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芒
昨夜,一隻鳳凰越過千山萬水,從寧夏的石嘴山市直抵金陵,斂翅停落於苦丁齋。今晨,我展視這劃過時空的翅膀,竟是神韻騰躍、文采斑斕,頓使我目眩心驚。鳳凰台上憶吹簫,李白來過。莫非他就是李白所憶之那個吹簫的人?不過他還年輕,才48歲,和我兒子同年;論詩齡,從學步開始,滿打滿算也才26年。48歲詩壇小夥子的詩,竟使在新舊詩壇翻滾一生的84歲老漢激賞,為之浮一大白,蓋“良有以也”。
“以”什麼?先從其起步時的時代背景說起。1982年已改革開放,詩界掀起向西方現代派學習的熱潮,晦澀詩(我不主張稱之為朦朧詩)盛行,青年詩人趨之若鶩,而群眾不買賬,不歡迎,新詩一時陷於低穀,相反促使舊體詩複興。平心而論,從強化詩創作的藝術性、意象藝術的深化等方麵說,它曾給建國後一直風行的“趨政”現實主義的詩風以極大衝擊,有其曆史功績。但它進一步否定民族傳統、全盤移植西方,是它的根本缺陷,而意象過分密集和結構錯亂,則是其不被中國讀者理解和接受的藝術上的主要原因。一般青年在那個年代開始寫詩,受“時髦”貨的影響是很自然的,否則根本沒有發表機會。而邱新榮卻有其獨立的思考和發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意象豐富,甚至密集,幾乎全以意象語言行詩,因而思維境界廣闊,表現生動活泛,一掃過去有些新詩平淡如水、概念堆砌等等流弊。這是他對“朦朧”詩優點的繼承和發揚。
2.意象鏈接的邏輯化。一個中心意象產生後,能高度發揮想象力,從而產生許多分枝意象。分枝意象與中心意象之間的邏輯關係,如派生、因果、對比、反差、暗示等等,如不表達清晰,便形成意象迷宮,讀者就難以理解,讀不懂。邱新榮的詩沒有蹈此覆轍。
3.內結構的線形思維。從詩整體的內部結構(章法)來說,我們不排斥各顯神通的種種內結構,但從接受美學角度來考慮,不得不照顧詩歌接受者的思維習慣、審美水平等。因此,采取線形、雙線形,總比多軌形乃至混亂無章的好。邱新榮沒有趕這個“時髦”,他的詩可以說都是線形結構,有頭有尾,加之意象鏈接有序,構成一個整體,一般讀者讀去,稍加思索領悟,即可全篇貫通。這也是他對當時那些讀不懂的詩的超越。
揚其優長,汰其陋劣,不但對現代派詩風,也是他對整個新詩傳統經驗的道地的繼承與發展。邱新榮可以說是一位思考型、有主見的新詩人。我之所以把這個問題放在第一位來考察,是因為我特別重視為祟於新詩壇多年的這一病灶。我覺得一位詩人的精神品格、文化素養、思維能力種種基礎性、前提性的問題,最後都將集中、溶解、顯示於其創作實踐之中;反之,觀其詩,便約略可知其人品、境界、脾性、詩觀。
對邱新榮其人也是如此。他如果不是奮發努力,就不能以十幾年功夫到達如此高位水平;他如果不是飽覽群書,尤其對中國曆史了如指掌,就不會寫出此書《青銅古謠》《臉譜幻影》乃至《長歌短調》等輯中大量評論古今人物、事體的卓有獨見的詩來。沒有概括古今中外、天地人神的洞察力和構象力,就寫不出得獎作品《祖國嗬我的祖國》這樣博大精深、氣勢磅礴的長篇抒情詩來,也寫不出一針見血、精巧深刻的極端精悍的短詩來。
謂予不信,我可舉例說明一二。
《英雄的悲劇——和屈夫子叫個真》,這是為屈原喊冤的作品,恐怕為此題材寫詩的古今詩人不下千萬,而邱新榮的詩我獨見其嫵媚。請看其中一段:
不需要英雄的時候
你以英雄的形象降落
踐踏忠良的那一時刻
你偏充當了忠良的角色
在媚眼兒受青睞的日子裏
你把耿直弄成了自己的絞索
嗬 你的末路就在於不願以小人的標準
做自己的準則
理是情之極致,故究理之深度,亦可知作者詩性思維的深度。誰個吊屈原詩中曾說出這種放之古今中外皆準的哲理來?它與我八十餘年生涯中所曆所見、所感所歎者莫不相符,因而讀此能不勃然心慟、愴然涕下?其深刻可知,其心靈的向度可知,其普泛率可知,其針砭性亦可知。何況他用反詰的語氣,更增添了對迫害者良心的譴責力度,真是一篇“問責”的曆史檄文,而又有出人意料的幽默。
《青塚》是憑吊昭君墓之作。慣於奔騰縱筆、意象密集的邱新榮,此時卻惜墨如金。至今傳頌不絕、也是被千萬詩人寄以無盡哀思的昭君和番的故事,那秋雨般連綿至今的熱淚,被濃縮成區區24個字,比一首七絕還短:
婚禮
散了
一隻酒碗
放在
大草原
淺草
為它織一件漢家衣衫
