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實行教勞結合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一條基本原理,也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繼續堅持走教勞結合的道路,培養全麵發展的人才,已經成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擬通過對學校實行教勞結合37年曆程的回顧,談談對普通中學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的粗淺體會。
一、正確理解教勞結合的思想
這是開展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的關鍵。
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隻有真正學通弄懂馬克思主義教勞結合的思想,才能搞好學校的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
1958年,我們在認真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關於教勞結合的論述的基礎上,開展勤工儉學,創辦校辦工廠和農場,把生產勞動正式列入教學計劃。1959年,學校參加了全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果展覽會。1960年,光榮地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在這一時期,學校也曾一度出現過安排生產勞動過多的現象,後來通過貫徹《中學暫行工作條例》得到糾正,不斷端正了教勞結合的指導思想。在三年暫時經濟困難時期,由於堅持教勞結合,學生邊學邊勞動,用自己的雙手種植糧食和蔬菜,彌補因自然災害而造成的供應不足,保證了學好、吃飽、住暖,師生思想安定。1963年,學校10年校慶之際,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為學校親筆題詞:“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共產主義奮鬥”,肯定了學校堅持教勞結合的正確方向。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學校有教勞結合的優良傳統,盡管當時“造反”的氣勢那麼強,師生仍然堅持參加了校辦農場的一些必要勞動,並為當時龍江鎮內市場上提供了蔬菜供應。
1978年,學校被確定為首批重點中學,當時人們的熱點一下子轉向升學,學校也突出加強了教學工作,來自各個方麵追求升學率的壓力,也曾使我們一度放鬆了對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的領導和研究。1980年,我們接受了省教育廳在普通中學開展勞動技術教育的試點任務,特別是1981年教育部頒發了《關於普通中學開設勞動技術課的意見》以後,我們認真地學習了鄧小平同誌提出的“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的指示,總結了正反兩個方麵的經驗教訓,對文化大革命期間和恢複高考製度後的外理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關係上出現的偏向著重進行了剖析。我們認識到,實行教勞結合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又紅又專、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結合,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人才。然而,“勞心”與“勞力”對立的舊教育觀念卻始終存在,它在學校教育工作實踐中的主要表現是:或強調智育,削弱德育、勞動教育;或強調勞動教育,忽視教學,甚至以勞動代替教育、教學。要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衝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正確理解普通中學的任務,培養“全國發展學有所長”的合格人才。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頂住了片麵追求升學率的壓力,拒絕了外單位高價購買學校學農基地的要求;提出了優良傳統不能丟,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要堅持;即要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又要為本地經濟建設服務,培養合格勞動者,把教勞結合當作學校的辦學特色,在具體工作中認真落實。37年來,我們正是由於不斷加深了對教勞結合理論的認識,排除了各種幹擾,逐步加強了對重點中學開展勞動和勞動教育研究。
二、建立教勞結合的教學體係,是開展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
的根本教勞結合是現代生產對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鄧小平同誌根據現代經濟和技術迅速發展的趨勢,賦予教勞結合以新的內容,強調指出教勞結合“更重要的是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並要求我們在教勞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根據這一要求,我們從本地本校的實際出發,認真地研究和安排學校的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工作。
(一)因地製宜地安排教學內容
首先在課程結構上,把勞動技術教育列入教學計劃。作為一所重點中學,仍然要堅持把勞動技術課作為必修課,排入課表,把各班的主要勞動時間排入校曆。
在具體實施中,我們從當地生產和學校基地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我們對初、高中的內容予以分段安排,各段中又區別不同年級選取了不同的側重點。在總體內容的編排上,以初、高中一年級的下學期到初、高中三年級上學期的各自2年為重點,采用必學理論的講授與實踐、選學理論的講授與課外活動和勞動3種形式進行。創造條件讓初、高中各段的學生都有機會參加一個完整的農業生產年周期的勞動實踐過程,使學生初步了解糧食生產的春種、夏鋤、秋收,及至冬季積肥等主要環節,並初步掌握全過程的一般勞動知識。在初一、高一的上學期,側重進行勞動目的、意義和學校傳統方麵的教育;在初三、高三的下學期,側重舉辦職業教育專題講座,進行畢業理想教育和就業指導。在具體教學內容按排上,初中以農業的基礎知識為主,輔以講授花卉、木工、養殖、理發、自行車修理等內容;高中以無線電知識為主,輔以講授育種、木工識圖製圖、機電常識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