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式的操作程序
現將以上各中學物理教改實驗的實施步驟列在表4-2中。
表4-2
A
啟發講解—指導自學—答疑小結—布置課後學習
B
實驗設疑—自學探求—討論質疑—練習總結
C
D
實驗探求—自學討論—啟發點撥—練習答疑—小結論文(寫單元小結,小論文)
E
學生看書—師生提出問題—小組或全班討論與答辯問題—教師課堂總結—學生靈活運用
F
G
H
I
J
自學質疑—精講釋疑—討論排疑—練習解疑
K
導—讀—議—講—練—結
L
M
N
自學—啟發—練習—改錯—小結
O
P
在此基礎上,筆者概括出如下的基本操作程序:
茲分述如下:
1.設疑激趣
這是該模式操作程序的基礎環節,該環節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物理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解釋物理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欲。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師在講“大氣壓”一節時,先做了一個“用玻璃管吸水的演示”。把玻璃管插入廣口瓶水中,用嘴一吸,水便沿著管進入嘴裏。然後,把廣口瓶裝滿水,用塞子把瓶口塞緊,瓶塞中間插入一根玻璃管,讓前排學生吸,結果都沒有吸上水。學生此時七嘴八舌,有的埋怨前排的同學不會吸,有的躍躍欲試,而有善於觀察的學生則指出:瓶口塞了塞子就吸不上來。當教師追問為什麼加上塞子就吸不上來了,學生答不出來。接著教師指出:要了解現象的原因,請閱讀“大氣壓強”一節。這樣教師通過實驗設置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導入了下一環節。
2.指導自學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提供實驗器材,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同時,亦可向教師提問。教師作巡回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導啟發,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了解自學情況。
關於自學內容,起初,宜選擇難度不大的,或是學生已有一定程度了解的教材作為自學內容。如初中的“船閘”,高中的“牛頓第一定律”、“功率”等。隨著學生自學能力的不斷提高,應逐漸加大自學內容的難度。
關於自學提綱,教師可事先刻印好,提綱要緊扣教材。應包括: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關舊知識的提示;引導學生實驗、觀察現象、記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指導性材料等。至於自學提綱的詳略應以教材的詳略情況、學生自學能力的強弱等為轉移,初二起始年級宜詳細些,高中年級可適當簡略些,但都應易讀、明了,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3.討論答辯
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歸納整理出討論題目進行討論,相互答辯,以加深理解。這一環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關於討論的題目。討論的題目要具有啟發性。題目既不能過於簡單,學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也不能超出學生的實際水平太多,以至於學生茫然不解,不知所措。討論的題目,估計經學生反複動腦思考,能“跳一跳,摘得到”為宜。討論的題目最好具有程序性,題目的安排順序要與學生思維發展的順序相一致,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這樣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2)關於討論的方式可采取分組討論、全班集體議論或是二者相結合。討論中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尤其要特別重視中、下等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常有自愧不如上等生的想法,因而發言總是有顧慮,不像上等生那樣有自信心,發言比較主動,所以,應優先讓他們發言和提出解答,鼓勵他們,打消他們怕錯的思想顧慮,動員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隻有把中、下等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才能大麵積地取得良好效果。
(3)要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的題目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閱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點、啟發或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
4.啟發釋疑
通常情況下,疑難問題經過爭辯議論之後,基本上能得到較為完善的答案,但也會出現學生對物理概念、定律、規則等的內在聯係、區別理解不透徹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啟發精講,幫助學生揭示它們的內在聯係或區別,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必要時,可補充演示實驗。解答個別學生討論中仍未解決的遺留問題,應著重於指導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思路,幫助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注意防止不管學生是否弄懂,講得過細,重新回到“滿堂灌”的老路上去的傾向。
5.指導練習、小結
指導學生通過練習,加深對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等的理解。如若這一模式以單元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寫好單元小結。如:用列要點、列表、寫心得體會等方式,將整個單元主要內容、基本物理實驗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把知識條理化、係統化。目前,練習的方式通常是做練習題,在學生分頭練習的基礎上,老師可請少數學生板演,以糾正練習中容易出現的錯誤。由於教學時間所限,課堂練習不同於課外作業,選題要“小”、“精”、“活”,形式要多樣化。
三、模式的目標
該模式的目標概括如下: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包括閱讀、理解概括物理教材的能力,自己通過觀察實驗,進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該模式的主要目標。
(2)培養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學方法,逐漸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3)培養學生係統整理知識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調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積極性。
四、模式設計的理論依據
1.心理學依據
(1)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學生的觀察力已有了顯著的提高,他們一般能根據認識的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觀察,並能保持較長時間。
心理學一般都認為初中學生的思維處於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在他們的思維活動中有具體形象思維的成分,也有抽象邏輯思維的成分,但抽象邏輯思維開始逐漸占有相對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初中學生已經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能較好地根據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係進行恰當的判斷,並作出必要的說明和論證。他們的推理能力也在不斷發展,已能根據幾個前提推出合乎邏輯的結論。他們對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的理解逐漸加深,不僅能從原因推出結果,也能從結果找到原因,並且還能從許多原因中分出主要的、次要的原因。到了高中,學生的思維已開始具有辯證邏輯思維的特點,他們能夠從一般的原理、原則出發,運用理論分析和綜合事實材料,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從初中到高中,學生的思維越來越具有獨立性,高中學生尤其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他們喜歡探討問題發生的原因,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複雜的因果關係。中學生的所有這些心理發展的特點表明,他們已具備了初步的自學能力,這就為我們采取以自學為主實施教學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石。
(2)初中學生思維的批判性也有了顯著發展。他們開始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不滿足於老師簡單的說教和書本現成的結論,喜歡追根問底。到了高中,學生邏輯思維的批判性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他們對書本上的一些現成的結論,往往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對別人的見解和意見,有一定的分析、批判能力,喜歡開展不同意見的爭論,與別人討論問題時,希望對方拿出具有說服力的論據。他們對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也常常經過反複思考去尋找比較充分的理由或論據,這一切又為我們在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盡管初中學生的思維批判性、獨立性有了較大發展,但還不成熟,容易產生固執、偏激的不良傾向。高中學生與成人相比,他們對事物的分析、判斷能力也還沒有達到成熟階段,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他們,幫助他們克服獨立思考中可能產生的缺點和偏向,給予必要的指導,這又為不可替代的教師的指導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