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音樂創作(1 / 3)

電視音樂創作

電視作為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已深深介入到當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新興的、富有生命力的電視文化正在形成和發展。當音樂這門古老的聲音藝術走進電視這個年輕的視聽綜合形式中時,在音樂領域與電視領域就逐步產生了介於兩個領域中間的、又浸透於兩個領域之中的一個更為年輕的藝術形式——電視音樂。作為電視文化的一個構成部分,電視音樂正日益成為社會主義音樂事業中的令人矚目的一隅。

電視音樂創作概況

電視在中國隻有三十多年的曆史,但在這個年輕的領域裏,卻綜合了各門類藝術,形成了與電影、戲劇等體裁不同的新的電視藝術形式。其中,電視音樂作為視聽結合、聲畫結合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在電視節目中,電視音樂盡管要依附於所規定的視覺畫麵和畫麵所揭示的思想內容,但是,作為電視音樂它依然有著相對獨立表達思想情感的廣闊天地。

電視音樂主要是指為電視文藝節目創作的各類音樂作品;為電視專題節目創作(包括編選)的各類音樂作品;為電視劇創作的各類音樂作品以及為廣告、為節目專欄創作的各類實用性音樂。

當然,在電視屏幕上還出現許多不是專為電視節目創作的、既有的音樂作品,用電視轉播或編播方式在電視中通過聲畫合一、視聽合一形式供觀眾欣賞。如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國外各種流派的音樂,以及在音樂界、在廣大群眾中有影響的各類形式的音樂作品。這一類電視音樂,實質上不是“電視”音樂,而是音樂在電視中的傳播。

電視在中國誕生三十多年來,電視音樂的創作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一)電視音樂的直播階段。

中國的電視從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開播以後,在電視初創階段,音樂作品作為電視節目出現在熒屏上,主要是直播舞台上、音樂廳中的音樂演出,或在電視演播室中直播一些音樂團體、個人的演出。如當時頗有影響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歌劇《江姐》、《劉三姐》、《洪湖赤衛隊》等。雖然也有少量專為電視而作的音樂,但影響不大,形成不了電視音樂創作的主流。

(二)電視音樂的停滯階段。

十年動亂期間,電視文藝節目十分單調,基本上以轉播舞台演出為主。其中8部所謂的“革命樣板戲”、10首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曲組成的固定的歌曲節目,使電視音樂在這個時期處於僵化、停滯的狀態。電視音樂創作仍然沒有發展。

(三)電視音樂在新時期的新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與落實,在電視屏幕上開始形成了電視音樂創作的一個新的局麵。在新時期中,電視音樂創作在電視領域廣泛展開。從單純的音樂會演出的直播、編播,開始了具有電視特點的電視音樂節目的創作,在諸如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節目中,往往精心創作出不少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或其他音樂作品;為專題節目、電視片的配樂、選樂,開始了作為“背景”音樂的電視片音樂的創作,在諸如一些大型係列專題節目、電視片中,也有不少音樂佳作豐富了音樂創作的形式與風格;而電視劇的蓬勃發展,帶來了電視劇音樂創作的熱潮。雖然電視劇音樂與電影故事片音樂在創作上有許多共同之處和互相浸透的交叉點,但電視劇音樂由於電視劇本身特點所規定,開始或正在形成自身的特點,並在音樂界形成一支實力雄厚的創作力量,也推動了一批在藝術上獨有特色的電視劇音樂作品的出現。

由於電視節目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傳播媒介作為後盾,電視音樂的創作往往能夠較大幅度地影響社會上的音樂動向與傾向。因為,電視屏幕上這個“微縮”的音樂舞台,在中國擁有數以億計的觀眾,其覆蓋麵之廣、時效之快是其他任何音樂傳播形式所無法相比的。因此,電視音樂創作盡管其中或有缺憾、或有爭議,或有褒貶,但事實上它已成為社會主義音樂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電視音樂創作的成就

一、電視音樂中的歌曲作品

在諸多的音樂形式中,歌曲這一體裁成為電視音樂創作的一個主流。這不但因為歌曲本身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較易理解的藝術普及性,而且歌曲的這種以歌詞揭示音樂形象的特殊性能,易於與電視的形象畫麵融彙成聲畫合一的藝術綜合體,易於體現電視自身的特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十年來,在社會上、在音樂界湧現的較優秀的電視音樂作品中,歌曲是主要形式。

