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全國抗日民主運動高潮
一? 九一八事變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東北三省的淪亡
一九二九年秋,資本主義各國陸續卷入經濟危機。這場危機持續了四年之久,是破壞力空前巨大的世界性危機。工業危機、農業危機和貨幣信用危機交織在一起,使資本主義世界遭受價值二千五百億美元的損失,工業生產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以上,農產品的價格大幅度下跌,銀行信貸係統陷於癱瘓。危機使四千多萬工人失業,幾千萬農民破產。
經濟危機的發生,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帝國主義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矛盾空前激化。為了擺脫危機,壟斷資產階級一方麵在國內實行法西斯專政,鎮壓革命,對工人和各階層人民進行恐怖統治和殘酷壓榨;另一方麵加緊對外的侵略擴張,準備挑起重新分割殖民地及勢力範圍的戰爭,對殖民地半殖民地進行更殘酷的掠奪。於是,德國成為歐洲的戰爭策源地,日本成為遠東的戰爭策源地。世界麵臨著新的戰爭威脅。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早就開始了。甲午戰爭之後,它一直沒有停止對中國的侵略。一九二七年六、七月間,日本田中內閣召開了“東方會議”。會議的內容是回顧和確定對華政策,中心議題是所謂“滿蒙政策”。會議確立了把“滿蒙”同“中國本土”分離開來的方針,最後形成了一個會議文件——《對華政策綱領》。會議結束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將會議討論決定的方針政策,擬成一個題為《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的秘密文件,於同年七月奏呈天皇。奏折說:“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此所謂滿蒙者,依曆史非支那之領土,亦非支那特殊區域”。
一九三○年,日本爆發了經濟危機,一九三一年經濟危機達到頂點。這次危機破壞性很大。壟斷資本家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同日本政府結合在一起,采取了一係列的反危機措施,千方百計地將經濟危機所造成的惡果,轉嫁到工人、農民、城市貧民及中小企業主身上。據統計,一九三一年工人失業者達三百萬。農民生活十分困苦。知識分子和城市勞動群眾的生活也動蕩不安。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從城市到鄉村,到處充滿著不安和反抗。麵臨著這種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日本反動統治集團急於發動一場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借以轉移日本人民的視線,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並依靠掠奪中國東北的豐富資源,來醫治由經濟危機造成的創傷。
為了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日本帝國主義在國內大造輿論,並大規模地擴軍備戰。一九三一年日本政府軍費開支增為四億五千多萬日元,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百分之三十點八。它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和大量輸入軍事物資,建立了一支以近代武器裝備四平、鳳城、安東等城市。九月侵占了遼寧(除遼西)、吉林兩省。十一月占領黑龍江省。一九三二年一月三日,日軍侵占錦州。至此,整個東北近百萬平方公裏土地和三千萬同胞慘遭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和踐踏。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的東北,極大地震動了全世界和全國各階級,使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日本帝國主義變中國為日本殖民地的階段,中國人民局部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
二? 全國抗日民主運動高潮國民黨政府統治的危機
全國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和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無不義憤填膺,紛紛要求國民黨政府進行抵抗。全國掀起了空前規模的反日浪潮。
中國共產黨、蘇維埃政府和工農紅軍多次發表宣言,作出決議,號召全中國工農紅軍和廣大被壓迫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全國各方麵紛紛發出通電,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日。全國許多大中城市都召開了各界抗日救國大會,舉行遊行請願,參加階層之廣和規模之大都是空前的。上海九月二十六日舉行抗日救國大會,參加人數在二十萬以上,會後舉行聲勢浩大的反日示威遊行。九月二十八日,北平各界召開抗日救國大會,參加的有二百五十多個團體,約二十多萬人。大會通電全國,要求國民黨政府“改定外交方針,認定日本為目前中國最大敵人”,實行“對日宣戰”,在全國“厲行對日經濟絕交”,“組織抗日義勇軍”,“國內各方停止內爭,一致對外”。
上海北平等地的工人紛紛舉行反日罷工。九月二十四日,上海三萬五千名碼頭工人舉行反日大罷工。二十三家日資紗廠工人醞釀同盟罷工,工人紛紛退廠。日本商號的店員和私人雇用的傭工也紛紛離去。十月初,上海八十多萬工人組織抗日救國聯合會。各廠工人紛起成立抗日義勇軍,要求政府發槍抗日。十月中旬,北平工界抗日救國會成立。其它各地的職工也都以發表宣言、向政府請願、征募愛國捐款、禁售日貨等多種形式,開展抗日愛國活動。
