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通用教案設計精編之八(1 / 3)

中學地理通用教案設計精編之四

地理新程序教學法

地理教師大多數已熟悉“程序教學法”這名稱。冠之以“新”字,必然要有與舊的程序教學法有不同的地方。

舊的程序教學法已經推廣多年,其主旨是對的。它要改變傳統的讓教師“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變被動為主動。但也有缺陷。問題得先從舊程序教學法的七項教學活動過程去分析。這七項過程是:

新課導言

展示作業

指導自學

討論作業

串聯講授

質疑釋疑

要求學習。

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展示作業,需要教師編寫數量較大的程序作業題,在學校教學設備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如都作成印刷品發下去,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也增加了學生的經濟負擔。如果在黑板上板書抄出。時間趕不及,減少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形成課堂上的一段“沉悶”。二是指導自學:有限的45分鍾,教師不可能指導幾個人,而大部分水平不高的學生,缺乏自學能力的,就會為之生厭。特別是教學中的難點、疑點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影響課堂教學質量。

玉林師專附中羅陸藝老師經多年研究,總結為,要保留舊程序教學法的優點,但又要揚棄它的缺點,就要在程序作業題及指導自學這兩方麵作較大的改動:

一是問題不應該讓教師來編寫,而是應該由學生在自學的過程時發現並且提出來,而讓教師作綜合性強的,易於記憶和理解的回答。這樣,學生既由被動變為主動,教師又可及時而且較高質量地將啟己的經驗告訴學生,自然,大量編寫作業題這些弊端也就可免去了。

二是把指導自學的工夫移相當一部分到自習課上,盡量增加教學中解疑釋難的時間。

就初中地理課來說,學生要能很好提出問題,教師要將如中國地理下冊第十四章第一節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意義中“用綜合法研究”這部分(中國地理下冊87頁)先給學生講授,讓學生懂得區域地理是這樣編寫和研究的,然後,就懂得如何提問題了。就高中地理來說,大章節的編排,仍然由這些方麵,但細節則必須按照黑體字及課本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可把這一章用圖表法概括成下麵的形式:

然後指導學生熟悉其內容。未上到此章時,可先在相應的課時中略提,使學生有初步的印象,學生自然能慢慢熟悉。上完這章節或複習課,學生一般能按步就班地把程序作業提出來。

如世界地理上冊28頁日本這一部分,學生提出的程序作業題,照上表可列為:

①日本的地理位置怎樣?

②日本由哪四個大島組成?(自然可變為填充題,或選擇哪個島最大)

③什麼是日本的“北方四島”問題?

④日本地形的四個特點是什麼?

⑤_____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_______山是日本的最高峰和遊覽勝地。

⑥日本氣候有哪四個主要特點?兩種主要氣候如何劃分?

⑦日本哪兩種自然資源豐富?______資源貧乏

(以上是自然地理部分)

⑧日本就人口方麵說屬於_______的國家。

⑨如何總結日本四個方麵的經濟特點?

⑩日本工業分布情況如何?為什麼這樣分布?

(11)日本礦產品及農產品進口來自何方?

(12)日本有什麼著名的農產品?說出它的著名漁場和兩大漁港。

(13)日本的首都是______ ______ ______。著名的海港是______ ______和______ ______。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新程序教學法的關鍵在於養成編寫程序作業題的習慣和能力。這需要教師鍥而不舍地耐心啟發誘導,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對勤奮地這樣做的學生予以鼓勵。可以說,學生獲得了編寫程序作業題的能力,新程序教學法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半。開始,是先需要教師把課文中的共性好好給學生總結的,慢慢就能熟而生巧。至於以後教學中碰到較有個性的,一時難以提出的問題,還是需要教師“點醒”的。

