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曆史教案實例(七)
《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教案設計
講清楚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過程,對於加深理解十月革命發生的必然性和它的偉大意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便於學生掌握十月革命勝利的過程,在《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一節的教學中,我改變了按原教材編目體係逐目組織教學的常規教法,對十月革命勝利的過程作了整體設計、綜合分析。概括出“製訂路線、提出萬針、通過決議、成立總部、叛徒告密、提前起義、攻克冬宮、各地響應、政權建立”共九組三十六個字。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將這九組三十六個字具體介紹如下:
1.製訂路線
二月革命後,列寧從瑞士流亡所回到彼得格勒。4月17日,在布爾什維克的會議上,列寧作了《論資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的報告,即有名的《四月提綱》。列寧指出了隻有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才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四月提綱》為布爾什維克黨明確規定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
2.提出方針
“七月流血事件”發生後,臨時政府展開了全麵進攻。布爾什維克和廣大人民認識到,除了以革命暴力反對反革命的暴力外,別無出路。8月8日至16日,布爾什維克黨召開了“六大”。斯大林根據列寧的指示,提出了武裝起義的方針,並及時粉碎了科爾尼洛夫的叛亂。
3.通過決議
為了便於領導革命,10月,列寧秘密地從芬蘭回到彼得格勒。10月23日,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召開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會議,通過了列寧提出的關於在最近期間開始武裝起義的決議。
4.成立總部
黨中央會議後,成立了領導武裝起義的公開機關——革命軍事委員會。不久,成立了以斯大林、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等五人組成的領導起義的黨總部。
5.叛徒告密
正當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將要就緒的時候,機會主義分子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在非布爾什維克的《新生活報》上泄露了關於布爾什維克準備武裝起義的機密。11月6日,臨時政府封閉了布爾什維克黨的機關報《工人之路報》,準備鎮壓革命。情況萬分危急。
6.提前起義
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列寧果斷地作出提前發動起義的決定。11月6日晚,列寧來到了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起義。
7.攻克冬宮
11月7日,工人和士兵占領了彼得格勒和各戰略要點。
上午,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了由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宣告臨時政府被推翻,政權已轉歸蘇維埃。當晚九點多鍾,“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炮轟冬宮。赤衛隊和士兵攻占了臨時政府盤踞的冬宮。人民取得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勝利。
夜,全俄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開幕。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第二天又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8.各地響應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後,莫斯科及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繼起義。革命烈火燃遍全國。
9.政權建立
革命勢如破竹。到1913年2月,蘇維埃政權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了。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
《20年代的國際關係》教學實施設計及評析
師:同學們,我提一個問題:“借了別人的錢要不要還?”
生:當然要還。
師:同學們可能認為這個問題太簡單了,但是如果這時債主衝進了欠債人的房子,打死了他的孩子,搗毀了他的家具而且把他的房屋也燒掉了。請問這時該先還債主的債呢,還是先賠償債務人的損失呢?並不是要求大家討論這個問題,而是告訴你們這是發生在20年代初國際關係中兩位外交家之間一段真實的唇槍舌劍。今天我們講的第二十三章第三節20年代的國際關係(板書)就與這個問題有關。
師:這裏講的20年代的國際關係主要指歐洲的國際關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形成了一個怎樣的國際格局或體係?它的實質是什麼?
生:凡爾賽體係,它的實質是通過對戰敗國德國的懲罰在戰勝國列強之間進行分贓,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聯合起來武裝幹涉蘇維埃國家並對它實行經濟封鎖和政治孤立,在此基礎上建立歐洲新秩序。
師:在凡爾賽體係中,法國一度恢複了它在1870年普法戰爭後失去的歐洲大陸霸權地位。然而進入20年代以後,歐洲的國際關係在維護凡爾賽體係的旗號下開始發生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其變化首先發生於社會主義國家蘇俄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敵對關係出現了鬆動與緩和。
一、熱那亞會議和拉巴洛條約
1.蘇俄同協約國軍事對抗局麵的結束(板書)
師:十月革命後,蘇維埃國家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軍事對抗關係怎麼會在進入20年代以後出現鬆動與緩和呢?
生:蘇維埃俄國在列寧領導下擊退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幹涉,粉碎了國內白衛軍的瘋狂進攻,在社會主義製度與資本主義製度之間的第一輪軍事對抗中贏得了勝利,使帝國主義用軍事手段扼殺蘇俄的企圖化為泡影。
師:對,這是主要的。然而,與此同時蘇俄期望十月革命火種在短期內燃遍資本主義世界的局麵隨著德國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的失敗也未能實現,東方的民族解放運動和獨立運動雖然聲勢浩大但也沒有形成對資本主義統治中心的致命打擊。這樣,進入20年代以後,蘇維埃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出現了某種“均勢”,使得雙方都得麵對現實,承認事實。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1——62頁:“資本主義國家麵對蘇俄存在事實,力圖通過施加經濟壓力和政治影響,改變俄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同時它們也不願意放棄這個廣闊的市場;在蘇俄方麵,為了恢複和發展經濟,鞏固政權,也需要盡快地改善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擺脫孤立地位,並爭取一個和平的環境。”
兩種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關係,由軍事上的對抗向和平共處的過渡,是在雙方“均勢”的前提下,以經濟為動力,以貿易為突破口,出現了轉機。最早同蘇俄簽訂貿易協定的是英國,而它的政府首腦就是列寧說的“第一流的資產階級生意人——”
生:勞合·喬治首相。
師:接著,又是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發起在意大利熱那亞召開一次討論“複興歐洲經濟問題”的國際會議。會議首次邀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和戰敗國德國參加。這樣,它實際上成了西方國家同蘇俄的一次談判。
2.熱那亞會議(板書)
師:蘇俄在接到與會的邀請後,十分重視,決定派出以列寧為團長、外交人民委員齊切林為副團長的陣容龐大的代表團前往熱那亞。同時其它8個蘇維埃國家: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等也授權蘇俄代表保護他們的利益。雖然後來列寧因工作、健康和安全等原因沒有出席會議,但向會議說明:“代表團的組成及擁有最廣泛的全權和列寧本人參加完全一樣。”會前,列寧親自參加了會議的準備工作,作了許多重要的指示。請同學們看第62頁第一段小字,其中哪一句話你最感興趣,或認為最重要,或最敏感,或最關鍵,或最難理解?
(教師連著提問了四、五個學生,幾乎都集中在“列寧要求代表團‘不是以共產黨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到熱那亞去’”那一句上。)
師:就你們的理解,什麼是共產黨人?什麼是商人:
生:共產黨員是無產階級隊伍中的先進分子。
生:共產黨員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生:商人是從事經營活動的,做生意的,他們是唯利是圖的。
師:那麼列寧為什麼要求代表團“不是以共產黨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到熱那亞去?”
生:列寧不要代表團到會議上去宣傳共產主義,而是要“做有利於我們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