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曆史教案實例(五)(1 / 3)

中學曆史教案實例(五)

《北伐戰爭和國民革命的失敗》教學實施設計

師:1926年,在革命根據地廣東,到處傳唱著這樣一首歌《放錄音》:“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齊奮鬥。”這是一首什麼歌?

生1:北伐軍的軍歌。

生2:北伐戰歌。

師:準確地說是《國民革命歌》。那麼,國民革命的含義是什麼呢?

生:打倒列強,除軍閥!

師:非常正確!再具體說說“列強”和“軍閥”指的是誰?

生1:列強是指帝國主義。

生2:軍閥是指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

師:對!請同學們看《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這片紅色區域是廣東革命政府控製的地區;往北,黃色是軍閥地主的地盤,灰色是軍閥吳佩孚的地盤,這片深綠色包括京津地區在內的是軍閥張作霖的轄區。同屬於北洋係統的這三派軍閥盤踞在中國東部最富庶的土地上。那麼,要推翻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的統治,廣東革命政府該怎麼辦?

生:向北進軍,進行北伐。

師:北伐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就在這一年,在廣東國民政府的參事大廳裏,廣東國民政府的領導人苦心竭力思考著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國民革命是否可以向北推進了呢?北伐戰爭是否可以進行了呢?好,請大家發表意見。

生1:當然可以進行,因為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形成了必須北伐的形勢,時機已經完全成熟了。

師:你用這個詞非常恰當——時機成熟。能不能把這種形勢再具體地講一講,對剛才這位同學高度概括的意見加以說明。請繼續討論。

生2:當時國民政府的領導人已經認識到北伐必須進行。

師:對!有這種指導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生3:另外當時在廣東建立了穩定的大本營;全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及軍閥非常痛恨。

生4:1924年,國共兩黨已經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全國人民都希望進行北伐戰爭,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打倒列強。

(下麵還有3位同學發言,意思大致相同。)

師:好!我是不是可以綜合一下大家的意見:自從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有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國民政府。國民政府領導下的統一的革命武裝,叫什麼?

生齊:國民革命軍!

師:同時有了統一的廣大革命根據地,用剛才同學們的話來說,有一個穩固的革命大本營,這詞用得很好。這樣一種形勢,是前所未有的革命條件。再有,革命尚未到達的那些地區的人們,正在翹首以待,生活在軍閥統治的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剛才有位同學說到“象火山一樣的”,就等待著爆發的時機了。我們還會想到,總理孫中山的遺誌就是將國民革命進行到底。於是,決定北伐。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北伐所麵臨的形勢是怎樣的,根據麵臨的形勢,北伐將如何進行?請同學到前麵指圖說。

生:當時國民革命軍大約有10萬人的武裝,有很強大的戰鬥能力。在北方還有馮玉祥的國民軍。北伐的進攻對象是孫傳芳的軍隊、吳佩孚的軍隊及張作霖的軍隊。

師:他說的不錯。請同學們看課本148頁第一自然段。在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有奉係的張作霖,直係的吳佩孚,還有從直係分化出來的孫傳芳,這在地圖上用不同顏色顯示得非常清楚。他們合計有多少軍隊?

生齊:75萬人。

師:剛才說了,國民革命軍是10萬人。那麼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應該說是——

生齊:懸殊。

師: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來打這一仗呢?我已經聽到有的同學在下麵小聲發表意見了。請你來說說。

生:我認為應先著重打吳佩孚的軍隊,因為他偏西。打他正好可以和北方的馮玉祥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可以取勝。

師:我插一句話,吳佩孚對廣東威脅最大,另外,有馮玉祥的國民軍對他的牽製。他可恨馮玉祥了,為什麼呢?因為馮曾對他倒戈一擊,是不是?請你們再想想廣東革命政府臨近的兩支軍閥,是不是兩路出擊,打孫傳芳、吳佩孚兩支軍閥呢?

生齊:不能!

師:為什麼呢?

生1:根據兵法,如果五指張開出擊,不如緊握成拳狠給對方一擊。北伐軍比軍閥部隊少得多,隻有先集中兵力把軍閥逐個擊破,才能取得勝利。

師:說得很好。敵人力量雖然遠遠超過國民革命軍的力量,但同學們從兵法上,從實際情況出發,看到了我們取勝的可能性。另外,麵對封建軍閥,要樹立必勝的信念,還應該看到,敵人雖然人數多,但是怎麼樣——

生齊:兵精不在多。

師:封建軍閥尤其怎麼樣——

生齊:心不齊。

師:對!是烏合之眾,封建軍閥一人指揮的軍隊往往內部都不和,何況那麼多軍閥,那麼多派係。他們的軍隊常常是各懷鬼胎,互相猜忌。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確認的戰略方針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而集中主要兵力的主戰場,應該是哪裏呢?

