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演出劇種不一樣,內容略有區別,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開始是祭台:台正中前方擺好一桌,桌上除擺有五牲福禮(五牲即牛、羊、豬、犬、雞;也有隻擺豬頭、鵝代替的)和香爐、蠟燭台、棒香、蠟燭等祭品外,還須擺一鬥米(象征五穀豐登)、一支秤(象征稱心如意)、一碗淨水(象征四李太平)、一疊酒忠(象征傳宗接代)以及筆墨、硯台等物。桌邊不還折攏放著一張寫著×省×府×縣×鄉×村××祠堂(或××廟)開台大吉的大紅紙。此外,桌底下放著一隻被縛住雙腳的大雄雞,因前麵有桌圍遮著,觀眾看不見。
儀式開始:祖師(有人說即魯班仙師,他頭戴八卦巾,嘴掛黑三綹.身穿藍襖子,腰係絲帶,腳著皂靴,手執塵拂)在輕鬆、活潑的樂曲聲中上場。他走至桌前點燭燃香,祝告天地,祈求神靈,消禍禳災,保佑太平後,就拿起桌邊的大紅紙,高聲朗讀“某省某府某縣某鄉某村某某祠堂(或某某廟)開台大吉。”讀畢.拿起盛著淨水的碗,先將水喝進嘴裏,然後朝台的四方噴去,俗稱為淨台。接著,他即提起桌上的大毛筆,在硯台上蘸飽墨汁,從下台棚的台柱起,按順時針走向依次在四根台柱上寫“刀、槍、劍、戟”四個人字。 待放好毛筆後,即從桌下抓起那隻大雄雞,一麵口念鎮地咒,一麵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牢雞頭,將雞身旋轉三圈後平放在台板上,用左腳踏住雞腳骨,臉朝後台,猛力將雞頭撚落,又隨手用帶血的雞頭,按原來次序把雞頭上的血塗在“刀、槍、劍、戟”四個大字上。祭台至此完畢,祖師下場。
—俟台上祭品等清除後,就馬上演彩頭戲,俗稱五場頭。實際上是《小賜福》、《跳加官》、《跳財神》、《跳魁星》和《掘藏》五出折子戲。這五場頭主要是象征三星高照、加官晉爵、財運亨通、連中三元和恭禧發財的意思,故被稱為彩頭戲(這些彩頭戲在正月開台或有人點演時也做)。但也有將《小賜福》改為演《大賜福》的。《大賜福》演的是天上的仙、道、佛為西王母祝壽,人物眾多.氣氛更為熱烈,內中還有麻姑獻壽、東方朔偷桃等細節。
接著還要演凶煞戲。—般演的是《黃巢造反》。
據說,黃巢是“天煞星”下凡,這裏將他作為殺人魔王的偶像來看待。其用意是演過這出戲之後,今後這個台基以及這一帶本該傷亡的,今夜已統統被替代。從此不會再發生傷亡了。
最後是打台。大都由演員扮作關雲長出來掃台。
他戴將軍帽,穿綠戰袍,著皂軟靴,手待青龍偃月大刀威風凜凜地上場。走過圓場、耍大刀後走入下台棚。再出場時,刀尖上已吊著一長串已點燃了的鞭炮。關雲長雙手平握大刀,由上台棚緩緩地朝四麵走一圈(大刀—定要端平,不能有高低,否則就被人認為不公正,今後萬一遇上失火、夭殤等,群眾即要埋怨),表示此台已掃幹淨了。
因山區有虎患,也有由趙玄壇(俗稱伏虎將軍)進行掃台的。其扮相是臉色黝黑,蠶眉豹眼,戴將軍帽,穿黑戰袍,執精鋼鞭,掃台時則將鞭炮吊在鞭梢上,其他動作,規矩相同。
祭台與掃台的習俗在建國後已不多見。但也有少數地方(特別是邊遠山區)仍在悄悄舉行,隻不過在形式上簡化一些罷了。
紹劇班規
紹劇戲班過去以船為家,大部分由班長或主要角色按季臨時組合而成,長期活躍在鄉村、碼頭、城鎮,由於戲班都是臨時組合,為穩固班社,每個班社都有嚴密的班規、習俗和忌諱。
