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八股僵屍的複活(1 / 3)

警惕八股僵屍的複活

“陳詞濫調”、“千篇一律”……每年高考過後,關於考生作文的整體評價總不外乎這些貶義詞語。而在羅列了這些貶義詞後,評論者又都不忘補上一筆“八股樣式”。可是,把八股的帽子扣在學生頭上,是否有失公允?

八股文作為一種被淘汰的文體,因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一文而臭名昭著,家喻戶曉。那麼,究竟何謂八股?八股為何成了陳詞濫調的代名詞,作為“套子”、木乃伊、“文字垃圾”而遭到淘汰?實際上,單純按照毛澤東的那篇文章來理解,對八股文的認識是有偏頗的。

八股文的淵源,內容上一般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等的“經義”;破題等技術方麵,又可追溯到“律賦”等文體。這種內容與形式的雜交發展較慢,到了明代初年才始有正宗的八股文的雛形,至清代後期,八股文才正式作為一種應試的文體固定下來。而八股文的最終被淘汰,其原因並不在於其語言組織形式,而在於其命題及命題指導思想的僵化腐朽。

八股文的破題、承題乃至起講,可以看做是一段,俗稱“帽子”,而破題部分即是立意,或者說是作文的主題。從提比開始的八股四比,可以看做是分析問題,最後的束股部分可以看作是結論,照應上了我們現在常說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啟功老先生有言:文體來自語言次序,某種常見的次序又多是實踐中選擇出來的。選擇的標準又是由效果好而定的。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他還舉了個具體的例子:導遊者向旅遊人介紹:“今天遊燕京八景”(破題),“八景是本市的名勝古跡,已有幾百年的曆史”(承題),“它們有的在市內,有的在近郊,遊起來都很方便”(起講)。A景,b景(提比),“太液秋風不易見,金台夕照已迷失”(小比),c景,d景(中比),“盧溝加了新橋,薊門換了牌址”(後比),“今天天起氣很好,八景全都看了”(束股,收)。並在例子後評道:哪個旅遊人會向這位導遊抗議說他作了八股呢?而即使是從字數這個細枝末節的要求看,早期的八股文也無嚴格限製,“有人作二三百字的短文,有人作一千餘字的長文。”所以,仍引用啟功先生的話說,“說八股這種文體是垃圾,實屬誤會。”

要命的是,八股文在功利方麵的作用被發揮道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了明清兩代“取士”的唯一文體(俗稱“敲門磚”)。考生通過了,就可以直接進入官僚隊伍。既為取士用,自然要政治掛帥,於是命題來自《四書》,哪怕的孔孟之道中的一個字都可以用來出題;內容取向則是“代聖人立言”。一句話,八股文是寫給皇帝看的。既然是寫給皇帝看的,自然要符合皇帝的口味,而皇帝認可朱熹,所以考生對於孔孟的理解還必須是注釋朱熹對《四書》的解釋,不能自由發揮。由此,揣摩題義,分析聖言,挖空心思,無中生有,講漂亮空話廢話,就構成了八股這種“沒話找話”的文體。用這種本事取得了紅頂子的官員,造起假來輕車熟路,但你要求他有什麼實在的本事,那才是笑話。所以,有人說八股“誤國”,盡管帽子太大,卻也是一方麵的實情。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八股的最大弊端在其束縛思想一麵。由於要人為地束縛思想,所以通篇要寫的都是廢話。那麼,八股和我們現在的高考作文命題又有什麼關係呢?

自1999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始,高考作文進入了所謂的“話題作文”時代。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話題作文作為一種命題形式的探索和趨勢,總體上是應該得到肯定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征,這些特征必然反映到教育領域中。不但作文的內容反映著社會現實,命題形式也與現實有直接的關係。社會開放,文化多元性、包容性、個性化的特點,以及當前學生的整體狀況決定了在立意方麵采取開放性的話題的形式成為必然的選擇。這個選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村學生差異巨大的矛盾,保證了大部分學生都能“有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