生齊:吳佩孚統領下的湖南、湖北。

師:大家的一致意見,首先攻打當麵之敵吳佩孚。這樣,在1926年7月9日,北伐正式開始了!7月9日這一天,在廣州的東校場召開了5萬人的誓師大會,會上莊嚴地宣讀了北伐誓師詞,請聽誓師詞中的幾句話:嗟我將士,爾肅爾聽。國民痛苦,火熱水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日星。……有進無退,革命精神。我不犧牲,國家沉淪。我不流血,民無安寧。存亡絕續,決於今茲。不率從者,軍法無私。請同學們看147頁左邊這幅照片。這是在中山大學舉行的歡送會,人山人海,群情沸騰,省港罷工工人幾千人,廣東的幾萬工人,他們組織了運輸隊、衛生隊、宣傳隊,廣東和沿途的農民組成了向導隊、偵察隊,還有擔架隊,隨軍出征。大軍北上,氣壯山河。北伐軍迅速進入湖南,打下了長沙,之後進入湖北。在湖北,最激烈的戰鬥——請同學們看148頁倒數第二自然段,有汀泗橋、賀勝橋,還有武昌的圍城之戰。我看,汀泗橋是奇襲,賀勝橋是強攻,如何奇襲,如何強攻,留待同學們自己閱讀課文。在武昌的攻堅戰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古有抬棺出陣,今有留書攻城。許多北伐軍的將士都是留下遺書然後攻城。到這個時候,同學們一定會想起那位北伐名將,也就是北伐7月份正式出征之前率獨立團先期進入湖南,為北伐打下一個首戰告捷形勢的北伐名將,他的名字——

生齊:葉挺!

師:在葉挺領導下,獨立團官兵同甘共苦,能征善戰,葉挺曾親自摸到武昌城邊偵察形勢。在他親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二營、三營攻城時,接到一營營長,共產黨員曹淵的戰報,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職全營已犧牲殆盡,僅存十餘人。但革命軍人有進無退,如何處置,請指示。”下麵署名曹淵,淵字最後一豎劃得很長,因為正當他寫這一豎的時候,頭部中彈,犧牲了。經過40天激戰,終於占領武昌。無論在汀泗橋、賀勝橋還是武昌戰役之中,獨立團都為北伐立下了奇勳。回想獨立團作為先鋒在北伐出師前,周恩來同誌代表中國共產黨對他們的殷殷囑托,同學們看148頁,他的話是怎麼說的呢?指示獨立團在戰鬥中——

生齊:要起先鋒模範作用,要堅決地完成戰鬥任務。

師:周恩來同誌以“飲馬長江”這句古話勉勵大家,最後說“武漢見麵”。獨立團作為一支由共產黨直接掌握的部隊,確實沒有辜負黨的期望。獨立團的英勇戰鬥為獨立團所在的第四軍贏得了什麼稱號?

生齊:鐵軍!

師:這鐵軍的稱號應該說是烈士的血鑄成的榮譽。

在湖北戰場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候,孫傳芳,北伐軍原來的方針是先放開他、中立他,並以東路軍和中路軍來警戒他,他呢,也本想坐山觀虎鬥,收漁人之利,這時轉而擺出了要和北伐軍一決雌雄的架勢。請看書上149頁倒數第二自然段。蔣介石的嫡係部隊第一軍教導師攻打南昌,由於他排斥了共產黨員,軍風敗壞,吸食鴉片,搶占民房,戰鬥力大大減弱,幾乎全軍覆沒。後來幸虧第四軍等由湖南增援江西,會攻南昌,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

至於福建,由於那裏的孫傳芳的部隊自相殘殺,北伐軍幾乎是兵不血刃地進入了福建。

這個時候整個形勢怎樣呢?請看149頁最後一個自然段:革命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聲震全國。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在此之間,1926年秋,馮玉祥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五原誓師,改稱國民革命聯軍,占領陝西,進軍河南,與北伐軍遙相呼應。請看地圖,這個箭頭就是馮部南下的路線。

與此同時,與北伐軍在戰場上的迅猛進展交相呼應、緊密配合的,還有我下麵將要給同學們介紹的農民運動、工人運動。

關於北伐,我留下幾個問題,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空三行:一個是目的,一個是對象,再一個是北伐的主要戰役,留給同學們自己去歸納。下麵我們繼續往下學。

請大家看課本150頁,左下角有一幅特別有意思的漫畫,這是產生在當地農民運動當中的一幅漫畫,題目是《快樂的聚宴啊!》,參加聚宴的圍坐一桌,大多數人身上都標著身份,從最上麵按順時針方向,大家看看都有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