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討論”教學法(1 / 3)

“問題討論”教學法

問題討論教學方式是根據教和學的重、難、疑點以及分析處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和控製下,以學生自覺主動地討論、質疑、辨析為主,同時輔以其它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加深理解、綜合應用概念和規律的同時,提高綜合分析實際問題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成都市中學物理教改實驗組在進行“教學方式的選擇和優化”的跟蹤對比實驗中優選出的教學方式之一。這裏從實施的基本問題上介紹郭鳴中、張萬勳等老師的總結和做法。

【實施“問題討論法”的基本條件】

能否實施這一教法,決定於三個因素:

1)教材內容方麵不是一切教材內容都能用此方法來上課的,凡是學生

已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而新知識又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加以分析、歸納就能總結出新知識的教材,就能用此方法進行教學。

問題討論式教學的近期目標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靈活、綜合應用概念規律,遠期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慧品質。進行同一知識內容的教學,應用問題討論式較之應用其它教學方式要多用一些教學時間,約1.2~1.5倍。因此,隻有理解和應用那些內涵較為豐富的概念和規律的課題或分析處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較普遍意義的課題,才宜於采用問題討論式進行教學,才能達到上述雙重教學目的。所以,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應用於部分綜合應用知識的新課、練習課和複習課中。

2)學生方麵學生必須改變過去那種老師講、認真聽就行了的思想和習慣,學生必須意識到;上課的過程就是自己主動學習的過程,相信自己在教師的指導下會學,且能學會。因此,采用這種教法,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分析、動口、動手、動腦,敢於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爭辯,直至把問題搞清楚,學會學懂為止。

問題討論式是以討論為主的一種教學結構。它不同於在其它教學方法中隻把討論實施於局部的、個別的問題,而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它應該動員絕大多數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否則討論將流於形式。隻有條件成熟的討論,才能使絕大多數學生受益,否則將會過多地延緩教學進程而實效甚微。

學生除應具有必需的知識、能力基礎外,最主要的是應具有相對獨立地進行討論的思想基礎和語言表達基礎。一般說來,學生是好奇、好疑、好勝、初步具有欣賞自己的成人意識,希望自己的意見能被人了解和受到尊重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展思想品格中的“閉鎖性”,又常常防礙他們主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教師提問時,他們可以做出清楚的陳述並引以為榮。但要他們主動表述自己的意見時,卻往往內心激動但難於啟齒,怕說錯受到譏笑。因此,在平時教學中,要通過提問、討論、派代表發言等方式,對不太難的問題進行較深入的討論,培養他們敢於說、響亮地說的習慣。討論主要是用語言交流信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對討論的效果影響甚大。平時要通過複述,口頭小結等形式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要做思想工作,使學生明白討論對於理解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重要作用,明白怎樣去傾聽別人的意見,正確對待正確的或不正確的議論。教師對學生哪怕是錯誤的回答,也要肯定其正確因素和敢於發表意見的品格,讓學生主動地理解“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竭力防止對錯誤意見的諷刺性哄堂大笑的現象。

3)教師方麵首先必須破除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要有民主的思想和民主的作風;要有群眾觀點,相信自己的教育對象通過討論、分析,是能自己學會的;還要能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隻有融洽的師生關係,才會有融洽的討論氣氛。此外,教師必須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討論題和教學過程,還必須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應變能力。教學過程中,要鼓勵、表揚積極參與教改的學生,平時要多做個別學生的思想工作,關心和支持他們改變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要經常跟班主任、班委取得聯係,爭取他們的大力支持。因此,教師除對所討論的知識應非常熟悉外,自身的素質要能適應這種教學方式的要求。問題討論式是比較難於駕馭的,組織好課堂討論是一項教學藝術,教師有一個再學習的過程。要更多地了解學生實際,向學生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學會及時、恰當地隨機處理討論中的問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機智性。

以上三方麵,是實施“問題討論法”教學法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缺一不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