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係統疾病 一(1 / 3)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概述

西醫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acutetracheobronchitis)是指病毒和細菌感染,物理和化學因子刺激或過敏反應等對氣管-支氣管粘膜所造成的急性炎症。臨床上主要症狀為咳嗽、痰多,重者可出現氣喘。本病是呼吸係統的常見病、多發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無明顯性別差異。常發病於冬春寒冷季節或由氣候突變而誘發。

診斷標準

(1)發病急,常於上呼吸道感染後出現刺激性幹咳,或有少量粘液痰,伴胸骨後不適感或鈍痛,有細菌感染時可有粘液膿性痰。支氣管痙攣時有氣喘,全身症狀有輕度畏寒、發燒,體溫38℃左右。

(2)肺部體征陰性或兩肺呼吸音粗糙,或可聞散在的幹、濕羅音。

(3)血液白細胞數大多正常,細菌感染時增高。

(4)胸部X線檢查正常,或有肺紋理增粗。

(5)病程一般為自限性,全身症狀3~5天消退,咳嗽咯痰症狀有時可延續2~3周才消失。

(6)應排除百日咳、肺炎、支氣管肺炎、支氣管肺癌、肺結核等。

中醫

中醫雖無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的病名,但其臨床表現與中醫文獻中的“外感咳嗽”非常接近。 中醫學認為,肺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開竅於鼻,外合皮毛,為氣機升降出入的通道。外感六淫,從口鼻或皮毛而入肺,肺失肅降;肺脾功能失調,內生痰濁,阻塞氣道,均可導致肺氣上逆而咳嗽。

辨證:急性氣管炎一般可分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燥熱咳嗽等三型。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原則與方法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初起時按辨證分型法單純服用湯藥即可治愈。如果患者發燒及白細胞數較高,有細菌感染時,則應適當加抗菌治療。如果服湯藥後咳嗽不止,咯痰不爽可加用止咳,祛痰西藥。如服藥無效或服藥有困難者可采用非藥物療法。當急性症狀已控製,可服中成藥以鞏固療效。

中西醫綜合治療

一般措施

全身症狀如發燒、頭痛明顯時應適當休息,多飲水,以利退燒、排泄毒物,同時應注意保暖。

西醫治療

(1)解熱鎮痛

如有發熱、頭身酸痛可用阿司匹林0.3~0.6g;全身症狀較重可用安痛定2ml肌肉注射,日2次。

(2)止咳、祛痰、平喘止咳

可用咳必清25mg;咳美芬10mg一日3次,必要時也可用可待因15~30mg,一日3次。祛痰常用氯化銨0.3~0.6mg;碘化鉀0.1~0.3g,每日3~4次,可與棕色合劑同用,劑量為10ml每日3~4次。如出現支氣管痙孿而喘息時,可加氨茶堿0.1g,每日3次;複方茶堿片,1片,每日3次;或舒喘靈2~4mg,每日3~4次。

(3)抗菌

如細菌感染,應適當加抗菌藥物,如複方新諾明,每次1~2片,每日2次;麥迪黴素0.3~0.4g,每日4次;頭孢氨苄0.25~0.5g,每日4次。

中醫治療

辨證治療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屬中醫外感咳嗽,以外邪為主因,故治法應以祛邪為主;又因病位於肺,便當宣肺為先。臨診時應注意外感咳嗽初起時大忌斂肺補澀,因它能使肺氣不暢,外邪內留,痰濁不易清除,咳嗽加劇;另外宣肺不宜太過,以免損傷正氣。急性氣管炎一般可分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燥熱咳嗽等三型,以風熱咳嗽最為常見。

(1)風寒咳嗽

證候:咳嗽頻作,咳白稀痰,鼻塞流清涕,咽癢,頭身酸痛,惡寒發熱,無汗。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證候分析:風寒束肺,肺氣不宣,故咳嗽頻作;風寒上受,肺竅不利,故鼻塞流清涕,咽癢;風寒外束,鬱於肌表,衛外之陽被遏,故頭身酸痛,惡寒發熱,無汗;寒邪鬱肺,氣不布津,故痰白而稀。脈浮或浮緊,舌苔白,皆風寒之征。

治法:祛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三拗湯或止嗽散加減。三拗湯重在宣肺散寒,主治外感風寒,咳嗽痰多,胸滿氣急。方中麻黃散寒平喘;杏仁宣肺止咳;甘草協調諸藥。止嗽散止咳化痰兼解表邪。方中荊芥疏風解表;百部、紫苑潤肺止咳;白前、桔梗、陳皮宣肺、止咳化痰;甘草調和諸藥。如惡寒無汗,全身酸痛明顯,可加蘇葉、防風以解表寒;如納呆、胸悶、苔白膩,可為加半夏、厚樸以燥濕祛痰。

(2)風熱咳嗽

證候:咳嗽頻劇,咳痰黃粘,咯痰不爽,咽痛口幹,惡風發燒,出汗。苔薄黃,舌邊尖紅,脈數或浮滑。

證候分析:風熱犯肺,肺失清肅,故咳嗽頻劇;風熱傷津,故痰黃粘,咯痰不爽,口幹咽痛;風熱犯表,衛表不和而出現惡風發熱,出汗;苔薄黃、脈浮數均為風熱在表之征。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方藥:桑菊飲加減。本方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化痰。方中桑葉、菊藥、薄荷、連翹辛涼解表清熱;桔梗、蘆根、杏仁、甘草宣肺止咳,清熱生津;甘草兼有調和諸藥之功。如肺熱盛加黃芩、知母;咳重加百部、紫苑、浙貝;口渴甚者加花粉;咽痛重者加板藍根、元參。