新程序教學法保留了舊程序教學法的優點。如改變舊傳統教學法中學生的被動狀態,使學生成為發現問題的主動者,因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的智力能充分發揮等等方麵。而且它還克服了舊程序教學法的缺點,如使教師從煩瑣的編程序作業題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廣大教師易於接受就是它的最大優點,當堂的問題當堂解決,可以不拖泥帶水。它還把中國傳統的啟發式教學法融合進去,把談話法融合進去,教師博學生動的敘述可得到充分發揮,課堂氣氛活躍,它還適合於各種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既使智力較高的學生能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提出獨特見解的新問題,也能使智力較低的學生能跟上教師的釋疑。的確是皆大歡喜,“老”“小”鹹宜。

初中地理“板塊式章節教學法

1.新教材呼喚新的教學方法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新教材與舊的教材相比較,在很多方麵有明顯的不同。

首先,在形式上。由32開本改為16開本,字體相應變大,插圖、照片、表格多,正文兩邊留有一定的空白,教材的圖文表述較為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增設了“想一想”、“做一做”、“讀一讀”這3小欄目,使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大大增加,更適應初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

其次,在知識結構上。初一改上世界地理,初二改上中國地理,均按“總論—區域”編排。世界地理總論中側重自然地理知識,中國地理總論中側重人文地理知識,有效地削減了地名數量,適應現實世界中變化了的政治地圖,提高了人文地理內容的比重。同時還結合地理學科體係,重劃一些區域,如在世界地理中將西亞、北非結合起來,將東歐與北亞結合起來,在中國地理中改過去的8個區域為北方、南方、西北幹旱和青藏高原4個區域。

第三,在教材內容安排上。更貼近教學實際,表現出“循環—重複,不斷深化”的特點,如氣壓帶、風帶的移動知識是現行高中地理的內容,在初中段第1冊先出現概念,以後又分別出現於第2冊“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歐洲”兩章中,推遲和分散了難點內容。

新教材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集中有以下3個方麵:

一是課時不夠用,完成教學任務存在一定困難;

二是教學有一定難度,既要突出重點和難點,又要積極開展師生雙邊活動,加之“想一想”等欄目耗時多,造成安排上的困難;

三是教學效果難以把握,老師感到這樣教學生是否能達到上級統考要求。顯然,新教材的出版應用,要求教師要不斷熟悉新教材,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2.關鍵在於提高教學效益

一門課的教學成績,應從“教學效益”的角度來衡量,投入與效果是否接近最佳設計。中學地理教學的投入,可以概略地理為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兩個方麵,硬件條件(如電化教學手段、精巧教具、專門化的地理教室等等)、軟件條件(如任課老師的專業水平、敬業精神、語言表述、教學經驗等)得到加強,就是增加了投入,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是有幫助的,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時間”也不容忽視,任何靠耗時多來提高效果的做法,是不經濟的,也是不科學的。

教學方法有各種分類,依據教學中師生活動的特征可分為:

講授法

談話法

自學輔導法

發現法

討論法

綜合程序教學法等

依據學生的不同心理活動特征可分為:

觀察法

思維

想象法

記憶法等

按課堂教學的不同進程可分為:

導入新課法

複習舊課法

全課小結等

按教學的內容可分為:

地理事實(概念、成因、特征、技能)教學方法

野外考察法

課外參觀法等

實際上在45分鍾的一節課裏,教師運用的是幾種教學方法的組合,教學方式必須體現教學原則。比如無論用什麼教學方法的組合,“啟發式原則”都要盡力體現。使用同一套教材,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耗時量也不一樣。一個好的教師,應該能夠具備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饋信息和教學時間的多少,及時變換教學方法,以期提高教學效益。因此,才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之說。

3.板塊式章節教學法

例如,“北美”一章,按“教師用書”’課時建議是5課時,概述與加拿大2課時,美國是3課時,采用板塊式教學法,可以安排3個板塊共4課時完成。南京盧蘇老師實驗並總結的板塊式章節教學方法,從形式上看,不再是將一章的內容按建議課時進行分割,每一節課隻講該章總課時的幾分之一,而是將總課時集中起來使用,按3個板塊來實施教學過程。