青年學生在反日浪潮中起了先鋒作用。各地大中學生紛紛集會遊行,發表通電,進行抗日宣傳,建立抗日團體,組織抗日義勇軍,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武裝民眾,出兵抗日。九月二十日,北京大學學生通電指出:“為今之計,唯有速息內戰一致抗日,並望我國民眾實行武裝,誓作政府後盾”。九月二十五日,北平師範大學學生和教職員電國民黨政府,譴責政府和軍隊“一遇外敵,輒取不抵抗政策,洵屬奇恥”。九月二十七日,北平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發表《為東三省事件告全國民眾書》,指出:“向國聯報告請求公判”,是“軟弱無效,坐以待斃的政策”。主張工農兵學商“組織起來”、“聯合起來”、“武裝起來”,“成立全國的反日運動聯合會,作為全國反日帝國主義的總機關”,“以群眾的力量驅逐日軍出境”,“打倒勾結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
各地學生還紛紛向各地方政府請願,並派代表或結隊赴南京請願。九月二十七日上海學生派出請願團赴南京請願。九月二十八日,南京上海學生兩千多人冒著傾盆大雨,步行赴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黨政府請願。請願的學生打了外交部長王正廷,搗毀了他的辦公室。十一月,南京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緊急動議案,“請蔣速北上,收複失地”。蔣介石也詭稱“個人決心北上”。消息傳出,南京及全國各地學生立即發起“送蔣北上運動”。十一月二十五日到南京敦促國民黨政府出兵抗日的學生達兩萬多人。十二月初,因國民黨政府代表向“國聯”提議將錦州劃為“中立區”,各地學生乃改請願團為示威團紛赴南京示威。十二月五日,北京大學示威團在南京街頭舉行示威,被軍警包圍,學生被打傷三十餘人,被逮捕一百八十五人。七日上海各校學生一萬五千人舉行示威遊行,聲援北大學生,抗議國民黨政府壓迫學生愛國運動。九日上海學生上萬人,包圍了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抗議國民黨特務綁架由南京來上海報告情況的北大學生代表,迫使國民黨上海市政府釋放了北大學生代表,交出了綁架學生的凶手。接著上海學生組織了人民法庭,公審凶手,並搗毀了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十二月十五日,北平學生示威團二百餘人到國民黨中央黨部請願,正在開會的蔡元培陳銘樞被推為代表與學生相見,學生毆打了陳蔡二人。十七日彙集南京的各地學生和南京學生共三萬多人,聯合舉行大示威。當示威隊伍走到珍珠橋時,遭到大批國民黨軍警的血腥屠殺,當場有三十多名學生被殺害,一百多名學生受傷。當夜國民黨政府又派出大批軍警搜捕學生,並以武裝押送各地學生返回原地。這就是南京珍珠橋慘案。慘案發生後,各地紛起抗議,上海學生工人和市民抬著死難烈士的棺木舉行了十萬人的示威遊行。
全國各城市的愛國工商業者也起來實行對日經濟絕交,致使當年日本對華輸出減少了百分之六十三點八。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民族資產階級輿論的報刊,紛紛發表言論,要求抗日,抨擊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和對內政策。九一八事變剛一爆發,羅隆基寫了《沈陽事件》一文,就日本侵略中國一事批評國民黨當局的內外政策,提出“改組政府”的主張。他說:“在目前內憂外患的環境下,具體的救急辦法,是根本改組現在的政府。我們希望有個容納全國各項人才、代表各種政見的政府來暫時負擔國事,做政治上的應急的過渡辦法,這裏,一八七○年法國的國防政府是個前例”。十月中旬,王造時發表名為《救亡兩大政策》的小冊子,提出了他的“兩大救亡政策”:一是“對外準備殊死戰爭,與日拚命到底,促成日本革命”;二是“對內取消一黨專政,集中全國人才,組織國防政府”。“九一八”後,知名人士馬相伯發表《為日禍敬告國人》書,提出:“我民國主權在民,所望真正民意徹底充分表現,立息內爭,共禦外侮”。
國民黨和國民黨軍隊內部也發生了分化、分裂和動搖。一九三一年十一月,日軍向黑龍江進犯時,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黑龍江省軍隊總指揮馬占山率部在嫩江橋抗戰,給進犯的日軍以重創,成了風雲一時的抗日英雄人物。全國各地紛紛捐款援馬抗日。同年十二月,被蔣介石派到江西進攻紅軍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一萬七千多人,在總參謀長共產黨員趙博生和旅長董振堂的率領下,在江西寧都起義,參加紅軍。
上述形勢,衝擊著國民黨蔣介石的反動統治。這時,國民黨內各派軍閥政客的紛爭更加激化,反蔣各派都乘機向蔣介石集團發起攻擊。汪精衛、孫科、陳濟棠、李宗仁等在“九一八”之前,就已在廣東成立另一個“國民政府”,與蔣介石實行武力對峙。“九一八”後,他們更利用全國的民氣,極力逼蔣下野。九月下旬,寧粵雙方在“共紓國難”的幌子下,開始舉行談判。粵方同意取消廣東國民政府,但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蔣介石必須“通電引咎,聲明議定統一政府辦法時立即下野”;第二,必須“立即變更京滬衛戍警衛組織”,調與粵方有曆史關係的十九路軍進駐上海及京滬鐵路沿線。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雙方代表在上海召開所謂“和平統一會議”,蔣介石下野問題仍是爭論的中心之一。會議最後議定,雙方各於所在地點克期召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然後在南京開四屆一中全會,處理雙方一切提案,並改組政府。十一月南京和廣東分別召開了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粵方舉行的大會上,倒蔣氣氛愈加濃厚,會議通過議案:“必須蔣中正踐言實行下野,並解除兵柄,如蔣不下野,則在粵組織中央黨部”。有人甚至動議“永久開除蔣中正、張學良黨籍”。
在全國抗日運動的怒濤衝擊下,也在國民黨內部反蔣派別的咄咄進逼下,蔣介石考慮到對己的不利形勢,決定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實行下野。十二月十五日,蔣介石向國民黨中常會辭去“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職務。由林森代理“國民政府”主席,陳銘樞代理行政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