紹劇也和其他劇種一樣,尊唐明皇菩薩為祖師。但紹劇卻稱之為“老郎菩薩”。其實這是口傳中的附會。傳說當年唐明皇從民間召來一班童男童女,讓他們在宮中唱歌跳舞。有一次,他來到梨園,見其中有個打鼓的童子為他所不識,便上前詢問,結果把大家嚇傻了,那個鼓手丟下鼓便跑址假山洞。原來他是一隻通身灰白的老狼。傳說古代之“戲”是老狼傳的。因而敬狼為神,傳為“老郎神”。又因唐明皇支持演戲,故也受到藝人崇敬,久之,便把他附會成老郎了。紹劇戲班每逢春節開盔箱,先請出老郎盔(唐盔),再把四個小太監帽掛在老郎盔左右,接著拿出鳳凰卷掛於老郎盔前麵的第二檔中間,然後再把各種盔帽按次序掛整齊,儼然金鸞殿排列程序。劇團每到一個演出地點,要先請出“老郎菩薩”神像,隨後疊好行頭,請“老郎”安坐在行頭兩端的中間弄裏,先由班主拜老郎,接著演員拜揖。演戲完畢收起行頭,將“老郎菩薩”安放在第一隻箱內仰麵而臥,不能俯放。演員凡打架、爭吵或在外有不端行為等等,都要在“老郎菩薩”麵前請罪,罰點大紅斤通蠟燭一對,並罰跪仟悔,嚴重者還要辦酒謝罪。請“老郎菩薩”最隆重的儀式要數農曆正月十五“老郎”涎辰期。清乾隆會稽人魯忠“竹枝詞”“……元宵燈花供老郎”,可見此俗曆史悠久。這天,戲班供起“老郎”,焚香燃燭,設擺三牲福禮,規定由“大麵”行當的演員給神像象征性的洗臉,再用清潔羊毫筆滲吸生鵝血給老郎菩薩的眉、眼畫兒筆,算是“開光”。接著鼓樂齊奏,大家向老郎菩薩神像恭拜。此後,“大麵”要拿著滲透鵝血的羊毫筆在各當演員的喉結、眉、眼上劃上幾筆。據說,這樣演員在這一年中會喉嚨響亮,萬事如意。供畢,大家分食三牲福禮。規定鵝頭留給“大麵”吃。
演員化妝,—定要小花臉先勾臉,別的行當不能搶先,據說唐明皇生前演小花臉,這個規矩是尊老郎菩薩。化妝前忌先穿戲服,此乃先生、師父的教誨,代代相傳,違者要在“老郎菩薩”麵前請罪、受罰。廂房內放置戲箱兩端的空隙之處,俗稱箱弄,是嚴禁堆放一切雜物的。據說箱弄裏放了雜物,演員喉嚨要被卡住。演員坐在班箱上休息,兩隻腳不能亂踢箱壁,否則就是踢打“龍身”,極為犯忌。各行當演員坐班箱有嚴格規定:旦當坐衣箱;白臉當坐盔箱、花臉當坐三擔箱;學徒隻能坐把子箱,誰也不能亂坐。開鑼前放置好的行動頭、盔帽、刀槍把子、麵具、捋把、切末道具都不能玩。“扮小戲”(演員穿別的行當戲服玩樂)是犯忌的。從現在的目光看來,也許是為了保持舞台紀律的嚴肅性,同時也是防止損壞服裝和道具,影響演出質量。另外,戲班還規定,末開鑼時.禁止敲、撥響器和弦樂。班子內外全部演職員禁坐樂隊指揮的“龍頭位”、亂坐就要受罰。關老爺的青龍偃月刀不能亂放亂動,開箱時首先把它請出來,使用前再用香燭供祭。
演員臉上畫好粉白後沒有勾畫墨色顏料的稱“白虎臉”。白虎臉是不能上台的。一旦被老藝人發現就要嚴加訓斥。因此,上台時,白粉臉中一定要加幾筆墨色和紅色。否則,班社會有晦會氣。
在台上令旗不能亂舞,否則就是擅自發號施令,觸犯上界,是不吉之兆。到新造的祠堂台或廟台演戲,先要進行“掃台”儀式。
這些班規忌諱,當時對鞏固戲班,保證演出秩序起著一定的作用。由於時代的變遷,現在已不多見了。
爐峰香市
紹興的香爐峰是城東南會稽山主峰之一。山上的岩石多有狀如香爐的,大小不一而足。山道正麵,石階層層疊疊,逶迤盤旋而上,山頂則怪險奇峭,引人入勝。此峰海拔354米,雖不挺高,但峰巒之間卻也雲霧不絕,如香爐之青煙繚繞。南宋狀元王十朋在《會稽風俗賦並序》中有“香滬自煙”之說,注雲:“會稽一峰,狀如香爐,人謂之香爐峰。”究竟是石如香妒抑或山如香爐,還是詩人的詩句中帶有香爐之稱因而得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似乎沒有—個可以定論的說法。
香爐峰頂,建有南天竺廟,廟內供奉觀世音菩薩。廟門上方,原有界泰鬥、邑人蔡元培先生親筆題寫的“慈雲廣被”匾額一方,筆力遒勁。因為香爐峰有此廟,善男信女趨之若鶩,以此形成香爐峰觀音香市。正是有香市的緣故,使香爐峰名滿浙東,可謂山以廟名,廟以市興。更何況“香爐繚繞出無窮,夾道奇岩正好風”(王藉句),名詩傳景,美景詩傳,所以爐峰香市幾乎年年人如潮湧,盛況不衰。現雖已辟為風景區,但香市依舊。
據佛教所雲,農曆二月十九,乃觀世音菩薩聖誕;六月十九,則是觀世音菩薩出家之日;九月十九為觀世音菩薩得道之時。故爐峰香市—年有三期,尤以二月十九聖誕之期為最盛。舊時紹屬山陰、會稽、諸暨、嵊縣(現改名嵊州)、新昌、蕭山、上虞、餘姚八邑的香客,每年剛交農曆二月,就朝山禮佛,紛至遝來。據有人粗略統計,最盛之時,光二月十九這一香市,上山之善男信女,幾達五十萬人次。最多的一天,曾達三萬餘人次,
