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物寫活(1 / 3)

把人物寫活

寫人是記敘文訓練的基本內容。寫人千萬不能寫成紙人,站立不起來;要把人物寫活,寫得有血有肉。怎樣才能寫活呢?離不開描寫的手法。

有人曾經就敘述和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如果把一篇文章比做用珍珠寶石製作而成的一串閃閃發光的項鏈,那麼串連珍珠寶石的鏈條就是敘述;而每一顆珍珠寶石就是一個個形象鮮明的描寫。文章交代環境,講說事件,離不開敘述。但是,光是敘述,文章難免空泛、抽象,對人物、事件、環境作具體描繪和刻畫,這些對象就勃勃有生氣,如珍珠寶石閃發光輝,給人以生動鮮明的印象。

成功的人物描寫是一人一個模樣,我國古典小說《水滸》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清代著名文學評論家金聖歎在《水滸傳序三》一文中說:“《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施耐庵以一心所運,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無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筆而寫百千萬人,固不以為難也。”顯然,這段話包含兩個內容,一是盛讚施耐庵塑造梁山一百零八員好漢形象的高超的描寫藝術,個個有自己的麵貌、語言,有自己的性格、氣質,個個活蹦鮮跳,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惟妙惟肖的技巧從何而來?這就是第二點要說的:“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即:剖析這種描寫藝術的由來。對所描寫的對象,長時間地觀察、探討、研究,有朝一日為所觀察的人物所感通,洞悉他們的底裏,這就提醒我們,要把人物寫活,把人物描寫得栩栩如生,須堅持不懈地觀察,研究周圍的人和事,在生活中打厚實的功底。

怎樣進行描寫呢?

1.抓特征,以形傳神

描寫人物個性要鮮明,應百人百麵目,千人千形象,千萬不能千人一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在生活中人與人千差萬別,千人千樣。描寫時要善於發現和抓住對象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且不說外貌、語言、動作,就是性格看來相似,實際也有很大差別。金聖歎評《水滸》的人物描寫時說:“隻是寫人粗鹵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鹵是性急,史進粗鹵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鹵是蠻,武鬆粗鹵是豪傑不受羈勒,阮小七粗鹵是悲憤無說處,焦挺粗鹵是氣質不好。”說得多麼明白!同是性格粗鹵,由於生活背景不同,生活經曆不同,具體表現就很不一樣。描寫就是要能抓住同中有異的“異”,才能使人物的麵貌、精神,躍然紙上。個性是藝術的生命,同樣也是描寫人物的生命所在。

如魯達拳打鎮關西就寫得十分有個性,繪聲繪色,與眾不同——鄭屠右手拿刀,左手便來要揪魯達;被這魯提轄就勢按住左手,趕將入去,望小腹上隻一腳,騰地踢倒在當街上。魯達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缽兒大小拳頭,看著這鄭屠道:“灑家始投老種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鎮關西’!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撲的隻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鄭屠掙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口裏隻叫:“打得好!”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隻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兩邊看的人懼怕魯提轄,誰敢向前來勸。鄭屠當不過,討饒。魯達喝道:“咄!你是個破落戶!若隻和俺硬到底,灑家倒饒了你!你如今對俺討饒,灑家偏不饒你!”又隻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隻見鄭屠挺在地上,口裏隻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動彈不得。

三拳打出三個樣。如果簡單敘述的話,隻要說“打得鮮血直流、烏珠迸裂、兩耳轟鳴”就可以,但絕對收不到如此具體描寫的藝術效果。魯達的拳頭特征是“醋缽兒”大小,有裝醋的盆兒那麼大。揮拳的落點有特征,不是亂打一通,如雨點降落,而是鼻子——眼眶際眉梢——太陽(穴),而且先後有序,一拳拳在臉部往上打,越打越貼切要害部位。三拳的結果有特征,用三個比喻變換了三種不同的感覺——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從味覺上描繪;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從視覺上描繪;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從聽覺上描繪。三拳打出味道,打出顏色,打出聲音,極富個性。在打三拳的同時,還伴以個性化的語言——粗魯的罵,宣告對討饒的鄭屠絕不手軟。鄭屠雖僅“打得好”一句話,但也十分形象地刻畫了他流氓、無賴的嘴臉。正由於作者對魯達這三拳描繪得特征顯露,個性鮮明,因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數百年來廣為流傳。

