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影視藝術的曆史發展
中國影視藝術的曆史發展
(一)中國電影藝術的曆史發展脈絡與藝術流派
1895年電影誕生,次年即傳入中國,1905年,北京豐泰照像館為了抵禦外來文化,將中華國粹、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拍成了中國第一部電影。1913年,上海“新民公司”承包美國“亞細亞影業公司”拍成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21年7月1日公映的《閻瑞生》被認為是我國第一部現代故事片。
1930年“聯華公司”成立,以扭轉電影界錯誤方向為己任,被稱為“新派”。1931年3月15日推出我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國民黨的“中國電影片廠”於1938年拍出了歌頌上海抗戰真人真事的《八百壯士》和表現民族團結抗日題材的《塞上風雲》以及1941年“中央電影攝製場”反映中國空軍不畏強敵勇於犧牲的《長空萬裏》等抗日影片。
勝利後,上海電影界進步人士受周恩來委托於1946年成立“聯華影藝社”,後擴大為“昆侖影業公司”,三年拍出十部進步影片,最成功的是《八千裏路雲和月》與《一江春水向東流》。
建國之初,迅即拍成《趙一曼》、《白毛女》、《鋼鐵戰士》、《新兒女英雄傳》及在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獎之《中華兒女》以及《南征北戰》、《智取華山》等一批影片。1954~1955年間拍成《渡江偵察記》與《平原遊擊隊》等片及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1959年,向國慶10周年獻禮,電影界創作出《青春之歌》、《萬水千山》、《林則徐》、《五朵金花》等37部影片和當年國際獲獎的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老兵新傳》。
1962~1964年,《小兵張嘎》、《紅日》、《甲午風雲》、《早春二月》和第一部立體片《魔術師的奇遇》等標誌著中國電影新水平的影片的誕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各項工作都迎來了燦爛春天,電影也開拓了新的局麵,故事片《小花》都獲得高度評價。1980年,“百花獎”恢複,並開始了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專家評選、一年一度的專業性評獎“金雞獎”,《天雲山傳奇》獲第一屆最佳故事片獎。當年,生產故事片近70部,青年導演的作品占52部。接著,一部又一部青年導演作品如《沙鷗》、《鄰居》、《人到中年》、《女大學生宿舍》、《城南舊事》的投產、上映、獲獎,直到85年上映並先後在英、法、美、瑞士電影節獲獎的反映黃土高原上一家農民的悲慘命運的《黃土地》和《黑炮事件》(詳書末專題導賞)形成了“探索片”的熱潮並標誌著“第五代導演”新人崛起的成功。老一代執導的新片如《西安事變》、《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也在80年代不斷湧現。繼大陸與香港合拍的《少林寺》後掀起了80年代的“武打片”熱潮。
1995年,《紅櫻桃》等片和“第六代導演”曾一度成為熱門話題。1996年3月,中央在長沙召開全國電影工作會議後,《孔繁森》、《較量》的上映深獲好評。1997年3月,總結“9550工程”精品戰略情況,描寫1947年劉鄧大軍轉戰大別山的史詩巨片《大轉折》的拍攝成就使世人震驚。
下麵再簡單介紹我國台灣和香港電影業情況。
1956年台灣地區戲曲片《薛平貴與王寶釧》上演造成一時轟動。60年代被稱為台灣影壇的黃金時代,首先是1963年邵式公司的“國語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空前轟動,打破了西片的市場龔斷。加上《婉君表妹》、《煙雨》等“瓊瑤熱”的言情片的興起,特別是1968、1969、1970三年台產國語片一再列為香港賣座片冠軍。70年代新出現的政治宣傳片除少數“反共”片外,引人注目的是74年出品的抗日將領張自忠將軍傳記片《英烈千秋》和以上海“8·13”真人真事為題材的《八百壯士》(曾在“亞洲影展”獲獎);以及林氏家族題材片《香火》和表現殘疾青年事跡的“勵誌”片《汪洋中的一條船》等三種類型。武打片曾一度占全部產品的40%。繼《小城故事》之後,反映台灣下層人民生活的“鄉土電影”也曾盛行一時。80年代興起了“新電影”浪潮,代表作如以阿美姑娘的失足與覺醒來表現台灣都市生活的醜惡麵貌和友情與愛情的純樸真誠的《搭錯車》。台片繼在法國、荷蘭影展獲獎後,《悲情城市》又在1989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金獅獎。
1993年又出現了一批新銳導演,有人稱為“第二浪潮”。取材不再局限於台島,有世界性的傾向。
香港擁有50來家製片廠,最大的有長城、鳳凰和新聯(粵語)等幾家。1957年由邵逸夫創辦、1961年已有十餘座攝影棚的邵氏兄弟影業公司在70年代前雄居榜首。70年代後“嘉禾”崛起,與邵氏共領風騷。組合成立的“銀都”規模更為擴大。80年代群眾性電影團體有大學生活電影會、火鳥電影會和香港電影文化中心等好幾家,出版《電影》、《中外影畫》等刊。83年成立了具有相當水平的學術團體“中華電影學會”。
1990年前後,香港功夫片和功夫明星享譽歐美;1994年京港合拍的《霸王別姬》、1995年“新浪潮”重要代表許鞍華的《女人·四十》和1996年《太陽有耳》等片先後在美、英、法、德、瑞士、日本獲國際獎。1995年開拍的《花幟》拉開了京港合拍電視劇的序幕。
香港電影與經濟迅速發展關係密切。曆年累計總產已達8千部,僅次於印度、美國、日本而被稱為“東方好萊塢”。
(二)中國電視藝術的曆史發展脈絡與藝術流派
1.初創時期
1958~1966為我國電視藝術初創時期。1958年,我國開始組建電視台。同年5月1日,中央電視台的前身——北京電視台——開始實驗播出電視節目。接著,上海、哈爾濱、長春、天津、沈陽、廣州、鞍山、撫順、蘇州、西安、武漢等城市也相繼開始了電視試驗性播映。
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是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電視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