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通用教案設計精編之十三(1 / 3)

一、從引言開始到大陸漂移說

簡短的引出了大陸漂移說,這時,請學生注意看錄像,彩色屏幕上形象地展現了從2億年前直到現代的大陸漂移過程。片長約1分鍾。采用重複錄像的方法,不倒錄像帶可連續再現一次,不僅加深了學生印象,而且節約時間。然後,僅用3分鍾扼要歸納,使學生對大陸漂移學說有了初步了解。

第一階段的教學,使教學環境與氣氛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然後引入第二階段教學內容。

二、海洋科學不斷發展,人們提出了新的理論——海底擴張說

首先,以設問方式提出海底是怎樣擴張的,引起學生的懸念,接著學生從錄像上看到大洋地殼從增生、擴張到消亡的發展更新過程,雖然片長僅1分多鍾,卻把漫長的地質年代海底擴張的過程作了全麵的介紹,彩色畫麵形象生動逼真,給學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看完錄像,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後,再對“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作一說明,學生對海底擴張的證據和過程都能準確的歸納總結。

三、從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到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是建立在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說基礎之上,結合新的科學成果提出的地球運動理論。錄像出現六大板塊的畫麵,清晰地標出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動靜結合,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後因勢利導,結合教材著重介紹世界板塊劃分,六大板塊特征,板塊邊界類型。由於學生對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說的理論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板塊構造學說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錄像最後展現了大西洋的形成;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巨大山脈;1923年東京大地震實況片斷;都充分運用了板塊構造的觀點,證實了海陸變遷、山脈及地震的形成。片長約1分鍾。然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要求他們用簡表形式總結板塊構造學說的應用。

由於準備充分,各個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按計劃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

一、編製錄像片。

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緊密配合教材,周密設計,精心安排,突出重點、難點。剪輯編製的錄像片雖然片長僅幾分鍾,由於運用形聲材料把抽象的理論、複雜的運動過程進行清晰的再現,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記憶能力均有很大幫助。

二、要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充分把握教學的各個環節,上下銜接,環環相扣。

如在講完“大陸漂移說”後,告訴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洋科學的不斷發展,產生了海底擴張說,那麼海底究竟是怎樣擴張的呢?隨即按下電鈕,屏幕上出現火紅的岩漿不斷從海嶺頂部的開裂處湧出的景象,一幕幕地殼從增生、擴張到消亡的全過程映入學生的眼簾,按時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

三、編製錄像片要注意技術上的處理。

例如錄像中大陸漂移過程連續性很強。在屏幕上出現的時間較短,為了加深視覺映象,在製作時重複錄製同一過程,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若采用倒帶重複播放,既費時,又不準確,忙亂中很容易出差錯。

四、製作短短幾分鍾的教學錄像片。

雖然花費時間較多,但教學效果好,學生掌握知識牢固,大大減少了以後複習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在今後的教學中仍可以繼續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教學實踐說明:電化教學具有廣闊的前景,它將在地理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

計算機教案設計

高中地理課本第四章第四節“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這一節課中關於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的過程以及板塊張裂、碰撞、俯衝、消亡的機製,雖然課文使用了多幅插圖和相應的說明文字,但學生仍然感到比較難於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如果利用電子計算機的圖形顯示、動畫演示的功能,就可以將這些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直觀化、形象化、動態化、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使學生輕鬆愉快地在較短時間內就能夠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從而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目前,各類中學地理CAI軟件(即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頗多,但大多不適合直接用於課堂教學。為此,本人根據“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這一節課的特點和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利用“Authorware Star”二維動畫軟件編製了一套軟件,並用之於課堂教學。教學過程如下:

一、複習舊課,引入新課

一開始,由計算機顯示地層剖麵圖:

教師提出與上節課有關的問題:圖中A、B兩個穀地的形成原因有什麼不同?學生回答,教師講評答案。接著教師引言:“圖中岩層發生了變形,說明是地殼運動的結果。那麼地殼為什麼會發生運動?運動的力量從哪裏來?”為了解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種現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從而導入新課。