典型的3個板塊是這樣組成的

①綜合學習(教師積極指導下的學生自學)

②講授釋疑

③練習鞏固

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每一板塊內還可以安排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即次一級板塊,所有板塊的組合,構成這一章或這一節的教學內容。

第一板塊“綜合學習”

要充分借助新教材文字活潑、內容豐富、可讀性強的特點,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投入自學,依靠學生自己閱讀圖文,思考“想一想”之類的問題,允許勾勾畫畫。在書上空白處注記,教師既可以事先就教材的內容提出一些必須讓學生注意的問題作為“程序題”提出來;也可以設計一些應考性強的標準題型列出;也可以巡視學生自學情況,配合同學的閱讀進度,口頭提示一些問題,用以指導自學。鼓勵學生心中“存疑”,但在此板塊中注意不要解疑,所有問題放一放,隻可提問、存疑,教師暫不解答。但鼓勵學生依靠自己的能力盡可能地去解決教材中的地理事實、地理現象類的知識,即大綱中規定的需要“識記”這一層次的知識點。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在這一板塊中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畫圖,在區域地圖上自己解決如海陸相對位置及地形單元等內容,這是一種“笨”辦法,因課時緊多數教師已不采用,但這對學習地理知識和技能,卻是一種好辦法,板塊式教學法為此提供了可能性。而學生心中存疑,心理學上叫“懸念”,並認為“懸念”可以有效地激發興趣,增強記憶。“綜合學習”的時間可以安排為整章(或整節)教學時間的1/4左右。

第二板塊“講授釋疑”

非常類似於我們目前較流行的“綜合課型”中“講授”部分。因為時間少了,不可能從頭到尾,麵麵俱到地講授,而隻能側重於教材的重點難點,特別是大綱中規定的知識內容中需要理解的部分。教師講授中,要注意運用前一板塊中學生通過自學掌握的地理事實和地理現象,重視“反饋”信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控製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以及時間長短。對於學生來說,本章(或本節)的內容經過綜合學習,又經過教師的講授,經曆了一個“重複”和“提高”的過程,教學效果要比目前流行的“一遍過”要好些。這一板塊可以占用整章(節)課時的1/2左右。

第三板塊是“練習鞏固”

讓學生在一個比較集中的時間裏,自己完成所有有關題目,如“想一想”等欄目、填圖冊、思考複習題、教師用書中的題目,以及第一板塊內出現的教師自己設計的程序題、標準題等等。在這一板塊裏,教師要督促輔導學生完成作業。時間安排可以占整章(節)課時的1/4左右。

這3個板塊,完成了從“感知”到“理解”到“運用”知識的過程,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在“綜合學習”中,學生的感知是一種主動性的感知,對於培養學生探索知識和自學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符合當前提高素質教育的要求。另外,板塊式章節教學法使學生自學和練習的時間較多,接近正1/2,減少了教師的講授時間,強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益。

地理學科具有文理科兼容的特點,文科與理科內容的教學應該分別對待,世界地理總論中理科特點強,偏重於概念和應用,宜選擇“節”為教學小單元。世界區域地理和中國地理中人文地理內容多,應著重綜合分析、對此宜選擇“章”為教學小單元。無論以“章”還是以“節”為教學小單元,每一個小單元都可以按比例安排3個板塊。

板塊式章節教學法不排斥任何別的教學方法,可以兼容並蓄。為證明板塊式教學法的可行性,盧蘇老師選擇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做過一個實驗,選擇初中地理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氣溫,給他們15分鍾時間看教材,然後就教材的知識點提出十幾個問題。平均回答的正確率在60%左右,一半以上的孩子可以(經過短時間思索)解決P49圖4.8關於重慶與峨眉山氣溫相差多少度的問題。南京市第22中學的地理教師已在教學中運用了板塊式教學法,體驗到經過綜合學習後,學生對老師的重點難點講授,寓德於教的內容更容易接受,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課堂舉手率也大大增加,做作業的速度和質量也有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