其實二月十九這期香市,正逢春和景明、桃紅柳綠之際,香爐峰處處是景。隻要登上山頂,立足於奇岩之上,雲蒸霞蔚,煙霧繚繞,使人賞心悅目。如果是晴日,上山走得困乏時,山嵐驟起,披襟而檔之,使人頓時心曠神怡。從山頂眺望四周,會稽山諸峰,雲遮霧障,隱隱綽綽,豈不引入入勝。所以吸引眾多踏青遊春的男女老少,也是情理中事。人多道窄,摩肩擦背,熙熙攘攘,尤為香市增一份熱鬧。也有虔誠的佛門信徒,傍晚上得山來,在廟中宿山(晚上不睡念佛),清晨燒完頭香後就下山返回。於是,山道上上下下的行人,晝夜不絕。舊時沿山道沒有路燈,人們晚間上山,往往提著燈籠或打著火把,遠遠望去,如一條正在遊動的火龍,使香市平添一道風景。
因為香市的緣故,山麓就聚集起不少為香客、遊客服務的商家。有供應香燭的、有供應酒菜飯食的、有供應各種小木魚、小念珠、鎖片、佛心牌等等小玩意兒的,也有供應茶水、冷飲解渴飲料的。總之,與香市相配套的商市也因時而興,越發顯得熱鬧非凡。
至於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這兩期香市,香客、遊入雖稍遜於二月,但也各有妙處。六月十九,正屬盛暑,虔誠的佛門弟子也以心誠則靈的信念,上山禮佛。且山上氣溫相對較低。上山時雖然汗流夾背,但到達之後,峰頂涼風習習,精神氣爽,也自有其樂趣在焉。九月十九,秋風送爽,秋雲飄幻,楓葉初月,也不失為香客、遊人朝山進香、欣賞秋色的大好時光。所以香市也仍有它的魅力,不會過於冷落。
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宗教文化氛圍與如畫風光相得益彰,今日的爐峰香市,觀光遊客比往昔大有增加。
船戶祭張神
俗語說:“水火不留情。”紹興素稱水鄉澤國,有十裏方圓的桶盤湖,有驚濤駭浪的##湖,有捉摸不定的瓜渚湖……而船夫天天要在這些浩淼的江河湖泊中行船,如遇風急浪高,稍有不慎,即有覆船滅頂之禍,故水上行舟,安全尤為至關重要。為求天天平安無事,每年新正,船夫便一大早提著福禮,帶著香燭紙錠,風雨無阻,霜雪不顧,去張神殿祭祀張老相公,一則酬謝神明的保佑;二則祈求來年太平。成為舊時紹興船戶的一項風俗。
張神名夏,北宋時蕭山長山(今樓塔、河上鄉一帶)人。其父曾為五代吳越國刑部尚書,以父萌被授郎官。後任泗州外(今安徽泗縣東南)知州。當時,泗州常患大水。張夏募民築堤,疏導河渠,水害頓減,為一方土民造福千秋。
浙東沿海,每天有潮汐漲落,經常淹田毀屋,人畜不寧。沿海居民不堪其害,用木頭打樁,中間墊以麻布泥土,攔擋潮汐。然此種泥堤,遇暴雨大汛即被衝垮,災害依然如故。景#中(1024—1938年),張夏以工部郎中出任兩浙轉運使。鑒於浙東海塘危殆,首用石塊砌塘,從此塘堤堅固倍增,並相沿至今。
張夏去世後,曆朝念其修堤功績,追封他為寧江侯、顯應侯、護堤侯、英濟王、靜安公等溢號。元末明初,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山東及朝鮮等海域,出現了多股日本海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經明將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多年奮戰,遂將這些倭寇消滅,越中太守湯紹思,以為張夏的英靈有捍海滅倭之功,立廟三江閘上,在秋致祭。繼之,西郭門外會源橋、偏門外鍾堰頭、南門外念畝頭及城中府山西麓、江橋橋堍等地,均建起了張神殿,稱張夏為張神菩薩,又尊他為張老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