生產各種阻燃劑、搪瓷、玻璃、火柴、橡膠、塗料、顏料、煙花、陶瓷、塑料、半導體元件、醫藥及化工等部門產品。

中國銻的生產已有近百年的曆史,銻礦儲量、金屬銻產量和出口量等在世界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銻工業經過三十六年的建設和發展,在生產規模、技術裝備、產品質量和品種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績。銻產量一九四九到一九八五年,平均每年遞增7.38%。一九八五年全國銻的生產能力,是一九四九年的14倍。隨著生產的發展,銻工業的選冶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在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生產工藝流程。

銻工業的發展

一、建國前銻工業的兩起兩落

建國前,由於銻是軍火工業的重要原料,其生產水平一般受世界戰爭因素的影響。中國銻工業的第一個興盛時期是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這五年共生產銻13.03萬噸,平均年產銻2.6萬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銻產量急劇下降,一九一九年全國隻產銻8400噸,比一九一八年的銻產量下降53.6%。第二個興盛時期是一九二二至一九三一年。這十年間共生產銻16.8萬噸,其中一九二五至一九三○年全國平均年產銻1.8萬噸至2萬噸。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銻的生產進入步履艱難的時期。一九四三年全國隻產銻1025噸,銻工業處於崩潰的邊緣。一九四四年,中國最大的銻產地——湖南錫礦山終於被迫停產。到一九四九年,全國僅產銻2700噸。

二、建國後銻工業的發展

建國初期,人民政府相繼接管了湖南錫礦山、湘西鎢礦(即現在的湘西金礦)、板溪銻礦、渣滓溪銻礦、貴州晴隆銻礦等幾家產銻企業。當時,這些企業絕大部分仍然是手工操作,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為了徹底改變這種落後的生產方式,進一步發展生產,重點投資裝備了湖南錫礦山和湘西鎢礦。一九五○年十月,錫礦山開拓礦山豎井時,開始使用風動鑿岩機和井下運輸機械設備。之後,機械化掘進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一九五三年達到52%,一九五四年提高到82%,一九五五年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鑿岩。為了提高井下運礦效率,在運輸裝備上,這個礦試製成功了交流電機車和蓄電池機車,提高了井下運礦效率。湘西鎢礦一九五一年礦山開拓斜井時,也采用了風動鑿岩機,一九五三年建成礦山第一條機械化卷揚提升斜井,一九五五年興建了第一座日處理50噸的機選廠,一九五七年井下建成機械化通風係統和兩座日處理75噸的半機械化選廠。隨著采、選作業逐步機械化,冶煉設備也不斷增加,代替了部分手工操作。

建國初期開始到一九五七年,在改善技術裝備和生產條件的同時,整頓和建立了銻工業的企業管理製度。從一九五四年開始,實行了以作業計劃為中心的計劃管理和技術管理製度,並進行了生產改革和清產核資工作。

建國後,錫礦山的第一任局長兼黨委書記是翁徐文。他在任職期間,積極組織領導了錫礦山的恢複和建設工作,使錫礦山的生產發展很快。一九五○至一九五四年該礦的工業總產值增長4.4倍,銻產量提高3.7倍,一九五四年上繳利潤1689萬元。

經過從一九五○到一九五七年八年的恢複和建設,中國銻工業生產已初具規模。三年恢複時期(一九五○——一九五二年)年平均產銻量比一九四九年上升了2.56倍;“一五”計劃期間,又比三年恢複時期的平均年產量上升45.4%。其中以錫礦山發展最快,三年恢複時期的平均年產量比一九四九年上升近5倍,“一五”計劃期間的年平均產量又比三年恢複時期上升84.6%。

“大躍進”時期,由於缺乏科學態度,無視客觀經濟規律,中國銻工業生產起伏較大,一九五八至一九六○年銻產量猛增,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銻平均年產量比前三年下降49.6%。

一九六三年,按照“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銻工業合理調整了生產布局,堅持了以銻為主,全麵搞好綜合利用的方針,使銻的生產得到了發展。錫礦山銻的產量一九六五年比一九六二年增長55%,采掘總量增長64.4%。湘西金礦通過三年調整,采、選生產能力比前期收縮6—18%,冶煉生產能力比前期增長28.1%,使生產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一九六五年,廣西大廠礦務局金城江冶煉廠籌建,大廠礦務局的巴裏、長坡礦改變了單一生產錫的局麵,開始從脆硫鉛銻精礦中回收鉛、銻。在此之前,田東冶煉廠一九五八年用青銻礦、紅銻礦(一種帶紅色的銻礦石)混合冶煉試驗成功。這些都為銻工業增加了新的生產力。

經過三年調整,一九六三至一九六五年,銻年平均產量比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提高了51%。

十年動亂期間,中國銻工業生產也受到較大的破壞,全國銻產量從一九六七年開始下降,一九六八年隻產銻7400噸,特別是重點銻生產企業受害更為突出。例如,一九六八年錫礦山年產銻僅4015噸,虧損163萬元,是建國以來生產、經營情況最差的一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銻工業出現了新的轉折,各重點銻生產企業進行全麵整頓,職工隊伍的素質和企業管理水平有了提高,從而促進了銻工業的發展。全國重點銻企業普遍進行了技術改造,提高了生產能力。一九七九年九月湖南錫礦山北礦和南北兩個冶煉廠的擴建工程竣工投產,使生產能力提高三分之一。湖南湘西金礦先後動工興建了沃溪礦區的主、副斜井和日處理能力500噸的機選廠。一九七七年湖南渣滓溪銻礦改斜井開拓為斜井——平窿聯合開拓,隨後又新建了二號斜井和鼓風爐、反射爐各一座,形成了年產銻1000—1200噸的生產能力。湖南益陽銻品冶煉廠,通過技術改造,擴建了鼓風爐及反射爐、銻白爐生產係統,形成了相當規模的銻白生產能力。一九八一和一九八二年廣西茶山銻礦、馬雄銻礦機選廠投產。同年,廣西懷遠冶煉廠高砷銻冶煉成功。湖南新邵縣冶煉廠於一九七六年增加了回收黃金的設施和銻冶煉係統組成鼓風爐揮發熔煉——水溶液電解精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