(3)燥熱咳嗽

證候:幹咳無痰,或咳少量稠粘痰,不易咯出,口幹咽燥,咳甚胸痛,或痰中帶血絲,或有微寒身熱。舌紅少津,苔薄黃,脈浮稍數。

證候分析:燥熱傷肺灼津,肺失清潤,故幹咳無痰,或咳少量稠粘痰,不易咳出,口幹咽燥;燥熱襲肺,肺氣不利,故胸痛;燥熱傷肺絡,故痰中帶血絲;燥熱犯表,衛氣失和,故見微寒身熱;舌紅少津,苔薄黃,脈浮稍數皆為燥熱之征。

治法:疏風清熱,潤燥止咳。

方藥:桑杏湯加減。本方清宣潤肺止咳。方中桑葉、豆豉辛涼解表;杏仁、貝母宣肺止咳化痰;沙參、梨衣、山梔清熱潤燥生津。若燥熱重者加麥冬、石膏、知母;口幹重者加蘆根、玉竹;痰有血絲加白茅根、白芨。

(4)涼燥咳嗽證

證候:為幹咳少痰或無痰,咽幹鼻燥,惡寒發熱,無汗。苔薄白而幹,脈浮稍緊。

方藥:杏蘇散(杏仁、蘇葉、橘皮、半夏、生薑、枳殼、桔梗、前胡、獲苓、甘草、大棗)酌加款冬、百部以溫潤止咳;如惡寒、無汗明顯者可加防風、荊芥。

專方驗方

(1)百部60g、杏仁120g、冰糖60g,共研細未,每次服3g,每日3次。用於一般咳嗽。

(2)枇杷葉10g、杏仁10g、蘇葉10g,水煎服。用於風寒咳嗽。

(3)黃芩10g、瓜蔞30g、魚腥草30g,水煎服。用於風熱咳嗽。

(4)桑葉20g、枇杷葉10g、麥冬10g,水煎服;用於燥熱咳嗽。

中成藥治療

(1)通宣理肺丸,2丸,每日2次,用於風寒咳嗽。

(2)二母寧嗽丸,2丸,每日2次,用於風熱咳嗽較重者。

(3)橘紅丸,2丸,每日2次,用於風熱痰多者。

(4)羚羊清肺丸,2丸,每日2次,用於風熱咳嗽熱重者。

(5)養陰清肺丸,2丸,每日2次,用於燥熱咳嗽傷陰明顯者。

非藥物療法及其它治療方法

-針灸

(1)針灸取肺俞、中府、尺澤、合穀、風門、天突等穴。針刺均用瀉法。痰多加豐隆;氣喘加定喘穴;發熱加大椎、曲池。

(2)拔火罐一般在肺俞、大椎、命門穴處拔火罐。

(3)耳針取肺、氣管、腎上腺等穴,可針刺,也可貼敷。

-其它

蒸氣吸入對刺激性咳嗽可用蒸氣吸入,或用生理鹽水超聲霧化吸入。

中西醫結合治療經驗及最新治療進展

(1)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的治療應以清熱消炎為本,止咳化痰為標,根據辨病辨證及標本兼治的原則,組成以杏仁、桔梗、款冬、紫菀、百部、白前、黃芩、板藍根為主方,加減治療各型急性咳嗽,收到滿意的效果,風寒加荊芥、防風;風熱加銀花、連翹、魚腥草、瓜簍;燥熱加貝母、梔子、沙參等。

(2)過敏因素所誘發的急性支氣管炎,其咳嗽為刺激性,常伴有喘息,喉中痰鳴,流涕、打噴嚏。可選用過敏煎(銀柴胡、防風、五味子、烏梅、甘草)加減治療。本方具有脫敏、解痙、平喘、止咳作用,對過敏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效果較好。

(3)有人認為急性氣管炎治療應以宣肺透邪清熱,佐以祛痰降氣為法,急性期用麻石葶藶瀉肺湯(麻黃、杏仁、石膏、葶藶子、知母、魚腥草、花粉、青礞石、桑皮、苡仁、甘草、冬瓜仁);燒退,殘存咳嗽,上方去石膏,加烏梅、栗殼、川貝母、阿膠。共治81例,5天治愈69例,占85.2%;好轉10例,占12%;無效2例,占2.5%。

療效標準

體溫正常,咳嗽、咯痰及全身症狀消失,胸部體征消失,白細胞、胸部X線檢查均正常。

預後

一般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的預後較好,大多可在短期內治愈。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有少數病人轉為慢性氣管炎。中醫認為外感咳嗽屬實證,其病在肺,治療較易。但若調治不當,亦可由外感轉為內傷而累及它髒,治療較難。

慢性支氣管炎

概述

西醫

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bronchitis)是由於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粘膜炎性變化,粘液分泌增多,臨床上以長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為主要特征。本病早期症狀較輕,多在冬季發作,春暖後緩解,且病程緩慢,故不為人們注意。晚期病變進展,並發阻塞性肺氣腫時,肺功能遭受損害,影響健康及勞動力極大。本病為我國常見多發病之一,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吸煙患者明顯高於不吸煙患者,在我國患病率北方高於南方,農村較城市發病率稍高。

診斷標準

(1)臨床上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症狀或伴喘息,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並連續2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