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一個公式 一(1 / 3)

我們給學生談到作文寫得不夠空靈活潑的問題,既要解決他們的思想建設不夠的問題,還要解決技巧的問題。我們的說法比較通俗,我們就說不妨設想,“我們要表達這個意思,讓我們來換個說法”。

首先,我們是說到莊子,莊子的文章滿篇都是一些空靈活潑的東西。比如,他要說他不想做官,他說的是他願意像一隻在泥地上自由自在地爬著的小烏龜,如果換了我們,恐怕一時是想不出這麼巧妙的說法的。莊子是最善於寓言說理的了。這個內容來自《莊子.秋水》: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千歲矣。王中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於是,我們引出一個公式:“想說A,換說B,來達到暗中說A的目的。”

這個作文的公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把“這個意思,讓我們來換個說法”這句話代入字母,也就是“想說A,換說B,來達到暗中說A的目的。”舉例來說,莊子想說他“不想做官”,這是A,他換說了他願意做“在泥地上自由自在地爬的小烏龜”,這就是B,在這個過程中,他暗中說了A。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講高一冊第四單元的時候,就分析過它的一點奧妙。《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後》三篇課文有一個共同的奧妙,那就是善於勸說。

《燭之武退秦師》的勸說目的是讓秦國不要攻打鄭國,可是,燭之武說,從滅亡鄭國來說,秦國得不到什麼好處,反而有害處,怎麼能夠讓一個遠方的國家做自己的邊境呢?更何況中間還夾了別的國家。從使鄭國保全的角度來說,秦國可以得到外交上的綠色通道,行李之往來可以得到鄭國供其乏困。再說,晉國是一個沒有信用的國家,當初得了秦國的好處,可是,晉文公一渡過黃河就對秦國虎視眈眈地防備,根本就不記得什麼恩情。這是在挑拔秦晉之間的關係,可以讓秦君如夢初醒。再從長遠利益來看,晉國占領了鄭國之後,疆土將會擴大,那麼,秦國的土地將會相對縮小,在以後的一對一的對抗中,秦國當然難免會吃虧的,而且,晉國占領了鄭國之後,將會更加肆無忌憚地向秦國擴張,那時候,恐怕秦國將會在一塊搖搖晃晃的石頭上難以立足了。經過這樣的利害關係的陳述,秦王當時就決定了退兵。由此可見,燭之武的勸說功夫的確了不起。燭之武善於分析利害關係,他說的是B,可是,他的說話目的是為了說A,那就是說你秦國不要打鄭國。

《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的目的是齊王應該避免蒙蔽,廣開言路,這是想說的A。可是他換說的B是別的內容,他用了設喻方法,說的是一個自己在妻妾麵前受蒙蔽的故事。

《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觸龍勸說的目的是趙太後應該同意把太子作為人質,以國家利益為重,保全趙國。這是他想說的A。可是他換說的內容卻是別的,他說的是對兒女的疼愛問題,引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話題,那就是應該為兒女作長遠的考慮,讓兒女自己去建功立業,讓他們自立於天地間,而不應該隻是一味地溺愛,因為人是在磨煉中成長的。他用的方法是迂回曲折的指評,而且言在此而意在彼。

所有這些,都是換說的技巧之運用。

這其中就有個技巧的問題。這個技巧我們叫它為“虛化”的技巧。

《中國藝術表現裏的虛和實》這篇文章讓我們有機會講到這個問題。文章的意思很容易直說出來,這本來沒有什麼不好,可是,它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人的言語交際不能隻是推出說話人的結論,更應該展示說話人的思維過程。莊子的思維過程是這樣的:因為烏龜不願意因為屍骨的高貴而死去,所以它選擇了自由的生存,我們人當然比烏龜更喜愛自由,所以,我們不會因為做官能夠使自己高貴而放棄自由,既然我們不願意放棄自由,那麼,我們當然就不願意做官了,因為做官是很累人的,所以,莊子隻說了一句他喜歡像小烏龜一樣在泥地爬。他的意思就是說他不想做官了。

莊子的這一番話是有意把自己的意思了虛化了,他說的實際的內容是小烏龜的選擇。也就是說,莊子的這一番話是虛實結合的很好的例子。按照虛實相生的藝術規律而論,想說的A,本來應該是實的,但是,它隻是一個結論性的東西,人們是無法真正理解的,比如,莊子說他不想做官,可是,人家偏要執著地請他,你不想到人家家裏去吃飯,人家偏要拖住你不放,所以,必須把它虛化,虛化了,反而更加具有說服力。虛化的技巧就是換說實實在在的B。作為實在的B,在藝術表現裏是相對於虛的那個“實”了,這一換,那個想說的A倒成了“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