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雕塑藝術經典作品欣賞
中國雕塑藝術經典作品欣賞
1.《秦俑》
【作品簡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結束群雄割據時代。書同文,車同軌,營阿房,壘長城,始皇之心,日益驕固。兵馬俑,是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品,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氣勢之盛,正是秦帝國“包舉宇內、並吞八荒”的雄偉氣象的寫照。
據《中國美術全集》稱,秦始皇陵1號、2號、3號坑所藏的兵馬俑總數,有八千餘件。在雕塑技法上,兵馬俑強調形象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從人物冠帶、盔甲到兵器、車馬,從比例大小到排布局勢,無一不是精心設計、細致刻畫的。浩大與精微、現實與藝術奇妙而有機的結合,既突出了兵馬俑雕塑群的主旨——盡可能長久地守衛皇帝的亡靈與帝國的威嚴,同時也真實而形象地昭示了大一統帝國的文治武功。
【藝術欣賞】
兵馬俑以方陣排列,隊形整肅有序。藝匠們在塑造秦俑頭部的過程中使用了大量模特兒,這使得秦俑麵部的骨骼五官具有典型的關中人、隴東人及西北部族特點。兵俑麵部莊嚴肅目,氣宇軒昂,甚至胡須造型也是千變萬化,平添神氣。西方有研究者認為,與這種對麵部表情的嚴格模擬相比,兵馬俑的軀體塑造都“顯得含混而鬆馳”,這種觀點實際上是由不了解中國審美觀念而導致的。兵馬俑的鎧甲、環扣、絛帶乃至衣裳紋褶,都塑造得逼真形象,對它們的刻劃就如同對劍、矛、鉤、殳、弓弩與箭鏃的刻劃一樣,形態的“逼似”是服務於“神”的。我們沒有必要苛求古人塑造出逼真的、“內含筋骨”或“張力感”的軀體,因為,透過精良的車駕、兵器,透過人物威風凜凜的表情,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千軍萬馬動地而來的宏大氣勢了。秦王朝以其強大的軍功武力開創了中央帝國大一統的曆史,而兵馬俑也以其罕見的威武雄壯的氣勢、嚴謹逼真的造型被列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2.《馬踏匈奴》
【作品簡介】
霍去病是我國西漢時的一員大將,他英勇善戰,足智多謀,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官至驃騎將軍。為抗擊漢疆北部的匈奴侵擾多次出征。曾深入大漠腹地,直搗祁連山,擒得匈奴左賢王。武帝嘉其功業,賜給他一所宅第,霍去病辭謝:“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武帝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為紀念他多年征戰的功績,他的陵墓修建得形似祁連山(見《漢書·霍去病傳》)。其墓前石雕,留下來的隻有九件:馬踏匈奴、躍馬、臥馬、臥虎、臥牛、臥豬、矮人、人抱熊和怪獸食羊等。最著名者,便是這座“馬踏匈奴”。
【藝術欣賞】
象所有漢代紀念碑式的雕塑一樣,“馬踏匈奴”造型古樸渾厚,是漢代的曆史現實的簡練概括,有力地歌頌了為解除邊患而鬥爭的英雄氣概。馬的造型宏大,形貌溫馴,一條後腿微微抬起,好像是在休息。馬下方有一個匈奴,仰麵朝天,長胡須,大耳朵,麵目猙獰可怖。他手持長弓,似乎掙紮著想起來,但又做不到。馬的安寧神態與匈奴的須發皆張的動態形成了鮮明對比,一靜一動,穩健而生動。從這樣的構思中看古代匠師,他們思想之單純,真可謂“小兒時節”。
