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戲劇舞蹈藝術經典作品欣賞
中國戲曲藝術經典舞蹈作品欣賞
(一)中國戲曲藝術經典作品
1.《竇娥冤》
【劇情簡介】
《竇娥冤》的題材源於《漢書·於定國傳》和幹寶《搜神記》中的“東海孝婦”故事。但關漢卿在編撰時結合他對元代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成功地塑造了竇娥的藝術形象,描寫了她一生的悲慘遭遇。竇娥幼年因家貧被賣給蔡家做童養媳,婚後丈夫夭亡,婆媳相依為命。蔡婆婆出門索債,被賽盧醫騙到城外,企圖謀財害命。恰值張驢兒及其父路過,救活蔡婆婆,借此占住蔡家,並強迫她們婆媳與張驢兒父子結成夫妻,竇娥堅決拒絕。張驢兒陰謀毒死蔡婆婆,反而毒死了張父,他轉而誣陷竇娥。。官府嚴刑逼訊,竇娥為救護蔡婆婆,招認罪狀,被判處斬刑。臨刑之時,竇娥發下三樁誓願:一要在刀過頭落後,一腔頸血飛灑在丈二白練之上;二要六月降雪,掩蓋她的屍體;三要當地大旱三年。後來誓願一一應驗。三年後,朝廷派其父竇天章任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去審查案卷,竇娥鬼魂向父訴說冤情,終於申雪了冤枉。一個普通的婦女負屈含冤死去,“怨氣衝天”,竟使自然界也為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竇娥冤》通過這樣的情節,對封建社會黑暗、腐朽的政治進行了有力的抨擊。竇娥的悲劇是封建時代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的產物。關漢卿強烈地抒發了那些長期遭受壓迫的人民群眾的無可訴告的反抗情緒。
【藝術欣賞】
在關漢卿筆下,竇娥的形象有血有肉,個性十分突出。她心地善良,具有舍己為人的品格。她為免使婆婆遭受拷打,不惜在公堂上承擔“藥死公公”的罪名。在綁赴法場的途中,她還囑咐劊子手不要從前街走,不願意讓婆婆看見她無辜被斬而痛心。她秉性正直剛強,一口拒絕了張驢兒的逼婚,還嘲諷了蔡婆婆讓張驢兒父子進門的糊塗行為。這是她反抗性格的初次流露。她的頭腦裏本來充滿了孝順、貞節等等封建倫理觀念,對封建官府的清明也抱有幻想,但在實際生活中卻被一步一步地推向劊子手的刀下。這時,她對那吃人的社會感到絕望,但又不甘於向命運低頭,就向日月、鬼神、天地發出了埋怨和嗬罵:“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隻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在這裏,竇娥大膽的反抗性格得到了驚心動魄的表現。她對天地的懷疑和責難,實質上也就是對不合理的封建秩序的懷疑和責難,對那正義得不到伸張的黑暗社會的控訴。
蔡婆婆懦弱怕事,甘心忍辱受屈。這個孤苦老婦人的形象,正好成為不向暴力屈服的竇娥形象的陪襯。她還兼有高利貸者的身份。關漢卿對她既有同情,又有批判。兩個主要的反麵人物,欺壓良善的地痞張驢兒和見錢眼開、草菅人命的贓官桃杌,在他們的身上體現了邪惡的黑暗勢力對人民群眾的迫害。關漢卿揭露了他們的醜惡麵目,對他們所代表的封建統治集團進行了鞭撻。
第3折竇娥三樁誓願的感天動地。第4折竇娥鬼魂上場,昭雪冤案,這些地方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作品借助於悲劇氣氛的創造,使主題逐步深化,表現了人民群眾要求申冤複仇的願望和真理不可戰勝的力量。
2.《西廂記》
【劇情簡介】
書生張生,上京應試,路過普救寺。他進寺閑遊,遇崔相國的女兒鶯鶯。崔相國已死,鶯鶯送父親靈柩回鄉,隨母親在寺裏暫住。張生見鶯鶯容貌俊麗,便也在寺中住下,隻想多見上幾麵。鶯鶯帶丫環紅娘夜間燒香,張生吟詩打動鶯鶯,鶯鶯也吟詩相和。一天,鶯鶯設祭壇追祭亡父,張生也在燒香,二人壇前相見,更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鶯鶯美麗,兵圍普救寺,要強娶鶯鶯。危急中崔夫人聲言:“如有能退去賊兵的,便將鶯鶯許配為婚。”張生好友杜確,領兵鎮守蒲關,張生當即寫信,命惠明和尚前去下書。杜確得信,率兵打退孫飛虎,普救寺解圍。崔夫人卻追悔前言,命鶯鶯與張生作為兄妹,張生忿忿不平。鶯鶯命紅娘暗見張生,用詩約張生月下相會。張生跳牆相見,鶯鶯一時含羞,反怪張生行為下流。張生回去立即病倒。鶯鶯心裏不忍,借看病為名,到張生房中私會。
崔夫人疑心女兒與張生有越軌行為,逼問紅娘,紅娘隻好以實相告。崔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崔家不招白衣女婿,如娶鶯鶯,須進京求取功名,有了官職才能成親。鶯鶯在長亭給張生送行。張生進京,得中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崔夫人卻要將鶯鶯嫁與侄兒鄭恒,虧得杜確從中幫助,又將鶯鶯奪回。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藝術欣賞】
在結構與藝術處理上,圍繞著《西廂記》的主題思想而展開的有三對戲劇矛盾。首先是老夫人和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矛盾。老夫人要把鶯鶯許配當朝尚書之子鄭恒為妻,不許外人窺視;而鶯鶯、張生不僅一見鍾情,還在此後一連串或明或暗的交往中加深了解,互相愛慕,不顧封建家長的反對,堅持自願結合的婚姻。紅娘則是積極幫助他們結合的人物。這就在封建家長所極力維護的禮教與青年一代所全力追求的愛情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矛盾衝突,構成一條貫穿全劇的主線。