二、介紹大陸漂移學說

計算機顯示世界海陸分布大勢,進而動畫演示大西洋兩岸大陸岸線拚合後世界陸地的大致輪廓,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大陸漂移的證據以及“聯合古陸”的概念。

動畫演示“聯合古陸”漂移形成現在海陸分布的過程。教師配合動畫畫麵,一麵講解,一麵提問學生,使學生對“聯合古陸”的分解過程和各陸塊漂移的路徑產生十分深刻的印象。隨後教師歸納魏格納所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論點。

接著,計算機顯示“岩石圈結構示意圖”

讓學生從圖中仔細區分地殼與岩石圈的不同範圍,並啟發學生對魏格納關於大陸漂移的驅動力和大陸發生漂移的層麵等論點提出質疑: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是否足夠大,使得由矽鋁層組成的大陸塊在矽鎂層這個固體硬殼之上發生漂移呢?這一問題的提出,為使學生透徹理解下麵講述的板塊構造學說埋下伏筆。

三、引出海底擴張學說

簡明介紹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岩石年齡的方法,並由計算機顯示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要求學生分析海底岩石年齡的分布規律。

海底岩石年齡很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而且離海嶺愈近,年齡愈輕,並且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為什麼海底岩石年齡會有這樣的分布規律呢?通過演示海底更新擴張、俯衝消亡的動畫來解釋這個問題。地幔物質從海嶺湧出,凝結成新洋殼,所以海嶺處岩石年齡最輕;以後更新的大洋地殼從海嶺外誕生,又把早先形成的洋殼推向兩邊,所以離海嶺愈遠的岩石,其年齡愈老,並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擴張的大洋地殼碰到大陸地殼後,發生俯衝並消亡,因而洋底岩石年齡與大陸上古老岩石的年齡相比顯得很輕。這樣,學生就牢牢地掌握了海底擴張學說的主要論點。

四、推出板塊構造學說理論,並深入探討它的基本觀點

再一次顯示岩石圈結構示意圖,我們不難發現海底擴張學說同樣麵臨著與大陸漂移學說所碰到的困境,就是:是什麼力量驅使大洋地殼在莫霍麵這樣的一個固體層麵上擴張呢?

至此,學生受到啟發已經形成了如何完善所學的兩個理論的觀點:

①漂移或擴張的層麵若發生在可塑性的固體“軟流層”之上則較為可信。

②火山、地震以及形成地表基本麵貌的深海溝、巨大山脈等地理事物事實上存在著某種規律性的分布。而海底擴張學說關於大洋地殼俯衝、消亡的論點則可較為合理地解釋這些現象。

③如果將大陸漂移理論中大陸運動的觀點和海底擴張的觀點結合起來,就可以較好地解釋形成現在全球海陸分布大勢的原因。

將以上觀點綜合起來,便初步形成了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它包括下列要點:

①板塊的概念:岩石圈的某個區域;

②板塊的漂移層麵:“軟流層”之上;

③板塊運動的結果:地表基本麵貌(海陸分布、海溝、山脈)的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的發生。

理解了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之後,要掌握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論點就顯得十分容易了:

利用計算機顯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幫助學生掌握關於板塊劃分的論點;

利用動畫演示板塊的擴張、俯衝過程,幫助學生掌握關於板塊漂移層麵的論點、板塊與地殼活動關係的論點;

利用動畫演示板塊張裂、碰撞的實例,幫助學生掌握關於解釋地球基本麵貌形成的論點——板塊張裂形成裂穀或海洋,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形成海溝、島弧鏈和海岸山脈,兩個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山脈。

