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目標教案設計(1 / 3)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目標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識記:1922年中共杭州特別會議的主要內容;中共“三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及關於建立統一戰線的決定;1923年秋國民黨特別會議的主要內容;國民黨“一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和中心議題;《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核心內容;三大政策的概念;國民黨“一大”的意義;黃埔軍校的全稱、建校時間和當時的主要領導人。

理解:國共合作的方式;中共“三大”的局限性;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積極意義;黃埔軍校的辦學特點和重要性。

運用:結合當時的國情分析國共合作的原因(必要性和可能性);從與舊三民主義的比較中認識新三民主義的革命性,從與中共革命綱領的比較中認識新三民主義的局限性。

2.情感教育目標

通過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革命家孫中山拋棄黨派之見,攜手致力於國民革命事業的史實,增強學生進取開拓、順應潮流的道德感並受到品格教育。

通過對中共決定進行國共合作的原因的分析,使學生受到國情教育並增強忠於事業、維護真理的理智感和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第二目“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是本節課主題,因而是重點。

難點:中共確定國共合作的方針是基於對當時國情的分析,學生需要進行理性思維才能理解,所以是教學難點。這一難點的突破應使學生認知方麵達到“應用”層次。

【教學要點】(板書設計)

一、中國共產黨確定國共合作的方針

1.“二七”慘案的經驗教訓(必要性)

2.與國民黨合作的可能性(可能性)

3.共產國際的促進作用馬林西湖會議

4.中共“三大”時間地點決議

二、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1924年初)

1.國民黨特別會議《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

2.國民黨“一大”時間地點中心議題《中國國

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意義

三、黃埔軍校的建立(1924年5月)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同學們!按照曆史發展的時間順序,我們講到了本世紀20年代前期的中國。那麼,當時的中國社會是怎樣一種狀況呢?中國共產黨人曾對此做過準確而精辟的分析,這我們在上節課講過,哪個同學來談談?(同學闡述中共“二大”對中國國情的分析,略)

為了實現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任務,中國共產黨人做了怎樣的努力?結果如何?(啟發學生答出第一次工運高潮及其結局)

同樣是為了救國救民,維護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後的孫中山領導了哪些鬥爭,結果又如何呢?(學生回答略)

在當時的中國,(請一同學讀135頁導言的第一段),為了遂民所願,致力於中國革命的共產黨人和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結成同誌,合為一道,共同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板書本章標題)。那麼,大革命是在一種什麼樣的基礎和前提下興起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一節,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板書)。

這段曆史對同學們來說並不陌生,大家應該知道中國共產黨在哪次會議上製定了統一戰線政策(答:“三大”)。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是,共產黨人在當時絕不是突發奇想,貿然行事;孫中山也不是熱情所致,一時衝動。雙方走到一起,是國情使然、是共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然。請看中國共產黨當時對這一問題的分析(用投影儀打出摘選資料):

材料1.“以產業落後的原故,中國勞動階級還在極幼稚的時代,……因此工人運動,尚未能強大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勢力,以應中國目前革命之需要。”

材料2.“依中國社會的現狀,宜有一個勢力集中的黨為國民革命運動之大本營,中國現有的黨,隻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的黨,同時依社會各階級的現狀,很難另造一個比國民黨更大更革命的黨,即使造成,也有使國民革命勢力不統一不集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