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業聯合會是非公有製經濟人士為主的社會團體以及與工商業聯合會工作相關的社會團體的業務主管單位。

第四章附則

第二十五條地方新設工商業聯合會時,應報請同級黨委或政府批準,並報上級工商業聯合會和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備案。

第二十六條本章程經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會員代表大會通過,並報國務院備案。

第二十七條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於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

美國工商業曆史研究

在過去的200年中美國的農業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1775一1783年),全國95%的人口務農。今天這一數字還不足2%。雖然個人或家庭擁有美國所有農場中的85%,但他們僅擁有64%的耕地。其餘的土地為大小公司所有,農業及相關產業已經成為大商業 ─"農業商業"。農業雖然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變化,但它仍是美國生活中一個不變因素,生產的糧食安全、充足而且價格低廉。

在美國曆史初期,農民為國家其它領域確定基調。農民從來就沒有像神話故事所描述的那樣自給自足,他們依賴著變化不定的氣候和市場。然而,他們卻依然顯示出一種令全國其它人口所景仰和效仿的個人主義和平等主義精神。

隨著住區從東向西的拓展,美國農業取得了世界大多數地區不可比擬的富足和多樣。這在今天依然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土地麵積大和大自然的慷慨贈予。隻是在美國西部少數地區降雨量有限,存在沙漠。而在其它地區,降雨量都適中或充足,河流和地下水為需要水的地方提供灌溉。大片大片的平原或丘陵,特別是在中西部,土地為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提供了理想的條件。

在美國的大部分地區,土地多,勞動力少,不宜於采用英國製度,即一個有地產的紳士擁有大片土地,大多數農民都是佃農的製度。北美的農業開始建立在大量家庭農場的基礎之上此外,這些農場往往坐落在不同的地方,相互隔絕,而不是簇擁在一起形成一個個村莊,從而強化了農民的個人主義和自給自足精神。

美國的農民樂於接受新技術是其典型特點。19世紀新工具或新發明層出不窮。例如,長柄大鐮刀和配禾架代替了收割鐮刀,後來在1830年代又讓位於塞拉斯·麥考密克的機械收割器。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1861-1865年),草料收割、打穀、割草和耕種都開始用上了機械,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

促使農業增產的又一個因素是19世紀末期定居者迅速湧入密西西比河流域。聯邦政府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國內人口遷徒,其中包括《宅地法》。該法於1862年通過,向每個定居家庭提供65公頃"宅地",隻象征性地收取少量費用,以此鞏固了已有的小家庭農場模式。

在這一時期,各種發明和鼓勵農業的政策十分成功,生產過剩在南北戰爭之後已成為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由於需求跟不上供給速度,農民的農產品價格下降。 自1870年代到1900年的那一段歲月美國農民特別艱難。

政府作用

1862年成立了農業部。此後聯邦政府對農業事務發揮直接作用,甚至教授農民如何提高土地產量。在20世紀初出現一個時期的繁榮之後,農產品價格在20年代開始下跌。30年代的大蕭條使價格愈加低彌,到1932年農產品價格跌至1920年水平的二分之一以下。成千上萬的農民破產。許多現行農業政策都可追溯到30年代這絕望的10年和新政的挽救措施。

今天一係列錯綜複雜的立法體現了美國的農業政策。從理論上說,生產過剩是導致農產品價格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一些情況下,政府付款給農民要他們少種莊稼:某些商品可作為擔保獲得聯邦貸款或"價格支持"。虧額付款支付給農民以補貼國會為某些農產品定的 "目標價格"和實際出售價格之間的差額。在西部各州聯邦水壩和灌溉渠係統以貼補價向農民供水。

價格支持和高額付款僅適用於穀物、奶製品和棉花等基本產品,許多其它作物沒有聯邦補貼。農業補貼計劃受到批評,其理由是計劃使大型農場獲益,從而加快向更大和更少農場發展的趨勢。例如。最近有一年,銷售額超過25萬美元的農場 - 僅占全國農場總數的5%-得到了政府向農場支付款額的24%。減少政府在農業部門的作用,減少給農民補貼的運動日趨高漲。但重要的經濟利益保護著現行的農業政策,改革建議在國會引起了激烈辯論。

長期觀點

總的來說,美國農業是一令世人矚目的成功的故事。美國消費者的食品開支比其它許多任務業國家的消費者少,美國三分之一的耕地所生產的農產品必須出口。1995年,農產品出口以近2:1的比例超過進口。

然而,農業上的成功也付出了代價;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認為,美國農民大量使用人造肥料和除草殺蟲劑等化學製品破壞了環境。有毒農用化學品經常流入全國的淡水、食品和空氣中, 州和聯邦各政府官員雖然在保護這些資源時保持著高度警惕,但也無濟於事。

與此同時,美國各地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在尋找長期的解決方案。他們利用諸如基因嫁接等新技術以期培育出生長快、不用有毒化學品即可抵禦蟲害的農作物。

美國式的大規模生產

1922年,美國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發表自傳《我的生平和事業>>當時用各章標題構成了一"係列問題:"怎樣才能用省錢的方法辦好事情?"金錢--主宰還是奴隸?" "為什麼貧窮?"等等。

幾代美國工商界的領袖人物感興趣的就是這些問題。商界人士在努力尋找答案時力圖做到花較少的錢製造和分配較多的商品:取得更大的利潤。他們顯然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由於數次移民浪潮。美國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人口迅速增加,此時的工商業日益發展。人口增加的速度之快足以源源不斷地提供一大批工人,但並不超過經濟的承受能力。

美國人的某種性格亦推動了工業的發展,這便是強烈的企業奉精神。有人認為這種衝動源自宗教,即把艱苦的勞動視為令上帝愉悅的清教或新教的倫理標準。但其它人提出了質疑:一些美國商人.特別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強盜資本家"時代商人的殘酷無情是否符合深切的宗教情懷。

18世紀末,美國製造商們實行了把許多任務人集中在一個地方工作的工廠管理製。後來又增加了某些新的內容,即1800年發源於軍械工業的美國大規模生產製度。這種新的製度利用精密工程學將製造變為替換部件的組裝形式。這又反過來使分階段製造成品,每個工人專門從事單項工作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