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帶“術”的美術教學實驗構想
一、實驗背景
普通中學的美術課,每周一節,每節四十五分鍾,三學年108節,共81小時。而所學的內容包括鉛筆畫、中國畫、水彩畫以及雕塑、設計美術、藝術製作,還有古今中外美術名作欣賞等等。幾乎包括了造型藝術項目的全部。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處理好課時有限,教材知識麵廣,以及學生接受能力問題。傳統對美術課的輕視問題,的確成為美術老師心中的一大重負。
二、實驗內容
為了擺脫困境,近幾年來經過反複理解《九年製義務教育全日製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及國家教委《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在課堂教學中逐漸轉移立足點。初步獲得如下體會。
首先,中學美術課堂不能離開九年義務教育這個特定前提。義務教育的特點就是全,對受教育者進行全麵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的灌輸。這就決定了中學美術課堂要把造型藝術的主要領域,深入淺出地全麵展示在課常上,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與創造欲。讓他們通過課堂,理解和體驗造型美,開拓他們的形象思維,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這裏,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要有課堂觀念。課堂,是育人的場所。根本目標是全麵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美術課堂要絕對異於手工作坊。手工作坊隻是師徒間的單純技藝傳授,隻看結果。而課堂教學則應該是高文化層次的、情感充沛的審美導向活動。這個過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充滿想象力的造型活動中,凝結出責任感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等良好的社會心理素質。所以,對教學過程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另外,從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衡量,中學美術課堂應該建立在審美啟蒙的基礎上。所以,在製訂教學計劃時,必須把握住以“美”帶“術”的方向。這裏,以我們校初一第一學期的教學計劃為例(計劃見19頁表),談談怎樣體現以“美”帶“術”的教學構思。
(一)課題
課題要有鮮明的主題性,有較為豐富的內涵,使課題一出現,就把課堂帶進美的氛圍之中,並開始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拚貼課,不是把《拚貼》那樣純技術的題目,擺在剛上中學的小學生麵前,而是用《美就在我們身邊》,它暗示誰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一雙靈巧的手,誰就能把“美”抓住。通過這一“抓”,把學生帶進中學的美術課堂,讓他們理解:造型的美,靠人去發現、組合。枝葉沙石很平常的事物,經過組合,滲入了審美意識,就成了一件帶有作者個性色彩的美的作品。
又如《愛心與祝願》的命題,就是考慮先把學生的“情”調動起來。讓他們為自己敬愛的人設計、製作一個賀卡,變老師要我們做為我們要做。有了情感的投入,事情就變得愉快而自信。這一課與前一課的課題安排。主要著眼於中小學美術課的銜接。兩課都有較濃厚的手工製作因素,故意避開難點,鼓勵學習信心,建立師生情誼。
第三單元《線的美感與表現》,實際內容是課本上的素描課。采用這個命題主要原因是針對學生中最普遍、最大的弱點。那就是拿起筆作畫時,老是緊緊握著狠狠地畫下去,對線缺乏鑒賞力。課題突出線的“美感”與“表現”,是利用課題去觸發學生對造型藝術的基本語言,線的審美意識。
第四單元是《色彩三要素》,這一單元和上一單元是學期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它的重心是引導學生學會從審美角度去理解形和色。縱觀初中美術教材,在“術”方麵的主要內容,形和色是它的兩大立足點。這個主題,隨著學年增長而一步步深化。
第五單元,《設計給我們帶來豐富多彩的生活》這一命題突出了設計與豐富多彩的生活的關係。這一單元是要讓學生在初步理解了造型藝術的基本語言後,進行造型實踐。並體驗設計,是審美意識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