(一)春節晚會上的歌曲作品。

一九七八年以後,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已逐步形成中國人民過節的一個文化習俗。同時,一台晚會推出幾首好歌,也成為廣大群眾音樂欣賞的一個熱點,如一九七九年王酩的《難忘今宵》,以委婉抒情的旋律成為較早在春節晚會上推出的歌曲作品。在春節晚會中,通俗歌曲所占比例較大,但為電視創作的通俗歌曲卻往往在藝術上、在格調上富於新意而有開拓感。如在一九八七年春節晚會上,由彭麗媛演唱的《你會愛上它》(士心曲),以粗獷且又深情的、開闊且又婉轉的歌調,將西北的風情與開拓者的豪邁融合在一起,使當時已經廣為流傳的所謂“西北風”的格調、品位又有提高。在通俗歌曲領域中,這首歌曲顯示出民歌風格的精巧與典雅;在民歌範圍內,這首歌曲又有通俗歌曲的質樸與自如。此歌一出,立即獲得專業音樂工作者與廣大觀眾的好評。而同一晚會中的《日月與星辰》(郭成誌曲)、《小小的我》(付林曲)作為新推出的民歌風格與通俗風格的歌曲,也以其清新明快的格調、平和流暢的曲調贏得人們的喜愛,並且由於朗朗上口、易於演唱而迅速在全國傳播。一九八八年春節晚會唱出並廣為流傳的通俗歌曲《思念》(穀建芬曲)、《黃土高坡》(蘇越曲)、《我熱戀的故鄉》(徐沛東曲),由於其意蘊深遠的歌詞、情真意切的曲調與平易上口的語韻,很快成為不脛而走的優秀的通俗歌曲。由喬羽作詞的《思念》,在詞曲的融合及意境的刻畫上,成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優秀通俗歌曲的典範之作,不僅獲得群眾喜愛,也給專業音樂工作者以較大的啟迪。一九八七年由李穀一演唱並廣為流傳的《故鄉是北京》(姚明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京腔京調,既是民歌亦是通俗歌曲,在創作上確使民歌與通俗歌曲創作有了溝通和浸透,提高了通俗歌曲的品位,也使民歌的視野得以拓展。

春節晚會上也推出了一些藝術質量較高的藝術歌曲與民歌風佳作。比如一九八八年的《中國龍》(士心曲),以西北民歌為素材融藝術歌曲的技巧於曲調之中,高亢激越,難度較大,成為男高音藝術性民歌風歌曲的一首難得的作品。而一曲花腔女高音演唱的藝術歌曲《春天的鍾》(王酩曲),以細膩起伏的旋律勾勒出億萬人民喜迎春色的激動心潮。這首歌曲立意新、曲調新、色彩新,播出後獲得好評。

(二)電視專題節目、電視片中的歌曲作品。

為電視專題節目、為電視片創作音樂起始於七十年代末期。長期以來,由於這一類電視節目的音樂屬於“背景性”音樂,要受到畫麵與解說詞兩方麵的製約。在這種雙重限製下,音樂往往支離破碎,難以表達完整的構思,因此為這一類電視節目配置音樂背景多以選配為主。自一九七三年以來,為提高電視專題節目的藝術質量,開始專門創作這一類屬於背景性質的電視音樂,其中也包括歌曲作品。多年來,湧現過一批佳作。如一九八○年製作的電視連續節目《話說長江》(王世光曲),著眼於對祖國第一大川的情感體驗,形成以4個樂句為核心的長江主題音調。這一主題,於莊重中融彙了沉思,於寬廣的氣勢中蘊含了內在的熱情,準確、生動、深刻地刻畫了長江的音樂形象。經過長達25集的反複播放,這支器樂合奏旋律已成為人們心中長江的音樂主題。於是,公開征集歌詞為旋律填詞,終於推出一支《長江之歌》(胡宏偉詞)。這支歌曲在原電視音樂的基礎上略有展開,雄渾豪壯,充滿激情,很快成為一支振奮人心的群眾歌曲,並由於歌曲的愛國主義情感與中國式的藝術風格而獲得國內外人士的讚譽。一九七八年由王立平創作的《太陽島上》是電視片《哈爾濱的夏天》的一首主題歌。這支歌充滿了優美的抒情意味,旋律優美、意境優美、演唱優美,很快流傳開來,並成為哈爾濱市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音調。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的《長江之歌》與《太陽島上》,一剛一柔,一壯一美,從不同側麵、不同角度運用音樂語言抒發了愛國情感,同時新鮮的音樂風格也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