肖像描寫是指描寫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體態、表情、服飾等。肖像描寫同樣要善於抓特征,生動逼真,以形傳神,刻畫思想性格。如《故鄉》中的楊二嫂:凸顴骨,薄嘴唇;兩手搭在髀間,沒有係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寥寥幾筆,就繪出了她的外貌特征,通過這個特征,可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寫肖像,可抓住性別、年齡、職業、身份、經曆,顯示人物的特征。浩然的《豔陽天》中有這樣一段:“蕭長春三十歲左右,中等個子……上身光著,發達的肌肉,在肩膊和兩臂棱棱地突起;肩頭上被粗麻繩勒了幾道紅印子,更增加了他那強悍的氣魄;沒有留頭發,發茬又粗又黑;圓臉盤上,寬寬的濃眉下邊,閃動著一雙精明深沉的眼睛;特別在他說話的時候,露出滿口潔白的牙齒,很引人注目——整個看去,他是個健壯、英俊的莊稼人。”這段肖像描寫一百幾十個字,就勾畫出人物的年齡、性別、職業、身份、經曆,一個年輕的健壯而英俊的莊稼人活生生的如在眼前。

寫肖像,要學會畫眼睛。

畫龍點睛,眼睛“點”得好,龍就能騰飛。描寫人物,畫眼睛很重要。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物的眼光、眼神能表現出內心複雜的思想感情。魯迅在《我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書中說:“忘記是誰說的了,總之是,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們以為這話是極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畫得逼真,也毫無意思。”魯迅在寫作實踐中就是這樣做的。他創作的《祝福》就十多次寫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通過眼睛的刻畫,表現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變化。

新月派領袖詩人徐誌摩在《拜倫》一文中對拜倫雕像眼神的描寫就十分精湛。“他沒有那樣驕傲的鋒芒的大眼,像是阿爾卑斯山南的藍天,像是威尼斯的落日,無限的高遠,無比的壯麗,人間的萬花鏡的展覽反映在他的圓睛中,隻是一層鄙夷的薄翳。”拜倫是英國著名詩人,描寫他的塑像的眼睛確非容易的事。作者抓住特定情景中的感受,借用比喻,發揮想象,就把眼神的深遠、壯麗刻畫得活靈活現,透露出詩人觀察大千世界的氣質。

畫眼睛並非隻局限於對眼睛的描寫,抓住描寫對象身上最能表現個性特征的東西進行刻畫,使這個表象栩栩如生在眼前,也是畫眼睛的做法之一。如明代歸有光的《寒花葬誌》是為亡妻陪嫁丫環所作的墓誌,短短一百十數個字,就把寒花令人愛憐的形象活潑潑地顯現紙上。繪形象的一段是這樣寫的:“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作者用簡練的文筆,回憶寒花當初陪嫁來時的衣著打扮、削荸薺時的淘氣表現和吃飯時的動人神情,三言兩語就勾勒出幼婢的稚氣未脫,天真可愛。“垂雙鬟,曳深綠布裳”,兩個環形發髻低垂著,一條深綠色的布裙長可拖地,不滿十個字,寫出了幼童穿長衣裙的有趣外貌;吃飯時倚著小矮桌,“目眶冉冉動”,兩個眼珠慢慢轉動著,天真可愛的情態如在眼前。這種寫法用了極省儉的筆墨。由於集中筆力抓住特征描繪,讀者攝入眼簾以後,經久不忘。

同一人物不同時期形貌必然有變化,描寫時要注意抓住年齡特征。《故鄉》中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外貌前後變化很大,原來紫色的圓臉變得臉色灰黃,皺紋很深,原來紅活圓實的手變得又粗又笨,像鬆樹皮等就是極好的例子。寫肖像不能為寫而寫,而是要準確傳神,反映某種思想,某種觀點。閏土前後判若兩人的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凋蔽,農民受剝削、壓迫的深重。

2.訴心聲,揭示思想性格

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離不開內心世界的描寫。一是直接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即直接的心理刻畫,寫人物怎麼想,怎麼感覺。二是間接描寫,就是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現如語言、動作、肖像來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