中心意象就是一隻酒碗,是昭君墓外形的象征物。它派生兩個分枝意象:一是婚禮事象,一是大草原物象。前者暗示前因:為了救戰拯民,不惜舍身遠蹈邊穹,與匈奴和親,這一滔天大事,作者僅以“婚禮”二字點出,卻暗中點出了內涵:原來昭君隻是充當了漢室皇帝求和的一隻小小酒碗的角色。這是對中心意象的一種解釋。後者暗示後果,昭君墳像一隻酒碗倒扣在大草原上,草原之大與酒碗之小的反差,凸顯了昭君的悲劇命運:她不過是漢家朝廷丟棄在匈奴的一隻小小的酒碗而已。末段,以淺草覆蓋的青塚,作為延伸的意象,解釋了中心意象酒碗之意,卻又作了自身的發展。“漢家衣衫”四字有三層內涵:一是淺草的象征物,表現了昭君受到人民包括匈奴人民不盡的敬愛;二是象征昭君命運的歸宿,是她的悲劇的代表形象:寂寞、平凡,卻是千年生生不已的思念;三是昭君對故土的依戀之情。短短24個字,竟有如許含量!我相信我的解釋並非牽強附會,強詞奪理。讀者不妨按此方法去讀這本詩集,我想一定能更多地理解邱詩之妙。
我欣賞邱新榮的詩,我為新詩後繼有人而高興。當代不少新舊詩人在為中國詩歌整體的發展、前進思考,並正進行著大範圍的討論,並產生了不少新體詩歌的試驗作品,可以說正處於大轉折時期。我也積極參與其中,並提出了我的“哥德巴赫猜想”——新舊詩接軌,產生新的主流詩體。以邱新榮的年華和詩才,我希望他也能投入、融入這場詩歌改革的大潮中去,必能對中國詩歌整體的前進作出重要貢獻。亦不知言有當否?
感謝一次偶然的機緣,我認識了這位金聲玉振、響徹雲霄的鳳凰!
是為序。
北京奧運會閉幕之日
寫於金陵苦丁齋
2008年8月24日
中華文明的詩性表達
朱先樹
邱新榮先後有作品在國內報刊及中央電視台發表,是一位有一定影響的詩人和作家。最近讀到他即將出版的詩集《邱新榮詩的自選》,對中華大地曆史文化的詩性概括和描寫,內涵豐厚,磅礴大氣,充滿才情和靈性,的確值得關注。
中華民族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已有數千年的曆史,有苦難、抗爭,更有輝煌,創造了無數的奇跡。而這一切都是人與土地血脈相連所取得的。在《土地人》詩中有這樣的描寫:“這土地真古老/在誕生歲月之前就誕生了它的形象/我知道它是為我的祖先和我以及我的子孫準備的/沒有我們都沒有辜負它”,“當我們從它身上收獲了小麥玉米高粱豆類並把這些補充進自己的生命時/我們也同樣沒有忘記/把這些足以構成神話的乳白金黃殷紅油黑的豐盈生命/提供給這塊土地”,這就是人對土地的依存和不可切割的血緣關係。正是這樣,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的舞台上創造了神話和輝煌的曆史,也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偉大的文明。這一點在長詩《祖國啊我的祖國》中集中和概括地得到抒寫,詩人是懷著一種深沉和自豪的感情來反複加以歌唱的。
詩集《邱新榮詩的自選》共分“晃動的風景”“青銅古謠”“臉譜幻影”“長歌短調”四個部分,分別具體地從神話傳說到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山河勝跡等的描寫和抒情,從空間與時間的連接處吸取詩情,表現其詩意,充滿詩人的沉思與感悟。如《鐵的誕生》,寫人類進入鐵器時代,曆史開創了新的篇章:“鐵流嬉笑著/跑進模具的長廊/成鍬成鋤/成刀成槍/成為一個時代最堅硬的基本力量”,“手工業在鐵的料理下/開拓了新的市場/戰爭卻利用了鐵的直率/製造了嚴重的創傷”。的確鐵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但它帶來生產發展,財富積累的同時,也帶來了人的仇恨和殺戮,它創造了曆史的輝煌,也製造了曆史的災難,後者如《金戈》中寫的金戈本該是一把金色的鐮刀,或是一彎生動的月亮,但金戈“僅比鐮刀厚三分/比月亮多一柄/便有了鐮刀沒有的殘酷/有了月亮沒有的凶狠”。當然這都不是鐵的罪過,而是人的貪欲造成的,如寫《越王勾踐》的兩首詩中,寫越國被吳國滅亡後,越王臥薪嚐膽,忍受屈辱,隻為報仇複國,而當自己目的達到後,卻要為他的劍尋找新的殺戮對象了,“兼天連夜/歡呼聲碎了太陽碎了星光/勾踐王扶劍細思量——/敵國破滅無敵手/下一個節目/該清掃臥榻之旁”,是利益和權欲引來曆史紛爭,而一些為曆史負責的人們卻輸給了曆史的近視眼,如林則徐、商鞅、屈原、王昭君等等,最後的淒涼與悲劇都是這樣造成的。當然人們也記住了那些為人類造福,為解除人的苦難,而能過安寧幸福日子的神話曆史人物,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誇父追日》《大禹王》《後羿射日》等詩中所寫的,人類原始的理想追尋則是和平、安寧、美好的向往,願中華民族的發展都是朝著這個共同方向努力的。