老夫人作為相國遺孀、封建家長,在家庭內部有支配一切的權力。她在跟鶯鶯、張生、紅娘的矛盾衝突中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但她雖則道貌岸然,卻背信棄義、口不應心,為了維護封建禮教,不惜犧牲愛女純潔的愛情和終身的幸福,嚴酷地設置了幾乎難於跨越的障礙,從而激起了鶯鶯強烈的反感,和張生、紅娘聯成一氣,一步步走向背叛她的道路。在當時,劇作家如此大膽地(較《董西廂》更跨進一大步)處理這一對尖銳矛盾,無疑是對封建思想的極大震撼,也無怪會引起後世數百年劇評家們的紛紜聚訟。這正是《西廂記》典型意義之所在。
其次是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矛盾。他們都是劇中的正麵人物,有共同的奮鬥目標。但由於各自的身份、教養、處境、性格的不同,隨著劇情的發展,也不時引起予盾衝突。它是在前一對矛盾的製約之下時緊時弛地出現的。他們之間的矛盾集中表現在《鬧簡》、《賴簡》等幾場戲裏。這一對矛盾不是以一方失敗,一方勝利告終,而是由於彼此猜度、誤會,引起衝突,表麵劍拔弩張,實則心心相印、同舟共濟,到誤會消除,彼此釋然,主要矛盾也就被推向高潮。
3.《牡丹亭》
【劇情簡介】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思想和藝術同時臻於成熟時的作品。其故事梗概是: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她受《詩經·關雎》啟發,私出遊園,隨即在夢中和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杜麗娘的墓地(即以前的花園)造起一座梅花觀。柳夢梅進京赴試,借宿其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的自畫像。終於和畫中人的陰靈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得以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墓被發掘,柳夢梅又不告而別,就往淮安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恰逢金兵內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夢梅受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遂被杜寶囚禁。敵兵退去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杜寶升任同平章軍國大事,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麵前,才得到圓滿的解決。
【藝術欣賞】
《牡丹亭》的女主角杜麗娘是古典戲曲中令人可愛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會地位規定她應該成為具有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課是《詩經》首篇《關雎》。傳統的說法認為它歌頌“後妃之德”,是最好的閨範讀本。她卻直覺地認出它是一首戀歌。在婢女春香的慫恿下,她偷偷地越出繡房,“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青春的活力。她生活在彌漫著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看青春一瞬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隻好把熱烈的感情蘊藏在心中。湯顯祖沒有因襲前人小說、戲曲中一見傾心、互通殷勤、後花園私訂終身的手法,而安排杜麗娘遊園之後和情人在夢中幽會;《驚夢》以後,接著描寫她第二次到園中《尋夢》。《驚夢》和《尋夢》是杜麗娘鬱積在心中的熱情的爆發,也是她用行動對現實世界作出的批判。
《牡丹亭》感人的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人幸福、反對封建婚姻製度的浪漫主義理想。這個理想是作為和封建思想對立的力量而出現的,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都屬於杜麗娘。這是她自己思想和行動的主宰。湯顯祖描寫杜麗娘的外貌很成功,而描寫杜麗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寫出,她不是死於愛情被破壞,而是死於對愛情的徒然渴望。通過杜麗娘的形象,《牡丹亭》表達了當時廣大青年男女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4.《長生殿》
【劇情簡介】
《長生殿》描寫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洪繼承了《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借李、楊故事來表現和歌頌生死不渝的愛情,並使它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
洪在長達50出的劇本中,刻意描寫“釵盒情緣”。由定情至長生殿七夕盟誓,李、楊愛情達到高潮。安史亂起,馬嵬之變,楊玉環命隕黃沙。其後描寫李、楊之間“那論生和死”的深情,結果兩人在仙世重圓,金釵再成雙,鈿盒又重合。洪所寫的釵盒情緣顯然是傳說中的帝王風流逸事,他筆下的李隆基和楊玉環已經和嚴格意義上的曆史人物有了區別。《埋玉》出中,李隆基說,他失去了楊玉環,九重之尊和四海之富也屬無用。這對實在的曆史人物唐玄宗來說,是不真實的;但對傳說中的風流逸事的主角李隆基來說,這種鍾情的語言卻又是真實的。