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指導發現教學模式
當今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知識更替日新月異。為了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適應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鄧小平同誌的“四個麵向”指示的鼓舞下,教育戰線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其目的在於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使之成為創造性開拓型的人才。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用什麼方法得因地而異、因校製宜,看教育對象而定。經過試驗,湖南懷化市三中劉達新等老師在物理教學中采用單元指導發現法,已初見成效,現綜述如下:
單元指導發現法的理論依據
教育心理理論指出:教學的任務是使學生準確而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教學過程應當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發現”知識的過程。阿基米德曾提倡過“使學生自行發現的教學方法”。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論語·述而》)。即所謂“憤而悱發”。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1780—1860)曾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傑姆·S·布魯納(1915——)認為:“科學家的工作是發現,學生的學習也是一種發現,都是創造性的智力活動,性質一樣,隻是程度的深淺而已。”他說:“教學不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還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可見,他的教學論的基本觀點是: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不斷發展智力的過程。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物理概念和規律來源於實踐,但要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物理概念和規律,還必須進行分析、綜合等抽象的思維活動。一般說,人們在抽象出物理現象的共同屬性後,就認識了有關的物理概念;在抽象出物理現象的變化規律後,就發現了物理規律。如果中學物理不打破教材、教師、課堂三中心的老格局,不改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注入式教學法,充分讓學生像當初科學家“發現”定律那樣去發現知識,十分注意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思維而概括出理論來,就難以完成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教學任務。
單元指導發現法的教學過程
現以高一物理第八章《動量》的教學為例,來說明單元指導發現法的教學過程:
一、劃分教學單元,以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為依據劃分教學單元,每個單元是一個研究課題。
教師圍繞課題,緊扣教材,編排教學程序。學生則按所編程序進行有條不紊的探索。高一物理第八章《動量》共分三個單元,
1.研究在任意力作用下的物體的機械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時和哪些因素有關,定量關係怎樣(1—2節)。
2.研究合外力為零的物體係統內相互作用的物體所遵循的規律(3—5節)。
3.研究碰撞問題和反衝問題(6—7節)。
二、教師的指導。
要使學生通過教學過程達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發展智力的目的,教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單元指導發現法中的指導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學”的指導。
1.設置問題情景,引起學生驚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直接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動量》第一單元的教學一開始,便設置如下兩個問題:
①雞蛋碰石頭,雞蛋是否一定會爛?你有無使它不爛的辦法?
②從同一光滑斜麵上兩個不同位置釋放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誰先到坡底?此時那個速度大?落到同一水平麵誰停得快?
2.緊扣教材,提出一係列問題(按程序編印成文),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觀察演示實驗或動手實驗,動筆記錄、啟發思索,進行解答等辦法來探索。
如《動量》第一單元按教材依次提出了如下四個大問題:
①在剛才氣墊導軌的演示實驗中,滑塊質量m=0.2千克,設施了F=0.8牛頓的力,滑塊離手時速度v=2.0米/秒,求力的作用時間和滑塊滑行的距離。
②光滑水平麵上擺著四個完全相同的物體,分別受到一個恒力作用,且四個力同向平行,它們的大小,作用時間和各物體的質量已列入表一,試求其餘各量並填入表一;如果它們的質量不同,而受的力和力的作用時間卻完全相同,已知量已列入表二,求其餘各量並填入表二。
然後對兩表進行數據分析,寫出你發現的結論。
③如果演示實驗的已知條件保持問題①的各已知量不變,但在開始施力時,滑塊沿施力方向的速度v=0.4米/秒,試求滑塊受的衝量I, 初末位置的動量P0、P及動量的增量△P;如果v0=1.0米/秒,此時滑塊運動方向不詳呢?通過這些定量分析你找到了什麼規律?
④在實驗中,滑塊運動到右端時,被導軌的檔塊反彈回來,若滑塊的速度保持2.0米/秒不變,求滑塊受到的衝量。
?? 表一:各物質量m=1.0×10 3千克
m?? F(N)? a(m/S2)? v(m/S)?? t(S)??? F· t(NS)?
m1 3×10 3?????? 5??
m2 2×1.0 3???? 7.5??
m3 1×10 3?????? 15?
m4 0.5×10 3??????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