還要特別提到的是,詩集《邱新榮詩的自選》中的許多詩,在敘說曆史和曆史人物時,並不是簡單陳述事實,而在表達詩人自己的感悟和評價中,還充滿著文化韻味,讓人讀來產生聯想的同時也得到一種文化的啟迪和美的享受。如《嘲李煜》:“一曲新詞酒一杯/後主擲筆已微醉/左擁右抱入衾夢/冷落江山無人照應/一夜宋兵飛臨”,“憑此雕欄把此玉砌/已管不了清秋愁鎖梧桐色/不幹春花秋月事唯有長江天際流/昨夜東風小樓不及故國暖殿/悔之何用”,“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檢點四十年家國三千裏河山/無人予以訴說/聽簾外雨潺潺”我們知道,南唐後主李煜,這個亡國之君,治理國家是無能的,留下許多教訓可以總結。但他在詞上是才華橫溢的,留下了許多傳世的名篇,而這首詩正是從李煜的詞來描寫和嘲笑李煜,讀來則準確、生動而有趣。其他如寫《訪杜甫草堂》,以及許多文學名著中的人物,都是從文學作品本身出發,表達一種感悟和評價,也是有情趣的。
應當說明的是,這部詩集裏的詩總體上都是寫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為主要題材,但卻是站在今天現代人的立場去敘說和評價的,題材內容主要是詩意構成的需要,而並非完全在題材選擇的本身。因此讀來仍然是有強烈現實感的。在這些詩中直接描寫現實和現代生活的詩雖然不多,但也有如《賣書人老賈和書》等,則是直接切入現實生活,而表現了自己的認識和感情傾向的。題材內容的選擇是詩人的自由,我們所關注的是詩人表現了什麼樣的認識和情感,以及他藝術追求的個性特點來看待詩人和他作品的價值和意義。
總之,邱新榮的這部詩集,內容豐富,用詩的形式來概括和描寫整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曆史和文化,這是一個大膽的藝術構想。在藝術表現上是一種具象的抽象概括,特別是詩的語言運用上,不沾不脫靈動而有彈性,是完全詩化的語言。如寫《羊城》的小詩:“羊/迷路/丟失了草地/回頭一聲低鳴/成動聽的/粵語”。十分精致巧妙,也準確簡潔有趣。在許多詩中,也有不少佳句,讓人過目難忘。我相信在今後的創作中,他更會注重詩的精致和完美,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2008年9月1日草就於北京
“野風”吹不盡,“大雅”又發聲——邱新榮四卷本詩集瑣談
牛學智
十年前,我無意中翻閱過邱新榮的詩集《野風》,這本詩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但十多年前我正值青春年少,又是初涉講壇的“不怕虎”之“牛犢”,對於學校指定的教學任務總有點有一搭沒一搭的任性感,也許正是人們所說的詩的年齡的緣故,身邊的、遙遠的外地的,隻要能搜集到,讀詩似乎倒成了我的一個正業。《野風》大概就是在那個時候闖入我的視野的。《野風》一集中究竟有些什麼詩、什麼詩句,今天的確無法一一記清。但記憶中非常清楚的一點是,我曾拿那時仍做著教師的邱新榮與我同樣熟悉的教師詩人汗漫、耿翔、西川等,乃至寧夏的戴淩雲、馮雄、虎西山、周彥虎等人作過簡單對比。個性以外,這些詩人在題材選擇方麵有個基本相同點,就是喜歡把語文(文學)教材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一番個性化、曆史化的發揮,或者通過執教者、受教者的表情,重新激活古今中外文學形象在當下的生存境遇。此類詩就大體可闡釋成“知識分子寫作”。因為它主要表達的是詩人自己對曆史、對世界、對人文、對當代知識分子的當下命運、際遭和憂患的思考,抒發主觀態度以引起足夠療效是詩的題中應有之義。總體的印象,這類詩的價值意義總是壓倒詩藝的探索,具體一點,就是詩主觀情感的渲染似乎都要淹沒詩對曆史理性的辨析、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