霍去病墓前石雕和河南中嶽廟及山東曲阜的石人一樣,在製作上都是利用了原來石料的形態。把原料的物質形態統一在藝術的造型設計之中。“馬踏匈奴”馬的腿部沒有雕空,腿部是整雕,而上部則為浮雕。在造型上利用大體大麵,有明顯的體積感。雕刻技術較為精湛,圓雕、浮雕與淺雕手法相結合,所塑筋肉,顯現出凹凸感。
3.龍門奉先寺盧舍那佛坐像
【作品簡介】
唐代雕塑藝術仍以宗教為主要題材,而藝術上已日臻成熟之境。其最富成就時期是盛唐,最能體現盛唐宗教題材雕塑藝術水平的又在龍門,而龍門諸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乃是奉先寺,奉先等本尊即是盧舍那佛坐像。
奉先寺始修於鹹亨三年(672),曆時三年零九個月峻工。盛唐時期,宗教活躍,統治者開明,他們往往直接支持、鼓勵興建佛寺。從造龕記中可以看出盧舍那佛像是空前的,奉先寺規模亦可想而之。當時的皇後武則天還曾為此施助了二萬貫脂粉錢。
如今,奉先寺廟舍已經不複存在,盧舍那佛像及兩側的諸菩薩羅漢、金剛神王造像也多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背倚龍門,前臨伊水,諸像以其獨特的方式“體驗”和記錄著千百年人世間的滄桑變化。
【藝術欣賞】
盧舍那大佛麵容莊嚴典雅,表情溫和親切,表現出一種大慈大悲、睿智明朗的理想性格。依現存佛像及文字記載,可以想見,大佛右手自然抬起,五指微屈,左臂置於膝上,略略下垂,表現出內心的祥和與寧靜。“他向前凝視的目光中仿佛看見了人類的命運與歸宿,人類曆史的前進的道路”。盧舍那佛像兩臂及膝皆已遭磨蝕削落,像下段受損尤甚,幾乎看不出原來的模樣了。而盧舍那佛仍巍然不動,苦難與慈悲兩大主題在佛像那居高臨下的安詳之中如此奇妙而完美地結合起來。梁思成感慨:“然恐當奉先寺未廢以前,未必有如今之能與人以深刻之印象也。”千百年的雨打風吹,已經使得佛像的衣褶線條從剛勁變得軟柔,其表麵也由光滑變得粗糙了,而盧舍那佛的形態精神卻因其殘缺而愈加豐滿深邃起來。佛像背光中為蓮花,四周有化佛及火焰浮雕,豐富華麗,與盧舍那佛像相映襯。梁思成描述盧舍那佛像:“佛坐姿勢絕為沉靜。唯衣褶之曲線中稍藏動作之意。今下部已埋沒土中,有臂膝均毀……其頭相之所以偉大者,不在其尺度之長短,而在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足以表示一種內神均平無倚之境界也。”盧舍那佛像表現了唐代藝術家自己麵向著充滿鬥爭與變化的盛唐氣象時偉大開闊的胸懷,藝術家將時代精神與自己的情感都融注在了佛像之中。“總之,此像實為宗教信仰之結晶品,不唯為龍門數萬造像中之最偉大最優秀者,抑亦唐代宗教藝術之極作也”。
盧舍那佛像兩側的羅漢、菩薩、神王、金剛乃至小鬼都以其生動的形象體現了鮮明的性格,比如,阿難造型的樸素與其善良純厚的性格的表現,神王的壯碩有力、威武持重,金剛的筋肉突起、暴躁強橫等,這些形象生動傳神,也是佛教造像中少見的精品。
外國雕塑藝術經典作品欣賞
1.《擲鐵餅者》
【作品簡介】
《擲鐵餅者》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雕塑大師米隆的作品。《擲鐵餅者》以其細膩精湛的藝術反應了古希臘的文明和體育事業的發展。
【藝術欣賞】
古希臘藝術傑作的一般優點在於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希臘雕像以靈肉和諧的、既有健美體魄又有高尚心靈的理想化傾向為主題,最終發現“以對立方式保持軀體平衡”的原則,並將此原則充分運用到米隆的《擲鐵餅者》這樣的作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