最後簡介板塊構造學說的應用及其有待完善之處。

五、課堂複習和布置作業

這一節課的特點是,利用高科技所提供的教學手段,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沒有解決或解決不了的教學難點。大部分的教學內容由計算機演示代替了黑板和教師的講解。本課中“聯合古陸”分合變換的過程、海底更新擴張,俯衝消亡的過程以及板塊構造學說一步一步的進行,都是計算機分步呈現信息,教師層層啟發,學生逐步探索所得到的結果。教師仍然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學是在教師的設計和指導下,由學生通過計算機媒體索取知識的愉快的學習過程。課後,有的同學說:“這一節課既上得十分輕鬆,又學到很多知識,希望以後還能經常上到這樣賞心悅目的課。”

“人類和環境”接受目標教案設計

《人類和環境》一章是高中地理教材人地關係的綜合概括,其抽象的概念、原理非常多,涉及的知識麵也非常廣。

一、精講重點、難點內容,明確本章知識體係

本章的重點、難點內容有:1.人類生活、生產與環境相互製約的一般關係,環境問題的產生。2.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3.人類是通過發展與環境發生關係的;良性發展、惡性發展。4.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關係的主要途徑。

上述4點內容,也是本章的主要知識脈絡,前後關係緊密。教師精練而明了地講清此4個重點、難點內容,就為係統掌握本意知識掃除了障礙。

二、解釋難理解的詞句內涵

“人類是通過發展與環境發生關係的”這部分內容,讓同學搞清發展二字含義對掌握本知識內容是一個重要的前提,這裏發展的含義可用簡表說明。

“人類同周圍的環境是相互作用、相互製約和相互轉化”的“轉化”二字,“社會資源是指經濟狀況和勞力資源”中的“經濟資源”概念,若教師不給解釋其含義,學生隻能死記硬背,不可能真正理解掌握。人類和環境的相互轉化是指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轉化。經濟資源是指一個地區(國家)發展經濟所具備的資金、設備、公共設施、交通線路、農機具數量等等。教師若能這樣給學生簡單解釋,就比照本宣科效果好得多。

三、通過舉例將抽象知識變為感性知識

教師講述反饋作用時,不妨舉些實例。如工業的大量發展,向大氣放出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由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北方半幹旱地區,大力發展耕作業,由於蒸發旺盛,反而有可能退化成沙漠。發生變化後的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了人類本身。教師采用舉例這一方法,不僅讓學生理解了反饋作用這一抽象概念,而且還為掌握後麵的知識起了鋪墊作用。

“人類與環境對立統一關係中的對立,是指環境總是作為人類的對立麵而存在,按照自己的規律發生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主觀要求同環境的客觀屬性之間、人類有目的的活動同環境的客觀發展過程之間,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課本上這幾句話,是一些抽象理論,通過舉例就可將其變為易於學生接受的感性知識,如黃土高原在地質曆史上曾是氣候濕熱、森林茂密的環境,我國的勞動人民為了多獲得一些耕地,就砍伐了森林,開墾了草原,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裏深厚的黃土疏鬆,夏季又多暴雨,結果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今天這種千溝萬壑、地表荒禿、氣候變幹的環境。教師在教學中舉這個例子,就能鮮明地強調環境有著自己不依人們的意誌轉移的客觀發展規律,而同人類有目的活動存在矛盾。這樣不僅學生易於接受,而且還有調控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等方麵的作用。

“農業概述”知識結構教案設計

一、地理知識結構教學法的含義及其教學程序

什麼是地理知識結構教學法呢?它是指地理教師根據地理教學目的的要求,結合地理教學實際,按知識內在邏輯聯係,組織起來的具有一定結構的知識整體的教學。筆者根據幾年來教學實踐,將地理知識結構教學的基本程序,概括為下列模式:

模示所示,結構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可分三步:

(1)教師根據教材的教學目的的設計結構圖示,輸入給學生。(2)根據結構圖式編選典型訓練題,讓學生答做,收集反饋信息。(3)師導生議共同課堂小結,歸納本節課中心課題。

二、地理知識結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下麵用高中地理第八章第一節農業概述為例,說明地理知識結構教學法在課堂上的各個教學環節的教法。

1.圖式導題,自學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